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红宇

作品数:3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卒中
  • 2篇卒中后
  • 1篇嗅觉
  • 1篇血脑
  • 1篇血脑屏障
  • 1篇血性
  • 1篇证候
  • 1篇证候特点
  • 1篇中风
  • 1篇三叉神经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疾病
  • 1篇失眠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中风
  • 1篇中枢神经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中枢神经系统...
  • 1篇系统疾病

机构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山东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3篇刘红宇
  • 2篇胡丽竹
  • 2篇祝维峰
  • 1篇邱朝阳

传媒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经鼻给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途径和潜力的探讨被引量:2
2018年
药物化合物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两个主要障碍是血液-脑屏障(BBB)和血-脑脊液屏障(BCB)。考虑到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8-20μm,BBB被认为对脑细胞外液发挥更大的控制作用[1,2]。血-脑屏障(BBB)由内皮细胞和相邻的星形细胞、基底膜、周细胞和神经元组成。这些组成元素是功能性神经血管单位的一部分,其能提供输送必需的营养物质并排除潜在的有害分子进入CNS[3]。BBB严密的调控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阻碍了药物的获取[4],也限制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给药治疗。BBB不仅具有低细胞旁通透性和低吞饮率,BBB还表达大量的药物转运蛋白(例如P-糖蛋白,这也进一步限制了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进入[5,6]。尽管小分子药物通过血脑屏障的例子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所有大分子量物质都被严格限制穿越血脑屏障。事实上,目前批准用于神经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分子量药物也是通过外周机制起作用的,如I型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也有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药物的磨损率最高,98%因为血脑屏障通透性差而不得不停药[7]。现代医学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将特定的药物输送到特定的目标区域。到1989年,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新概念:使用直接鼻内递送治疗药物到大脑作为绕过BBB的手段[8]。这种直接的鼻内递送涉及沿着连接鼻黏膜到CNS的嗅觉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细胞外递送[9-11]。这种方法不仅允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还能使药物直接靶向通过BBB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消除了全身给药的需要,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全身副作用。
张霜梅刘红宇胡丽竹邱朝阳黄文盖祝维峰张兆旭
关键词:经鼻给药血脑屏障嗅觉三叉神经
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被引量:21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价耳穴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文、英文数据库,纳入耳穴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RCTs)。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篇文献,共计1 4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用西药比较,耳穴疗法(包括单纯耳穴治疗、耳穴疗法联合西药治疗、耳穴疗法联合其他疗法治疗)能提高临床有效率[RR=1.64,95%CI(1.45,1.85),P<0.01]、痊愈率[RR=1.73, 95%CI(1.41, 2.13),P<0.01],改善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评分[SMD=1.23, 95%CI(0.69,1.76),P<0.01]。结论:耳穴相关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较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张霜梅吉晶胡丽竹刘红宇邱朝阳祝维峰
关键词:耳穴卒中后失眠META分析
缺血性卒中后失眠证候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背景与目的: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它与恶性肿瘤、心脏病是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在所有脑卒中病人中,缺血性卒中约占65%-80%,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
刘红宇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证候特点聚类分析脑卒中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