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立文

作品数:119 被引量:133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3篇文学
  • 8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0篇文学
  • 34篇小说
  • 19篇作家
  • 15篇代文
  • 14篇启蒙
  • 13篇当代文学
  • 13篇写作
  • 10篇叙事
  • 7篇学史
  • 7篇文学史
  • 6篇文学批评
  • 6篇先锋小说
  • 6篇先锋作家
  • 5篇当代文学史
  • 5篇作家批评
  • 4篇当代作家
  • 4篇神话
  • 4篇文本
  • 4篇文艺
  • 4篇现实主义

机构

  • 81篇武汉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湖北省作家协...
  • 1篇耶鲁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作者

  • 81篇叶立文
  • 2篇杜娟
  • 1篇叶李
  • 1篇王崯
  • 1篇董之林
  • 1篇但红光

传媒

  • 8篇文学评论
  • 8篇天津社会科学
  • 6篇贵州社会科学
  • 5篇小说评论
  • 4篇当代文坛
  • 4篇当代作家评论
  • 4篇新文学评论
  • 3篇长江文艺
  • 3篇长江文艺评论
  • 3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长江学术
  • 2篇江汉论坛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外国文学研究
  • 2篇湖北大学学报...
  • 2篇高中生学习(...
  • 2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黑龙江社会科...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8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4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作家的“冷硬”派批评——以《小说稗类》为中心
2020年
当代作家对于文学经典的研究,近年来已纷纷转向了技术批评。由于他们不预设先验的思想立场,而是通过提炼作品的技术经验去表达小说的本体论诉求,因此也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冷硬"风格的批评流派。如果以文学版图为据,当可发现大陆作家与台湾作家虽兴趣相近,但在批评理念上却各执一端。前者以先锋作家群为代表,不仅坚守小说的现代性,而且还以"有序而不乱"的技术分析为之张目;至于后者,则以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文学批评为典范。尤其是在《小说稗类》这本文论集里,张大春立足于中国传统小说的技术经验,以勘察小说原初形态的方式,表达了对于文学现代性神话的反思。而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则又反映了冷硬派批评在建构当代小说本体论方面的重要价值。
叶立文
关键词:闲笔
“隐人尘烟”与“藏进别人”——论罗伟章小说《谁在敲门》的反类型化写作
2023年
一谈论罗伟章的难度在于,这是一位拒绝分类的作家。在他看来,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分类毫无意义:“如果我认同这种分类,我怎么去突破自己呢?文学没有边界,也没有地域的界定,它就是文学。”①然而对批评家来说,类型研究可能是最基本的一种批评方法。只有将作家归属于某一文学流派,批评才能有所依据,否则,就事论事地谈论作家,缺乏文学史或思想史维度的类别指认,批评就会沦为阐释的游戏,其学理性也无从谈起。这几乎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之间所存有的天然鸿沟.
叶立文
关键词:文学流派文学作品学理性批评家
“无我”之“我”——论史铁生宗教意识的思想悖论被引量:1
2018年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启蒙主潮中,史铁生以其独树一帜的运思方式和审美表达,深刻拓展了启蒙文学的思想内涵。他通过一系列的精神追问,逐步从彰显"我"之价值的启蒙诉求,转向了以信仰神圣价值为标志的宗教哲学。不过史铁生在"以寻找上帝之名寻找自己"的神性写作中,不论是对"我执"这一主体性思想的祛魅,还是对宗教学意义上"无我"之境的追求,都离不开根深蒂固的启蒙情结。这一思想悖论,不仅令史铁生始终站在了人本主义的立场去思考信仰问题,也使他独具魅力的神性写作成为一面烛照当代文学精神品格的历史明镜。
叶立文
关键词:启蒙宗教无我我执
写作的限度——评吴仕民的长篇历史小说《佛印禅师》被引量:1
2023年
吴仕民的《佛印禅师》以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了佛印一生云游逐道,为信仰九死而不悔的人生故事。作品在小说艺术上注重写作的限度,具有明确的形式意识。作者不仅采用了成长小说的线性叙事结构,而且还在贴合人物成长与情节发展的知识叙写中,体现了一种从人学传统向名物学传统回归的倾向。这一变化,反映了吴仕民克制作者意图、解放文本意图的形式自觉意识。
叶立文孙秋月
关键词:作者意图
五四小说的伦理叙事被引量:2
2010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每一次革新几乎都与社会思潮的嬗变息息相关:从“五四”感时忧国的启蒙传统,到二十年代后期革命小说的政治诉求,中国现代小说所发生的历史流变,莫不折射出时代风尚和社会变迁对于文学的深刻影响。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说,庶几可解释现代小说的这种话语转型。
叶立文
关键词:五四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叙事社会思潮政治诉求
写“不写之写”,书“书中之书”——论作家批评的“补白”之道被引量:2
2019年
当代作家转向文学批评,是近二十年来发生于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事件。他们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常以书写批评对象中的"不写之写"为特征。在此过程中,格非和毕飞宇等人不仅以逻辑经验为据,补写了批评对象中的"飞白之地",而且还以细腻缜密的逻辑推演,一再扩充、重写了文学经典。然而,尽管这种文学批评能以"补白"之道,发掘出经典作品的潜文本这一"书中之书",但格非和毕飞宇对逻辑经验的极力推崇,却也令他们的艺术创新有可能蜕变为一种批评的霸权。
叶立文
关键词:作家批评补白逻辑
词语、时间与结构--第十届茅奖作品的名实之辩被引量:2
2020年
随着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学界有关长篇小说的讨论也愈发热烈。在将本届茅奖作品纳入文学史谱系的过程中,却有不少研究者语焉不详,他们往往以现实主义的新变为指称,试图涵盖五部茅奖作品的思想理念和艺术旨趣。这一做法的问题就在于,由于《牵风记》《人世间》《北上》《主角》和《应物兄》这五部作品风格各异,作者的怀抱亦自不同,因此其现实主义之变。
叶立文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艺术旨趣现实主义
存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论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以隐含于残雪先锋写作中的“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早年先锋小说和90年代以来“文学笔记”创作的研究,重点论述了这一叙述模式的嬗变过程。由于残雪早年对人类存在困境的考察主要侧重于先知者对沉沦者的救赎,因而其叙述模式往往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但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残雪创作“文学笔记”的开始,这一叙述模式也因残雪对人物精神矛盾的考察而发生了一个重要转变,这一转变即是将“先知者/沉沦者”的叙述模式内化为人物自我的精神层次,从而在孤独生命个体的自我认识中,重复着残雪对人物突破存在困境、追求永生的叙述关怀。
叶立文
关键词:命运
自由谈
2021年
在当代文学的地域研究中,学界对于东北文学始终怀有特殊的历史记忆和言说兴趣。从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迟子建和阿成,再到时下炙手可热的班宇、双雪涛和郑执等等,东北文学既能"呈现出东北的天地万物、人间秩序、道德场域,还有人性的褶皱、生命的肌理",也能以多变的文本形态,反映、记录和重构我们的家国情怀与现代性想象。
叶立文
关键词:东北作家群东北文学家国情怀当代文学文本形态
经典的复述与重写——论残雪的“文学笔记”创作被引量:2
2010年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先锋作家残雪写下了大量以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的"文学笔记"。作为一种新型的写作方式,这种"文学笔记"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大相径庭,其中既没有抽象的理论概括,亦缺乏主观的概念游戏。她的写作方式,其实就是用写作者的感觉去追随别人的写作过程。这种追随具体表现为对经典作品的复述与重写。在此基础上,残雪不仅观照和反省了自身的文学经验,而且还据此重申了现代小说的艺术本源。
叶立文
关键词:文学笔记复述重写艺术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