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邦栋

作品数:29 被引量:433H指数:1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环境计算工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盆地
  • 6篇三叠
  • 6篇下扬子区
  • 5篇中生代
  • 4篇岩石
  • 4篇火山
  • 4篇沉积学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岩石学
  • 3篇三叠世
  • 3篇三叠统
  • 3篇山岩
  • 3篇中三叠统
  • 3篇磨拉石
  • 3篇火山岩
  • 3篇古生代
  • 3篇二叠世
  • 2篇地体
  • 2篇扬子板块

机构

  • 27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地...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作者

  • 29篇夏邦栋
  • 14篇方中
  • 8篇吕洪波
  • 6篇于津海
  • 4篇张开均
  • 4篇李惠民
  • 4篇林鹤鸣
  • 4篇钟立荣
  • 3篇王赐银
  • 3篇陶仙聪
  • 3篇李培军
  • 2篇刘洪磊
  • 2篇尚彦军
  • 2篇杜延军
  • 1篇张光辉
  • 1篇张玉修
  • 1篇刘寿和
  • 1篇李永铁
  • 1篇杨杰东
  • 1篇顾连兴

传媒

  • 7篇沉积学报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地质论评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质科学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地学前缘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6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3篇1994
  • 2篇1993
  • 2篇1992
  • 3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内部三条磨拉石带的确定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3
1999年
青藏高原内部自北而南沿羌北-昌都、班公湖-怒江、雅鲁藏布江分别发育了3条磨拉石带。各磨拉石带的长度均超过1000km,宽度一般仅数十km,沉积物具有碎屑性、粗粒性、再旋回性,沉积体厚3000~8000m,具有在挤压造山背景下形成的磨拉石建造的基本特征。各磨拉石带都位于各自的地体缝合带并跨越其两侧的部分地带。北边的为金沙江缝合带及其西延部分,中部的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边的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3条磨拉石带标志着有3条雄伟的造山带与之毗邻。北边的是可可西里-巴颜喀拉造山带,中部和南部的两条造山带一直不为人们所注意,文中建议分别称之为藏中造山带和藏南造山带。此外,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明显滞后于地体缝合的时间,其间有后继的浅海盆地发育。磨拉石带的发育历史勾绘出青藏高原构造演化遵循一个程式,即"地体拼接-后继性盆地发育-造山作用发生-山脉消亡",这是很有意义的构造现象。
夏邦栋张开均孔庆友林鹤鸣
关键词:青藏高原造山带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22
1999年
沉积中心呈左行斜列,等厚线呈卵形封闭,三组走滑断裂系统影响和控制沉积及火山岩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盆地呈菱形并以拉分性质为主,盆地中的地层层序显示内新外老的环形扩张结构,以及岩浆活动强烈等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一走滑引张盆地。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演化阶段:碎屑沉积为主的早期阶段(J1+2)和岩浆活动为特征的晚期阶段(J3~K1)。
尚彦军夏邦栋杜延军杜延军
关键词:下扬子区盆地侏罗纪
羌塘中部后中新世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被引量:7
2002年
对青藏高原地壳缩短率 (量 )的测量是诠释青藏高原巨厚地壳成因的关键 .以前的研究认为青藏内部新生代的地壳缩短不超过 4 0 % .通过在羌塘地体中部达卓玛盆地内细致的地层测量 ,我们发现了形成于中新世之后的、典型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 .断层均以高角度向北倾斜 ,累计缩短率在 6 7%以上 .此种变形及其强度在南羌塘地区具有代表性 ,显示青藏内部的地壳缩短对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张开均王启飞夏邦栋卢辉楠章炳高张光辉
关键词:羌塘地体中新世地壳缩短断层
一个已埋藏的古造山带探讨被引量:6
1990年
本文从研究磨拉石与造山带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扬子板块东缘志留系磨拉石的沉积学特征和物质成分特点,进而推测出在磨拉石堆积区东侧(相当于现代长江口外)有一条近南北向的古造山带,该造山带始形成于奥陶纪末,现在已被剥蚀并被深埋于地下。这对重新认识华南大地构造演化及古生代油气分布规律都是很有意义的。
夏邦栋吕洪波
关键词:磨拉石志留纪
苏南晚二叠世末期双峰次火山岩的发现和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意义被引量:1
1994年
苏南晚二叠世末期双峰次火山岩的发现和单颗粒锆石U-Pb年代学意义方中,李惠民,夏邦栋,楚雪君,刘寿和,王学锋(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08;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关键词晚二叠世,双峰火山岩,同生锆石,捕虏晶锆石,U-P...
方中李惠民夏邦栋楚雪君刘寿和王学锋
关键词:晚二叠世火山岩煤系锆石铀-铅
海南岛石炭纪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板块构造背景被引量:14
1991年
海南岛西部的石炭纪火山岩为一套大洋拉斑玄武岩-流纹斑岩的双峰式火山岩。玄武岩中的不相容元素和稀土元素的丰度和比值,以及稀土分配模式与大陆裂谷的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说明海南岛晚古生代裂谷作用的存在。玄武质岩浆来源于地幔深部,演化程度较低,受下地壳物质混染。流纹质岩浆不是玄武岩浆结晶分异产物,而是受裂谷区高热流影响,由陆壳部分熔融形成。
夏邦栋于津海方中王赐银施光宇
关键词:火山岩石炭纪
下扬子区晚中生代逃逸构造初探被引量:19
1997年
下扬子区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前缘,自中三叠世拉丁尼克期开始的构造活动受走滑断裂控制。在南北边界走滑断裂围限下,下扬子中生代地块呈一西南窄而东北宽的楔形。在该楔形体内,晚白垩世盆地群呈现有规律的展布,西南部盆地为长条状,NENEE走向,规模小,发育山麓相冲积扇相沉积,具有氧化条件;东北部的苏北盆地为面状展布,EW走向,规模大,湖相沉积为主,具有还原条件;中部盆地为左行斜列,NNE走向,发育特征介于前两者之间。与此相应,断裂构造及沉积岩、火成岩的发育及分布也呈现有规律的变化。上列地质事实表明,下扬子楔形地块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逃逸,西南部为挤压区,东北部为引张区,中部为过渡区,形成一幅如同土耳其安那托利安新生代的构造逃逸系统。
尚彦军夏邦栋林鹤鸣杜延军
关键词:走滑断裂晚白垩世沉积学岩石学
走滑挤压盆地──以中晚三叠世下扬子沿江盆地为例被引量:28
1995年
中晚三叠世,在扬子和华北两大板块碰撞拼接过程中,郯庐断裂产生大规模走滑运动,使下扬子沿江地区处于走滑挤压作用下,从而形成走滑挤压盆地。黄马青群是这一盆地的沉积记录,盆地内沉积中心呈侧向斜列展布,沉积物与其物源区发生错离,盆地随时间推移逐渐收缩。盆地内发育的两组共轭剪切带、斜列分布的褶皱及其伴生的逆冲推覆构造是走滑挤压应力的反映。郯庐断裂是华北、扬子两大板块间斜向拼接所形成的转换断层。
李培军夏邦栋
关键词:沿江地区郯庐断裂
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马尔科夫链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7
2011年
本文利用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复理石韵律的野外测量数据,从马尔柯夫链原理出发,对其进行了频数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极限概率矩阵和环流矩阵等沉积旋回最优分解综合分析。分析过程中发现并命名了循环链和二级循环链,并对循环链进行了特殊处理。通过分析模拟获得的状态循环模式图,建立了不同地点实测段的代表性韵律结构模式并绘制了韵律结构剖面示意图。最后结合野外观测的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比了不同地点的韵律结构和沉积环境的关系,确认了边阳、兰木等地典型的滨岸潮汐带环境和田林利周与丰厚等地以浊流为主的强事件沉积特征,认为南盘江盆地在中三叠世符合残余盆地这一大地构造背景。
张成凤吕洪波夏邦栋方中
关键词: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沉积环境
皖南宣城王胡村组Rhizocorallium的发现及环境意义被引量:3
1993年
安徽省宣城下石炭统王胡村组粉砂岩中,发现了遗迹化石 Rhizocorallium(根珊瑚迹)的一个新种:R.wanghucunensis Xia,Zhong Fang et.(sp.nov),形成于潮坪环境。表明水平型 Rhizocorallium 不只在深水低能的潮下带环境中出现,也可能形成于远滨砂(砾)坝之后的潮坪环境。
夏邦栋钟立荣方中刘洪磊斗守初
关键词:砂岩化石早石炭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