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癌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在干扰素2α上调ISG15表达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中干扰素2α(IFN-2α)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上调ISG15表达的机制。方法向培养的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中加入IFN-2α和/或PI3K抑制剂(LY294002)。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p-Akt和ISG15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IFN-2α组中的ISG15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IFN-2α+LY294002组中的ISG15表达水平较IFN-2α组明显降低;免疫染色分析显示,IFN-2α组ISG15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FN-2α+LY294002组。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和对照组比较,IFN-2α组的p-Akt(Ser473)水平显著降低,而p-Akt(Thr308)水平明显增加;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FN-2α组中p-Akt(Thr308)的荧光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IFN-2α+LY294002组。结论在HepG2细胞中,IFN-2α通过增加PI3K/Akt通路中的p-Akt(Thr308)上调ISG15的表达。
- 汪蔷华庞青王学故吴华陈慧娟赵文俊李祥
- 关键词:PI3K/AKT信号通路肝癌细胞
- 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54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肝脏血流阻断技术不同,将54例因肝肿瘤行肝切除术病人分为2组,A组24例病人接受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术治疗,B组30例病人接受Pringle肝门血流阻断术治疗。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血流阻断时间和术后24 h腹腔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术后第3、7天,A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P <0. 05~P <0. 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肝门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可明显减少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出血量,有效减轻肝功能损害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肿瘤切除术中较为合理的控制肝脏出血的方法。
- 孙万亮张登勇马翔崔培元吴维吴斌全吴华鲁正
- 关键词:肝肿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 胆总管神经内分泌肿瘤一例被引量:4
- 2018年
- 胆管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病理上根据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瘤(NET,又分为G1,G2,G3期),差分化神经内分泌癌(NEC,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以及同时具有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的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少见的类型还有杯状细胞类癌、管状类癌等。在临床上,NET多发于胃肠胰组织,而发生于胆管特别是肝外胆管的NET极为少见,本文报道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胆总管中段,肿瘤体积(5.5 cm×4.5 cm×4 cm)与现今PubMed可检索到的报道相比,是迄今胆总管NET体积较大的一例,报道如下。
- 张登勇鲁正孙万亮马翔吴华吴斌全吴维崔培元周硕王冬冬
-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肿瘤胆总管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瘤肝外胆管肿瘤体积
- 肝动脉变异在肝门淋巴结廓清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动脉变异在肝门淋巴结廓清中的识别与预防损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62例肝门淋巴结廓清中12例肝动脉变异患者术中处理情况。结果:12例肝动脉变异类型分为:MichelsⅢ型3例(25.0%),MichelsⅥ型2例(16.7%),MichelsⅨ型1例(8.3%),Hiatt 6型1例(8.3%),肝右动脉与肝总管空间位置变异2例(16.7%),肝左右动脉共同起源于肝总动脉2例(16.7%),以及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8.3%)。12例患者无肝动脉损伤;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胰漏,另1例切口感染;无术后出血、胆漏及肝脓肿等并发症发生。整体恢复良好。结论:在熟知各种肝动脉解剖变异类型的前提下,术前完善的影像学检查与评估,加以术中谨慎且精细的操作,将使肝动脉损伤明显减少。
- 霍明生鲁正崔培元吴斌全吴华吴维许文青
- 关键词:肝动脉变异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损伤
- 医源性胆道损伤17例处理体会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道损伤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7例医源性胆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发生3例,外院转入14例。所有病例均为胆道手术所致,11例发生于传统开腹手术,2例发生于LC,2例发生于MC,胆总管探查1例,胆管损伤后行胆管十二指肠内引流1例。术中发现2例,即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后1周内发现14例,其中腹腔穿刺引流2例、胆管单纯修补1例、胆管修补+T管引流1例、T管外引流+腹腔引流1例、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2例、去除胆管缝扎线和钛夹+T管引流2例、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T管引流术2例、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3例。1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4个月,改行胆管空肠Roux-en-Y内引流。17例经随访6月~3年均临床治愈。结论医源性胆道损伤多发生于肝外胆道手术中,胆囊切除术尤为多见。提高对医源性胆道损伤的警惕性,熟悉胆道系统的解剖及其变异,重视各种胆道疾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认真、仔细地手术操作是预防损伤的关键。及时发现、早期正确处理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
- 鲁贻民吴华李宗狂
-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
- 腹腔镜脾脏切除6例的初步经验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时间180~260 min;术中出血量400~800 ml,患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住院5~9 d;患者手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术中预防大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鲁正吴斌全崔培元吴维吴华邱兆磊
- 关键词:脾切除术腹腔镜术外科手术微创性
- TNF-α McAb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脏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急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中的作用及TNF-α单克隆抗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三组:对照组(A组)、休克+乳酸林格氏液复苏组(B组)和休克+TNF-α单克隆抗体复苏组(C组)。B和C组大鼠通过股动脉放血,制作急性失血性休克动物模型;B组用乳酸林格氏液复苏,C组用含TNF-α单克隆抗体(3mg/kg)的乳酸林格氏液复苏,而A组在同等条件下不进行失血。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SOD含量,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B、C组大鼠血清ALT、AST、TNF-α水平和肝组织中MDA含量较A组升高,SOD含量降低;C组ALT(343.63±35.61)U/L、AST(748.75±49.76)U/L、TNF-α(99.38±13.16)pg/mL、丙二醛(26.33±1.30)nmol/mgProt较B组ALT、AST、TNF-α、MDA含量降低,C组肝组织中SOD含量(510.14±47.44)U/mgProt较B组升高;在光镜、电镜下观察,C组肝组织损伤较B组减轻。结论 TNF-α可能是急性失血性休克肝损伤的重要因子之一,使用TNF-αMcAb复苏可以减轻失血性休克时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邱兆磊王振杰郑传明程兴望吴华
- 关键词:肝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急性失血性休克
- 同时性多原发胆囊癌伴胃癌1例及相关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6年
- 多原发癌又称重复癌( multple primary carcinoma,MPC),是指同一机体先后发生2种或2种以上的独立原发性恶性肿瘤,临床少见,而胆囊和胃同时发生极少见。近年来随着相关诊疗技术的提高,第一肿瘤早期癌诊断率已明显提高,同时MPC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成为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报道原发性胆囊癌伴原发性胃癌1例。
- 周硕鲁正吴华谷从友崔培元马翔
- 关键词:胆囊肿瘤胃肿瘤多原发癌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结论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 范恒伟刘会春李宗狂崔培元周磊金浩谈燚吴华徐鲁白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胰漏术前减黄META分析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和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4月接收治疗的100例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法患者手术所需要的时间、留院观察需要的时间以及术中患者出血量之间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P<0.05),实验组术后的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可以正常排便所需要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结石性胆囊炎疾病较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孙万亮马翔张登勇鲁正吴斌全吴华崔培元
- 关键词: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腹胆囊切除术胃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