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澄
- 作品数:47 被引量:224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滇西南澜沧县老厂浅水相“老厂组”时代之订正被引量:7
- 1999年
- 对澜沧县老厂水库东侧公路剖面开展系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证实西盟至竹塘公路13~14km 区段属Eostaffella 带,12.5~13km 区段属Pseudostaffella 带。所谓的浅水相“老厂组”和冬瓜林火山岩的时代应修正为早石炭世德坞阶至晚石炭世滑石板阶,宜归入平掌组的范畴。确认老厂矿区存在有两套不同时代。
- 方宗杰王玉净郭震宇周志澄廖卓庭潘华璋肖荫文
- 关键词:石炭纪二叠纪
- 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龙介类的古生态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三叠系龙介类化石在欧洲早有报道。在我国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底部牙形刺Hindeodus pavus带微生物岩中首次发现环节动物龙介类化石Spirorbisphlyctaena,与以蓝菌为主的自养型底栖微生物群落共生,是早三叠世生物复苏的先驱者。
- 周志澄许波罗辉WILLEMS H蔡华伟陈金华陈迪舒王学恒刘实佳
- 关键词:微生物岩早三叠世飞仙关组
- 广西南丹巴平石炭系中间界线剖面的碳酸盐微相特征及其沉积环境被引量:6
- 1995年
- 巴平石炭系中间界线剖面位于碳酸盐台地相区和盆地相区之间的过渡带,在详细研究剖面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特征的基础上,可以区别出10个主要的碳酸盐微相类型,形成于盆地边缘、斜坡、台地边缘和开阔台地环境,石灰系中间界线处于斜坡和台地边缘相之间。
- 周志澄
- 关键词:沉积相石炭纪
- 贵州台江下-中寒武统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与环境关系的探讨被引量:8
- 2006年
- 通过贵州台江凯里组中丰富的、分异度较高的、以原地埋藏为特征的遗迹化石的研究,探讨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的沉积环境和埋藏环境。凯里组遗迹化石群落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停息迹、爬行迹和游泳迹占优势,浅层内生爬行觅食潜穴和系统觅食潜穴占有一定的地位,也见有浅的居住滤食性潜穴,属Seilacher的Cruziana遗迹相,为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的浅海软质基底陆棚低能环境,那里盐度正常、光照充足、含氧量充分、水体平静、沉积速率较快。在此环境中,浮游、游泳以及底栖爬行和固着生物类型大量地生长、繁殖和活动,表生遗迹和浅层内生遗迹十分丰富。生物死亡后的腐烂和分解,使得食泥生物大量繁盛。随着沉积物的覆盖和被埋藏生物遗体的分解、腐烂,沉积物内部还原能力逐渐增强,导致分解和腐烂过程终止。
- 王约周志澄赵元龙俞美艺
- 关键词:沉积环境埋藏环境凯里组
- 云南西部中-晚泥盆世硅质岩相地层及其放射虫动物群被引量:14
- 2000年
- 本文论述的中晚泥盆世放射虫产于滇西阿里、回库、南雅、里拉、太尔布、晒经坡和长育村等地的硅质岩中 ,包括 1 5属 1 8种 1 0相似种 8未定种 ,其中有 3新种。共发现 3个泥盆纪放射虫动物群 ,它们是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 ( D2 ) ;H elenifore laticlavium动物群 ( D13) ;H oloeciscusforemanae动物群 ( D23)。文章讨论了 3个问题 :1 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 ;2 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两个形态种 ;3 H oloeciscus foremanae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我们认为Eoalbaillella lilaensis动物群的时代置于中泥盆世比早泥盆世更为合宜。H elenifore laticlavium的典型种是 1 983年 Nazarov和 Ormiston建立的 ,标本产自澳大利亚西部卡宁盆地 Gogo组 ,其特点是具有宽而薄的圆形板状环。另一类 H elenifore laticlavium是 1 988年 Ishiga采自澳大利亚东部新英格兰造山带 Hastings地块凝灰质粉砂岩中 ,具有窄而厚的椭圆形板状环。这两个形态种是明显不同的 ,前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称为 m. ( morphotype ) ,后者可能是一个新种。在晚弗拉斯期和法门期间 ,在世界各地发生生物群的群体绝灭 ,这就是著名的F- F事件。这一事件造成了许多无脊椎动物 ,例如层孔虫、牙形类、菊石、竹?
- 王玉净方宗杰杨群周志澄程延年段彦学肖荫文
- 关键词:放射虫动物群
- 四川江油马鞍塘上三叠统天井山组Glossifungites遗迹相被引量:3
- 2014年
- 首次在四川江油马鞍塘天井山组顶部发现Thalassinoides suevicus,属于Glossifungites遗迹相,属滨海或潮下带在未完全石化的、处于半固结状态的沉积底质上所产生的遗迹化石组合,发育在停积面上,因受到下伏硬底构造的限制,仅产于上表面,没有向下发展,是该地区从开阔海台地相转变为局限海台地相的证据。
- 周志澄陈廸舒罗辉李罡Willems H蔡华伟许波王学恒陈金华
- 关键词:上三叠统
- 西藏南部堆纳地区上白垩统及下第三系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英文)被引量:5
- 2000年
- 描述我国西藏南部堆纳地区宗山组下部及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宗山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合可归属于Zoophycos遗迹相 ,该遗迹相可进一步划分成产于富氧条件下的Thalassinoides Planolites遗迹亚相及产于贫氧条件下Zoophycos Chondrites遗迹亚相。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合可归属于在高能的潮下带的临滨和潮间带的前滨环境下产生的Skolithos遗迹相。
- 周志澄H.WILLEMS
- 关键词:古环境遗迹化石白垩统
- 全文增补中
- 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被引量:1
- 2018年
- 作为错时相沉积之一的巨鲕灰岩在我国华南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本已消失的这种沉积类型为什么会在早三叠世又重新出现?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的底部,产有一套巨鲕灰岩,通过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在巨鲕灰岩的鲕粒和围岩中充满丰富的疑似底栖蓝细菌、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化石。根据这些疑似底栖蓝细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可以划分出下列几种类型:疑似蛛网状蓝细菌,疑似微球状蓝细菌,疑似网格状蓝细菌,疑似蠕虫状蓝细菌,疑似直管状蓝细菌,疑似链状蓝细菌,疑似花瓣状蓝细菌和Renalsis,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的椭球粒和螺旋状球粒)。超微化石包括钙球和铃铛形超微化石。疑似底栖和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生物的大量繁盛,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底栖动物大灭绝所产生的后果。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在微观世界和超微世界里重新认识巨鲕灰岩的成因,它是生物和沉积两种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对巨鲕灰岩的时代分布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当时该地区的海洋古生态系统。
-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 关键词:生物地层飞仙关组早三叠世
- 西藏南部堆纳-岗巴地区晚白垩世瓮虫类及相关微体化石的发现被引量:1
- 1994年
- 文章首次报道了产于西藏南部堆纳─岗巴、时代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宗山组下部的瓮虫类及其相关微体化石,分别概括地说明了它们的形态特征,讨论了它们的系统分类,在Calpionellidea超科的Calpionellidae科中,建立新属Endothicollaria属。瓮虫类的相关微体化石,是指过去长期来作为分类位置未定的钙球类分子,它们营浮游生活,常与瓮虫类共生的一类微体化石,现已作为钙质沟鞭藻而归于Calciodinellaceae科。依据宗山组下部灰岩的岩性特征、时代及微体化石的产状,作者认为上述微体化石为原生成因,提出瓮虫类化石的时代不仅仅局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它们可以延续至晚白垩世Campanian期的新的结论。
- 章炳高周志澄
- 关键词:晚白垩世
- 四川广安谢家槽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凝块岩中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及蓝细菌生物膜被引量:2
- 2018年
- 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地层中,微生物岩发育,其中所发现的蓝细菌以结构、构造比较简单的微球状蓝细菌为主。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底部产有一套厚约20m的凝块岩,通过对凝块岩薄片的显微镜照片观察,发现其中产有丰富的、保存精美的疑似的蓝细菌化石,它们清楚地展现了比此前所报道的蓝细菌更为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根据其特点,可以分辨出四种主要类型:疑似的花冠状蓝细菌,疑似的蛛网状蓝细菌,疑似的嫩芽状蓝细菌和疑似的似管状蓝细菌,文中对它们进行了详细描述。另外,在研究的凝块岩薄片中,还发现了有些黑色的条带,这些条带并没有覆盖整个凝块岩,只是覆盖一部分,其中蓝细菌的结构、构造与条带外的微生物岩中的蓝细菌有着很大区别,条带中的黑色物质远比条带外的多,围绕这些黑色物质的丝状体呈网孔状,而条带外的丝状体则呈长条形或椭球状。这些黑色的条带很可能是原始的蓝细菌生物膜,文中称之为疑似的蓝细菌生物膜,这也是早三叠世蓝细菌生物膜的首次报道。对蓝细菌生物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蓝细菌的生长过程以及生物膜在微生物岩形成中的作用。
-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
- 关键词:古生态早三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