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东红

作品数:7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缺损
  • 3篇软组织
  • 3篇皮瓣
  • 3篇皮肤软组织
  • 2篇缺损修复
  • 2篇颊部
  • 1篇带蒂
  • 1篇压缸
  • 1篇液压
  • 1篇液压缸
  • 1篇预构
  • 1篇支皮瓣
  • 1篇软组织缺损
  • 1篇色素痣
  • 1篇设计软件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方法
  • 1篇体表
  • 1篇皮肤软组织缺...
  • 1篇前臂

机构

  • 6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清华大学

作者

  • 7篇刘东红
  • 4篇臧梦青
  • 4篇金骥
  • 4篇朱珊
  • 4篇刘元波
  • 3篇宋彬
  • 2篇丁强

传媒

  • 2篇中国美容医学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5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手术切除配合磁铁片加压及曲安奈德注射治疗耳垂瘢痕疙瘩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手术切除配合磁铁片加压及曲安奈德注射在耳垂瘢痕疙瘩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2例耳垂瘢痕疙瘩手术切除患者从术后10天开始以磁铁片加压。持续至少3个月;结合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4次,术后第3、40、80、120天各一次。结果:随访6月~2.5年,12例耳垂瘢痕疙瘩获得不同程度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手术切除配合磁铁片加压及曲安奈德注射联合应用是矫正耳垂瘢痕疙瘩的有效方法。
金骥刘元波宋彬朱珊臧梦青刘东红
关键词:耳垂瘢痕疙瘩
颊部I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探讨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颊部Ⅰ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临床对颊部缺损修复的经验和体会,提出颊部Ⅰ区缺损修复法则,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组共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3岁~6...
刘东红
关键词:颊部缺损皮瓣预构
文献传递
颊部Ⅰ区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探讨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颊部Ⅰ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进行总结分析,结合临床对颊部缺损修复的经验和体会,提出颊部Ⅰ区缺损修复法则,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本组共63例,男31例,女32例,年龄...
刘东红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方法
文献传递
Limberg皮瓣在面部缺损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Li mber g皮瓣修复面部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9例面部肿物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设计Li mber g皮瓣修复创面。其中肿瘤患者3例;色素痣患者6例。结果:9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未出现动脉供血和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色泽、质地较好;伤口Ⅰ期愈合,随访3~6月未见肿物或色素痣复发,瘢痕不明显,形态满意。结论:Li mberg皮瓣修复面部中小缺损创面效果良好。设计原则包括:将旋转瓣设计在临近皮肤最松弛区域并且最好完整覆盖一个凸出的美学单位;如果局部旋转后发生猫耳畸形,可以使用皮下蒂皮瓣或者改良的Li mber g皮瓣(DuFour ment el皮瓣);如缺损为圆形,用阅读者皮瓣(t he r eadi ng manpr ocedur e)效果可能更好。
金骥刘元波宋彬朱珊臧梦青刘东红
关键词:面部缺损
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体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一种巨大皮瓣或肌皮瓣修复供瓣区缺损的有效方法。方法在切取一个巨大皮瓣或肌皮瓣的同时,同期掀起一个比较小的皮瓣、肌皮瓣或穿支皮瓣,用于修复前一个皮瓣或肌皮瓣的供瓣区。自2008年初以来,应用上述方法共治疗瘢痕或体表巨大恶性肿瘤患者13例。结果所有患者的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供区的形态无明显畸形,效果满意。结论连续皮瓣转移技术可以确保修复重建外科医师在切取巨大的组织瓣修复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无须担心供瓣区的关闭问题,并可恢复皮瓣受区和供瓣区的功能,达到美学修复。
刘东红刘元波于盛吉朱珊宋彬臧梦青金骥丁强郭苓玲
关键词: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
液压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该文根据生产的实际需要和液压缸零部件的设计特点,提出了完善的液压缸设计方案,建立了液压缸CAD的系统框架.用户运用此软件能快速进行零件的参数化设计,为设计人员快速设计液压缸提供了方便条件.利用该软件可以快速生成液压缸的零...
刘东红
关键词:二次开发参数化设计液压缸CAD
脐旁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前臂黑色素痣
2012年
前臂黑色素痣位于暴露部位,不仅影响美观,且易与衣物等长期摩擦,存在恶变可能,需要及早治疗.面积较小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如液氮冷冻、激光汽化、化学腐蚀等,或行黑痣切除缝合术;面积较大、1次不能完全切除者,多采用分次切除或植皮进行修复[1].自2009年9月至2011年5月,笔者采用脐旁穿支皮瓣转移修复前臂黑色素痣6例,临床效果满意.
刘东红刘元波朱珊臧梦青丁强金骥
关键词:前臂黑色素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