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磊
-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对氧磷酶-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53例ACS患者为ACS组,47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的患者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另以健康体检者52例为健康对照组。收集纳入组人群血液标本检测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载脂蛋白A1(ApoA1)等相关生化指标,分析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与ACS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HDL-C水平、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均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均为ACS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HDL-C联合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特异度和灵敏度均增加(P<0.05)。多支阻塞组与单支阻塞组相比PON1两种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与TC(r=0.182,P<0.05)、HDL-C(r=0.235,P<0.05)、ApoA1(r=0.186,P<0.05)均呈正相关。PON1芳香酯酶活性与TC(r=0.139,P<0.05)、HDL-C(r=0.189,P<0.05)、ApoA1(r=0.165,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PON1有机磷脂酶活性及芳香酯酶活性均下降,但PON1酶活性下降与ACS患者冠状动脉阻塞支数无关,PON1有机磷脂酶和芳香酯酶活性联合HDL-C检测可提高对ACS的危险预测水平。
- 丁洁颖庄兴冯志磊
- 关键词:对氧磷酶-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研究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研究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及其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qnr基因进行筛选,用实验证明qnr基因可以通过质粒介导并在细菌之间传递。结果在145株大肠埃希菌和12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共检出16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2株为大肠埃希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16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为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菌株且呈多重耐药性。结论共检出16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为5.9%,大肠埃希菌阳性率高于肺炎克雷伯菌。qnr基因可以通过质粒介导,从供体菌接合转移至受体菌,且qnr在接合子中较稳定。
- 孙康德冯志磊虞中敏唐毅陈福祥
- 关键词: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喹诺酮类
-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qnr基因流行情况调查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了解上海部分医院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qnr基因流行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其中产酸克雷伯菌4株)的qnr基因进行筛选,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系统进行鉴定和最低抑菌浓度测定,并采用PCR检测qnr基因阳性菌株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结果在267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中1株为大肠埃希菌,2株为肺炎克雷伯菌。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呈多重耐药性,且Ⅰ型整合酶均阳性、Ⅱ型整合酶均阴性。结论在所收集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检出3株细菌携带qnr基因,其阳性率并不高。3株qnr基因阳性菌株均产ESBLs,且呈多重耐药性,qnr基因存在于Ⅰ类整合子上。
- 孙康德冯志磊倪语星周慧君
- 关键词:QNR基因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喹诺酮类药物
- 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研究
- 目的研究近年来发现质粒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情况及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5株大肠埃希菌和125株肺炎克雷伯菌的qnr基因筛选,用接合实验来证明qnr基因是可以通...
- 孙康德冯志磊虞中敏唐毅陈福祥
- 文献传递
- 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整合子介导的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整合子介导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多重耐药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临床分离的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进行Ⅰ型和Ⅱ型整合酶基因的检测。结果在135株大肠埃希菌和59株克雷伯菌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为50.4%,克雷伯菌产ESBLs率为37.3%,共检出105株细菌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72株为大肠埃希菌,占53.33%(72/135),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5.93%(33/59);其中携带Ⅱ类整合酶基因3株,全部为大肠埃希菌,此3株同时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并产ESBLs。结论Ⅰ类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中分布广泛。整合子与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的耐药有关,即整合子阳性菌比整合子阴性菌更容易产生耐药。
- 孙康德冯志磊倪语星周慧君
- 关键词:整合子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多重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