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
- 作品数:49 被引量:65H指数:4
-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卫生行业科研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软组织扩张器在头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软组织扩张器进行头部深度电击伤创面及瘢痕性秃发修复的手术时机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方法 收集头部高压电击伤及瘢痕性秃发患者23例,采用软组织扩张器埋置术进行创面及瘢痕性秃发区的美容修复.软组织扩张器埋置切口选择:瘢痕性秃发患者切口选在瘢痕内近毛发区域;高压电击伤患者切口位置选择依据患者伤后时间及创面修复要求不同而不同,伤后5d内手术切口可选择在距离创面约2~3 cm,伤后5 d以上患者选择远离创面切口,长约4~5 cm.结果 该组23例患者,术中、术后头皮扩张皮瓣血运良好,一期解决了高压电击伤所致的颅骨坏死外露及瘢痕性秃发,该组患者根据创面清创及修复要求采用了不同的手术切口进行软组织扩张器埋置术,术后均未发生伤口及皮瓣下感染、扩张皮瓣血运不良、坏死、扩张器外露等问题.结论 灵活采用软组织扩张器埋置手术切口,可以更为有效地适应创面修复要求,适时缩小埋置扩张器时手术剥离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最大可能保护健康头皮组织,并最终获得满意的临床美容修复效果.
- 刘军刘建云马捷李亚文
- 关键词:电击伤秃发修复外科手术
- 一种显微镜下缝合血管辅助支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显微镜下缝合血管辅助支架,包括:手柄、滑槽、定位滑槽、底板、拉绳、挤压筒、支架、限位滑块和限位滑槽,其中支架的材质为PMMA亚克力,手柄外壁右侧沿上下方向开设滑槽,外壁前侧右上至下等距的沿周向开设多个...
- 刘军路若楠
- VSD联合过氧乙酸对糖尿病足患者全身感染及炎性因子含量的改善
- 李亚文刘军武岳白明明刘艳波王志中李一路若楠谷宝凤周军利
- 谷氨酰胺对烧伤脓毒症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
- 周军利杜玲玲邓津菊武岳张莉刘军刘建云
- 该项目通过动物实验及相关指标的检测对谷氨酰胺对脓毒症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证实了心肌细胞凋亡是脓毒症心肌损害的机制;抗凋亡基因Bcl-2及促调亡基因p53的表达在脓毒症大鼠心肌损害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谷氨酰胺烧伤脓毒症
- 大面积深度烧伤切痂,应用异体健康活人头皮做为天然皮库四例
- 2002年
- 邓津菊叶兰萍刘琼刘军司小强
- 关键词:深度烧伤切痂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电击伤患者肢体迟发性坏死一例被引量:4
- 2017年
- 患者男,26岁,2015年4月16日在工作中不慎被高压电击伤双上肢、左下肢、左臀部。接触高压电为10 kV,接触时间约2 s。患者伤后无昏迷,于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未予补液治疗。于伤后15 h送至笔者单位。体格检查示,患者烧伤创面分布于双上肢、左下肢、左臀部等全身多处;右手、右腕部可见3%TBSA创面,环状坏死痂附着,痂呈焦黄色,深度为Ⅲ度,右手、右前臂肿胀明显,颜色青紫,右侧桡动脉、尺动脉均未触及搏动;左小腿、左足可见2%TBSA创面,创面表皮剥脱,基底呈焦黄色,深度为Ⅲ度,左足部明显肿胀,色暗红,左侧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右侧腋窝、肘窝部可见1%TBSA创面,水疱明显,基底红白相间,深度为深Ⅱ度;左手、左前臂、左臀部可见2%TBSA散在创面,表皮已撕脱,基底红白相间,深度为深Ⅱ度。
- 李亚文刘军刘艳波李一路若楠谷宝凤周军利
- 关键词:高压电击伤伤患者引流治疗负压封闭坏死肢体
- 重视特殊既往史对烧伤病人治疗的重要性
- 目的强调不应忽视烧伤病人的特殊罕见既往史的询问,以避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生命危险及手术失败。方法通过回顾2001——2007年我科收治的烧伤病员,其中9例病人入院时只注意烧伤面积、深度
- 邓津菊刘军
- 文献传递
- 不同时期瘢痕bcl一2、Bax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被引量:5
- 2007年
- 增生性瘢痕(HS)是创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失控、胶原过度合成沉积导致的真皮纤维化过度修复,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证实其产生与细胞凋亡有密切的关系^[1]细胞凋亡是细胞生物学行为中一种复杂的主动过程,其发生和发展受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调控^[2]。Bax能够促进细胞凋亡,而bcl-2则抑制凋亡的发生。研究表明,
- 刘军邓津菊薛晓东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AX促进细胞凋亡细胞生物学行为
- 366例小儿烧伤流行病学调查
- 目的 了解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防治小儿烧伤的发生.方法 对五年来我科收治的366例小儿烧伤,从发病率、死亡率、性别、年龄、烧伤原因、烧伤程度以及并发症方面作一统计分析.结果 (1)小儿烧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前有所下降...
- 叶兰萍刘军司晓强
- 文献传递
- 苯妥英钠的抑菌活性被引量:2
- 2012年
- 背景:苯妥英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抑菌作用仍不明确。目的:通过体外及动物实验观察苯妥英钠在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具有抑菌作用。方法:①体外实验:采用水解酪蛋白肉汤稀释法检测苯妥英钠的最低抑菌浓度、琼脂扩散法观察1024mg/L的苯妥英钠的体外抑菌活性。②动物实验: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在大鼠背侧脊柱旁设计一2cm×3cm矩形创面,分别用10,20mg/cm2苯妥英钠糊剂或单纯凡士林纱布进行处理,创面均外加凡士林油纱及干纱包扎固定。隔日换药,于第4,8,12,16天进行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培养。结果与结论:①水解酪蛋白肉汤稀释法结果:应用质控菌株、临床菌株进行试验,不同苯妥英钠浓度的试管中均呈现浑浊状态。②琼脂扩散法结果:应用质控菌株进行试验,未发现抑菌圈的形成。③实验动物创面细菌定量培养结果:应用10,20mg/cm2苯妥英钠糊剂处理的创面细菌定量略低于单纯凡士林纱布处理的创面,但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苯妥英钠尚无明确的体外及体内抑菌活性,对创面细菌的清除无明显作用。
- 刘军魏莲花姜文秀朱丽娟周军利
- 关键词:苯妥英钠抑菌活性琼脂扩散法质控菌株细菌定量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