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容
- 作品数:82 被引量:542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石河子绿洲棉区覆膜内5cm地温变化与气温的关系及膜内5cm地温预报分析
- 石河子绿洲垦区是新疆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大田播种方式大多为机械覆膜膜上点播,膜内5cm地温稳定通过10-12℃即可播种为棉花适宜播种的温度指标;而目前预报服务中日平均气温预报为常规项目之一,找出地膜内5cm地温与气温的定...
- 吉春容张玲杨明凤
- 关键词:气温
- 文献传递
- 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不同氮效率玉米生理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该试验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s)装置,在两种大气NH3浓度水平(大气背景浓度值为10nl.L-1和高NH3浓度1000nl.L-1)和两种供氮介质水平(高供氮介质和低供氮介质)下,对两种氮效率玉米(Zeamays)基因型(‘氮高效5号’(NE5)和‘氮低效四单19’(SD19))的叶绿素指标值(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生物学和生理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气NH3浓度升高对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与大气背景NH3浓度相比,当大气NH3浓度为1000nl.L-1时,生长在高供氮介质中‘氮高效5号’的SPAD值、Pn和Gs分别降低7.0%、14.0%和6.5%,而‘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降低9.0%、11.0%和6.9%;生长在低供氮介质中的两种氮效率玉米基因型各生理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氮高效5号’的SPAD值、Pn和Gs分别增加5.7%、7.1%和17%,‘氮低效四单19’的对应指标分别增加7.0%、11.0%和22.0%。高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冠层生物量抑制作用小于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的抑制效应,而低供氮介质中NH3浓度升高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冠部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p<0.05);两种大气NH3营养下玉米根冠比的变化与采样时期有关。说明从大气中吸收NH3有利于改善生长在低供氮介质上玉米的氮素营养状况,而且对氮低效基因型玉米的促进作用比对氮高效基因型玉米更加显著。
- 陈小莉李世清任小龙强虹吉春容闫登明
- 关键词:玉米氮效率基因型生理指标
- 新疆香梨花期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及适用性被引量:4
- 2023年
- 基于新疆1981—2020年霜冻灾情、气象因子、香梨种植面积资料,计算香梨花期霜冻灾害危险性指数、暴露度和脆弱性指数,构建了霜冻灾害风险评估综合模型,并基于格点预报开展了香梨霜冻风险预警,对评估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过程最低气温、降温幅度、低温持续时间是霜冻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春季霜冻危险性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香梨遭受春季霜冻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北疆西部、天山北坡的西部和中部以及南疆巴州北部、阿克苏市及其南部部分区域。基于气象实况和果园灾害调查结果表明,霜冻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和格点预报相结合,能较好地预报香梨霜冻风险分区、影响等级,与香梨霜冻灾害实际发生区域、受冻百分率基本一致,霜冻指标和风险预警模型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
- 吉春容火勋国谷然张山清李迎春张祖莲
- 关键词:香梨霜冻致灾因子风险评估
- 新疆棉花气象服务平台功能设计与服务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通过构建气象站点实况数据库、气象网格数据库、气象预警数据库、历史气象数据库、农田小气候站点数据库、服务产品数据库及棉花气候适宜度评价数据库,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棉花气象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棉花监测预报、灾害预警、气候图表、棉田技术服务及我的棉田5大功能,开展基于位置的格点实时数据、预报预警数据查询、历史气象数据的统计和精细化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业务服务,旨在推动新疆棉花气象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新疆棉花气象服务水平。
- 孔子铭胡启瑞张山清火勋国吉春容
- 关键词:棉花气象服务大数据数字化
- 天山中段雪岭云杉森林冬春季小气候特征分析
- 森林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直接影响森林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生产力。同时,森林改变了下垫面的物理特征,直接影响大气组成、辐射平衡、水热平衡和湍流通量等,对局部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形成特有的小气候特...
- 吉春容邹陈范子昂李新建袁玉江
- 关键词:雪岭云杉小气候特征
- 文献传递
- 气候变化对新疆哈密瓜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被引量:17
- 2015年
- 基于新疆101个气象台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照时数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保证率分析以及Arc GIS空间插值方法,分析影响哈密瓜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日数、≥20℃光温指数以及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气候因子突变前、后的变化特征,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不同熟型哈密瓜最佳种植区、次佳种植区和不宜种植区分布区域及其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15℃日数、≥20℃光温指数、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南疆多、北疆少,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近53年,新疆≥15℃日数以2.493 d/10a的倾向率显著增多(P<0.001),≥20℃光温指数以0.06/10a的倾向率显著增大(P<0.001),6—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以-0.249℃/10a的倾向率显著(P<0.001)减小,各要素还分别于1997年和1987年发生了突变。新疆哈密瓜种植气候可分为4个大区和7个亚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中、晚熟哈密瓜最佳种植区明显扩大,次佳种植区有所减小;早熟哈密瓜适宜种植区以及哈密瓜不宜种植区也不同程度地减小。
- 普宗朝张山清吉春容李景林李新建王命全邹陈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日较差
- 气候变化对新疆红枣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被引量:44
- 2014年
- 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红枣气候区划的变化,对适应气候变化,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制定新疆红枣种植和发展规划,促进新疆红枣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新疆101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和t-检验以及基于ArcGIS的混合插值法,在对近52年新疆≥10℃积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6—7月平均气温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红枣气候区划指标,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红枣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10℃积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6—7月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高、北疆低,平原和盆地高、山区低"的格局。2)近52年新疆≥10℃积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6—7月平均气温分别以62.22℃·d·10a-1、0.551℃·10a-1和0.221℃·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分别于1997年、1982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受其影响,1997年后新疆红枣适宜种植区面积增至5.05×105 km2,较之前增加1.20×105 km2,占新疆总面积比例增大7.3个百分点;而次适宜种植区面积缩小4.0×104 km2,占新疆总面积比例缩小2.4个百分点;不适宜种植区面积缩小8.01×104 km2,占新疆总面积比例缩小4.9个百分点。气候变化使新疆红枣适宜种植区面积明显扩大,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有所减小,这种变化对促进新疆红枣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张山清普宗朝李景林李新建吉春容傅玮东王命全李晓菊郑新倩
- 关键词:气候变化红枣种植区气候区划
- 低温冻害过程中枣树枝条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被引量:22
- 2016年
- 2014年1月中旬通过采集不同抗寒性枣树(骏枣和灰枣)枝条,每品种设置-10(CK)、-18、-21、-24和-27℃共5个低温处理,每个处理均分别持续5、12和24h,-10℃条件下恢复24h后测定枝条叶绿素荧光、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保护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分析低温冻害过程中两品种枝条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枣树枝条基础荧光(Fo)逐渐上升,光系统II(PSII)光能转化效率Fv/Fm值呈明显下降趋势。枝条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至-24℃时相对电导率显著上升,低温持续时间以24h低温处理变化最显著,抗寒性较强的骏枣相对电导率变幅相对较小。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至-24℃低温处理时枝条MDA含量达到最大、SOD活性升至最高,处理温度再降至-27℃时二者均有所下降;同一处理温度下均以12h低温持续时间枣树枝条的MDA含量和SOD活性变化最显著,不同品种间骏枣MDA含量变幅较小,其受低温诱导SOD活性变化比灰枣更活跃。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枣树枝条的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逐渐增加,至-24℃低温时达最大值,随后有所下降;各低温持续时间处理均以12h的变化最显著,骏枣的变幅均显著高于灰枣。研究结果说明枣树受低温激发通过诱导不同生理生化过程的动态变化以应对冻害的影响。
- 吉春容刘海蓉罗继杨明凤范金霞邹陈
- 关键词:持续时间生理特征
- 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7年
- 试验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粒重、播种方式和施肥等4个因子,品种选用白芒麦(20世纪60年代)、咸农39(20世纪70-80年代)、小偃6号(20世纪90年代后期)、远丰998(近期)等不同年代的4个冬小麦品种,粒重分为2种截然不同重量的大粒和小粒,播种方式设小粒单播、大粒单播以及大小粒等比例混播等3种播种方式,施肥设不施肥(CK)、施氮(N)、施磷(P)和同时施氮磷(NP)等4种方式,共48个处理。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样,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种子大小和施肥对冬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大小粒播种间、不同施肥间植株株高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这些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品种间,苗期和越冬前以近期品种远丰998植株最高,灌浆期以早期品种白芒麦植株最高。株高稳定后以早期品种高,反映了育种的演变趋势。大小粒播种间,苗期和越冬前大粒株高均显著高于小粒株高,但灌浆期大小粒播种间株高差异基本消失,说明大粒种子植株在苗期生长具有一定优势。不同施肥处理间株高差异在苗期与越冬前表现一致,单施P和NP配施植株较高;灌浆期以NP配施植株株高明显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不同品种、大小粒播种方式和施肥显著影响冬小麦分蘖和单株叶面积。白芒麦、咸农39和小偃6号的分蘖数基本一致,变化在4.37个/株-4.74个/株之间,远丰998最少,仅为2.95个/株;NP配施和施P能够显著增加分蘖数,其分蘖数几乎是不施肥(CK)和单施N的2倍;各品种大粒种子植株分蘖数均多于小粒种子植株。远丰998绿叶面积最大(45.72cm^2/单茎),白芒麦最低(仅为26.97cm^2/单茎);NP配施单株绿叶面积明显大于其它施肥处理。除远丰998大粒种子植株绿叶面积(50.42cm^2/单茎)显著大于小粒�
- 吉春容李世清李生秀
- 关键词:冬小麦种子大小施肥生物学特性
- 石河子棉区不同热量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为定量评估不同热量条件对石河子棉区棉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当地主栽品种为材料,2003—2007年在莫索湾气象站和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进行分期播种试验,并收集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不同播期内开花——裂铃期间的日最高、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和逸10、15、20℃活动积温等热量条件与棉花主要纤维品质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该棉区棉花纤维断裂比强度与热量条件相关最为明显,②限制该地区棉花纤维品质档次提高的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是断裂比强度,③当地主栽品种断裂比强度都具有随播期延后而减小的趋势,不同品种的比强度随播期延后反应表现不一致。
- 邹陈陈冬花吉春容杨举芳尹育红李新建
- 关键词:分期播种热量条件纤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