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杰
- 作品数:131 被引量:468H指数:11
- 供职机构: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军事更多>>
- 人工皮肤的组织工程学研究
- 目的和意义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具有潜在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和科学价值。平时和战时所致烧伤、大面积溃疡及皮肤缺损患者在临床的治疗中经常需要进行皮肤移植手术,现大多应用异体皮(尸体皮)或异种皮(猪皮)作为暂时性皮肤覆盖物,配合...
- 刘杰崔雪梅王德文陈浩宇徐龙河杨颖于淑贤
- 关键词:人工皮肤胶原凝胶胎儿成纤维细胞皮肤替代物胶原膜
- 文献传递
- 12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肝癌敏感性试验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比较12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对原发性肝癌(HCC)药敏试验结果,探索肝癌化疗的合理用药。方法取95例HCC患者术中活体肝癌组织癌细胞与12种常用抗肿瘤药物共同培养:紫杉醇(FIX)49例,阿霉素(ADM)50例,平阳霉素(BLM)50例,环磷酰胺(CTX)59例,甲胺喋呤(MTX)16例,5-Fu95例,表阿霉素(ADM)90例,顺铂(DDP)90例,丝裂霉素(MMC)57例,吉西他宾(GEM)88例,奥沙利铂(OXA)58例,羟基喜树碱(HCPT)51例。以MTr法检测各种药物对HCC细胞抑制率,〈30%为不敏感,30%~60%为低度敏感,61%~90%为中度敏感,〉90%为高度敏感。结果不敏感药物有紫杉醇、阿霉素、平阳霉素、环磷酰胺、甲胺喋呤;低度敏感有5-Fu;中度敏感有丝裂霉素、奥沙利铂、羟基喜树碱、吉西他宾、表阿霉素、顺铂;高度敏感0。各组之间敏感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结果提示5-Fu为低度敏感药物,不宜作为常规用药,可选择敏感度较高的丝裂霉素、奥沙利铂。肝癌化疗药物最好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
- 刘杰梅铭惠覃理灵廖维甲王安阳杨景红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化疗药物敏感性
- 肝癌淋巴结转移——外科治疗面临的挑战之一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肝癌淋巴转移的相关因素、转移规律、治疗方法,以及对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1例肝癌合并肝外淋巴结转移的病理类型、转移部位、术前术后诊断符合率、手术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生存率。结果21例中原发性肝癌19例:肝细胞癌(HCC)12例、胆管细胞癌5例、混合型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2例。肿瘤位于I段(尾状叶右段),V段,V、VIII段,VII、VIII段和V、VI段各1例,II、III段3例,II-IV段6例,VI、VII段5例,肿瘤侵及全肝2例。肿瘤直径最小4.5cm,最大15cm,平均直径7.5cm。术前诊断肝外淋巴结转移7例(33.4%,7/21),其余均为术中探查所发现,术前漏诊率66.6%(14/21)。肿瘤单侵犯第8组淋巴结10例(47.61%),第8、12组4例(19.04%),累计淋巴侵犯超过3组以上,即7~9组和(或)8、11~13组5例(23.80%),单纯侵犯第13组和14组各1例(9.52%)。此外,同时合并胆囊、肝外胆管、廉状韧带或肝十二指肠韧带脂肪组织转移3例。3组淋巴结以上被侵犯或合并远处淋巴结及组织转移的10例中,HCC3例,占HCC组的25%(3/12);胆管细胞癌3例,占该组的60%(3/5);混合型肝癌、转移性肝癌各2例,100%(4/4)。2例HCC术后肝内或远处淋巴转移再次手术。21例术后平均生存时间7.8月,最短3个月,最长34个月。5例存活超过12个月的患者术后均接受了TACE或肝脏局部化疗。结论肝癌淋巴结侵犯以第8组淋巴结受累的几率最高,达91%(19/21),而淋巴结转移的严重程度与肝癌的病理类型有关。由于术前漏诊率较高,应重视术前临床资料的分析和术中的仔细探查,尤其是第8组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的清扫和术后综合治疗对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淋巴结的清除相对肝癌的切除更困难,熟练掌握肝门淋巴外科的技术和要点是关键。
- 梅铭惠陈谦杨景红邱维家袁晟光吕军喻亚群翁俊刘杰
- 关键词:肝癌淋巴结外科治疗
- 高功率微波辐照对心肌细胞和心脏间质细胞生存能力和细胞活力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研究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HPM)对心肌细胞和心脏间质细胞生存能力和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选用出生后1~3d的二级Wistar大鼠,体外培养Wistar大鼠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脏间质细胞,于HPM辐照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坏死;用MTT实验测定细胞活力。 结果:HPM明显影响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功能和形态结构,辐照后细胞活力降低,凋亡和坏死。辐照后6h,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76±5.12)%和(42.38±6.0)%,坏死率分别为(34.14±6.5)%和(22.98±7.4)%,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心脏是微波辐照的靶器官之一,HPM可对心肌细胞和间质细胞功能和形态产生明显影响。结果提示在探讨HPM对心脏损伤时,应同时关注对心脏间质细胞的影响。
- 邓桦王德文刘杰曹晓哲赵梅兰谷庆阳董波
- 关键词:高功率微波辐照心肌细胞细胞活力心脏损伤
- 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单纯伤口愈合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溃疡形成、发展、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雌性Wistar大鼠 ,以60 Coγ射线局部照射法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 ,并以手术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 ,观察病变 5 5d ,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等方法检测单纯伤口及皮肤溃疡组织中VEGF的转录和表达水平。结果 照后 14d照射野内开始出现皮肤溃疡 ,之后逐渐扩大、融合、加深。皮肤受照射区多种细胞 ,特别是溃疡床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较正常皮肤组织有所增强 ,但与单纯伤口组比较 ,溃疡组织中VEGF的转录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辐射诱导的皮肤溃疡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较单纯伤口组降低可能与溃疡发生。
- 谷庆阳王德文崔玉芳杨红赵梅兰刘杰彭瑞云王晓民
- 关键词: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伤口愈合基因表达
- 自拟中药解郁汤与中医辨证论治对抑郁症临床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比较自拟中药解郁汤与中医辨证论治对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12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西药加服自拟中药解郁汤与西药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疗程8周,用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评定临床疗效。结果:8周末两组总有效率、HAMD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拟中药解郁汤与中医辨证论治对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当。
- 李清亚张松祝杨王晓慧张清洁宋瑞华刘杰王耀东程俊李晓楠谷军川
- 关键词:中药中医辨证论治抑郁症
- 腹腔占位型组织胞浆菌并HIV1例
- 2007年
- 临床资料
患者,男,50岁,因脐周疼痛半月,CT发现腹腔占位入院,既往史无特殊,无输血史及冶游史.查体:体温36.6℃,脉搏92 次/分,血压85/62 mmHg,颈部、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可推动,质地中,无触痛.腹软,脐周偏左可扪及一10 cm×10 cm大小包块,轻压痛,质地硬,边界尚清晰,可轻微推动,未扪及血管波动,未闻及血管杂音.CT示:肝脏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及强化灶,肝门结构清楚,肝内外胆道未见扩张,胃下方胰腺前方可见1个实性占位性病灶,大小为13 cm×12 cm,呈浸润性生长,边缘不规则,腹主动脉旁可见肿大淋巴结;胸片、心电图正常.……
- 刘杰杨景红翁俊谭李军郭芳梅铭惠
-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输血史HIV1腹腔腹膜腔腹膜
- 外伤性肝破裂的非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对7例肝破裂患者,依据ASST标准1~4级不等均以非手术治疗。结果7例患者均痊愈。结论肝破裂患者若循环系统稳定或治疗后可稳定者均可考虑采用非手术治疗,常可获满意效果。
- 刘杰梅铭惠杨景红陈谦袁晟光喻亚群翁俊莫庆荣刘红
- 关键词:肝破裂外伤性保守治疗
- 汶川地震一线救援人员灾后应激相关障碍状况分析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救援人员灾后半年应激相关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参加汶川地震一线救援的1024名军校学员于震后半年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筛查量表(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救援经历调查问卷进行心理状况评估,以169名在校留守军校学员作为对照。结果救灾学员初筛PCL-C总分≥38分者21例(2.05%),最显著的3种症状为想起此事内心非常痛苦(50.30%)、脑子里无法摆脱灾害发生时的情景(36.00%)、注意力难集中(30.70%)。抑郁指数≥0.5者140例(13.67%),SAS总分≥50者26例(2.54%);救援组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留守组(P<0.05)。经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救灾中处理过遗体、灾区生活适应不良、救灾前身体状况差、对自己在救援中的表现不满意、既往创伤经历、性格内向、救灾中经历过危险事件等7个变量。结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军校学员半年后仍然存在抑郁,焦虑和PTSD症状,提示:对救援人员经历应激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仍需高度关注。
- 顾克胜宋端铱邵永聪刘杰叶恩茂王晓慧杨征
- 关键词:汶川地震军校学员
- 电磁脉冲对离体角膜上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电磁脉冲 (EMP)辐射对离体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 :6× 10 4V/m场强的EMP重复照射离体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 5次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和生化检测仪 ,对辐射前后的细胞膜状态及上清液多种离子浓度进行检测。结果 :EMP照射后角膜上皮细胞膜表面出现多处大小不等的凹陷和穿孔。培养细胞上清多种离子浓度在照射后不同时间均有明显变化 ,其中K+ ,Ca2 + ,Fe2 + 浓度在照射后 2 4h明显升高。结论 :细胞膜是EMP作用于细胞的敏感靶部位 ,细胞膜穿孔是EMP非热效应的损伤作用机制之一。
- 姜涛王德文高亚兵胡文华陈建魁刘杰王水明彭瑞云谷庆阳
- 关键词:电磁脉冲角膜上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