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世秀

作品数:26 被引量:17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学成
  • 9篇化学成分
  • 6篇黄酮
  • 3篇酮类
  • 3篇土壤
  • 3篇布渣叶
  • 2篇亚热带
  • 2篇三萜
  • 2篇中药
  • 2篇紫珠
  • 2篇籽瓜
  • 2篇绿地
  • 2篇南亚热带
  • 2篇化学成分研究
  • 2篇黄酮类
  • 1篇代谢途径
  • 1篇蛋白
  • 1篇淀粉
  • 1篇药理
  • 1篇药理作用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华...
  • 3篇深圳大学
  • 3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沈阳药科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石河子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新疆石河子蔬...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18...
  • 1篇深圳市日昇园...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作者

  • 23篇冯世秀
  • 5篇陈涛
  • 4篇邓丽
  • 3篇王茂媛
  • 3篇羊青
  • 3篇魏孝义
  • 3篇王祝年
  • 3篇戴耀良
  • 3篇汤欢
  • 2篇晏小霞
  • 2篇薛琳
  • 2篇王清隆
  • 2篇吴洪新
  • 2篇呼天明
  • 2篇胡章立
  • 2篇田丽萍
  • 2篇史正军
  • 2篇王金辉
  • 1篇刘炳荣
  • 1篇张小平

传媒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香料香精化妆...
  • 1篇草原与草坪
  • 1篇林业实用技术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中医学报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台湾乳白蚁对马尾松提取液取食偏好性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以马尾松木材为研究材料,以乙醇提取其主要的活性物质,再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部,研究了台湾乳白蚁对各部分萃取液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台湾乳白蚁最喜食马尾松正丁醇部和水部提取的活性物质。
刘炳荣钟俊鸿冯世秀李志强
关键词:台湾乳白蚁马尾松提取液
钩枝藤化学成分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95%乙醇提取,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分部,利用反复硅胶柱和凝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技术鉴定结构,研究钩枝藤茎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发现:分离得到5个已知二氢黄烷类化合物(-)-表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1)、3,3',5,5',7-五羟基黄烷(2)、(-)-儿茶素(3)、(-)-表儿茶素(4)、(-)-表没食子酸儿茶素(5)和1个酚类化合物(3,5-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酸)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1、2、4-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易博陈涛冯世秀李庆辉
关键词:化学成分酚类
籽瓜汁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对籽瓜汁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和羟丙基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技术和质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二甲氧基-苄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2),1-O-对香豆酰基甘油酯(3),松柏苷(4),cucumegastigmanes II(5),linarionoside C(6),δ-葡萄素(7),山柰酚-3-O-葡萄糖基1-O-β-D-葡萄糖-6-O-α-L-鼠李糖苷(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籽瓜中分离得到。
李倩楠田丽萍王金辉冯世秀薛琳
关键词:籽瓜
城市绿地管养与精准施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2018年
以深圳市为例,介绍了城市绿地的现状,分析了城市绿地管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绿地管养中的精准施肥方法。
蔡江桥戴耀良冯世秀王辉谢锐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土壤精准施肥
叶子花重瓣品种DOD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叶子花品种的苞片色彩丰富艳丽,是研究颜色表达调控的优良材料。对调控甜菜色素合成酶的DOD基因进行比对分析,以探讨叶子花的DOD基因与其苞片颜色表达的关联。通过对5个具有不同苞片颜色的重瓣叶子花栽培品种DOD基因转录组测序,应用软件ClustalX 2.0进行DOD cDNA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其序列同源性达100%,其调控色素合成的功能基因序列并没有差异。叶子花重瓣栽培品种的不同苞片颜色的表达与DOD基因对色素合成的调控可能无直接关联。
苏进展王想兰冯世秀王晓明胡章立陈涛
关键词:叶子花DOPA
深圳产椿叶花椒果实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2015年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椿叶花椒果实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精油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以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了深圳椿叶花椒果实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62个化合物,它们的峰面积之和占精油总馏出峰面积的98.308%,其中主要成分为2-十一酮(77.787%)、乙烯基癸酸(8.566%)、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1.972%)、2-壬酮(1.555%)和2-十三酮(1.401%)。
余汉谋冯世秀姜兴涛李剑政肖海鸿陈涛
关键词:精油水蒸气蒸馏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达乌里胡枝子中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运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聚酰胺柱层析等化学方法对达乌里胡枝子70%乙醇提取液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结果共得到10个化合物,用ESI-MS、1H-NMR和13C-NMR等技术对其结构鉴定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分别为:香叶木素(1)、山奈酚(2)、柽柳素(3)、木犀草素(4)、槲皮素(5)、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6)、表儿茶素(7)、三叶豆苷(8)、异荭草素(9)、芦丁(10).10种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达乌里胡枝子中分离得到.研究认为,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是达乌里胡枝子的主要化学成分,也可能是其药理功效的基础物质.
徐宗海吴洪新魏孝义冯世秀呼天明
关键词:达乌里胡枝子化学成分黄酮
深圳市3种不同林分丘陵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揭示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环境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南亚热带丘陵土沉香林(Aquilaria sinensis)、马占相思林(Acacia mangium)和天然次生林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优势菌群的关系。【结果】①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分类研究中,土沉香林、马占相思林、次生林土壤细菌分别有44、32和35个门。3种林分土壤细菌组成较为相似,优势细菌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醋酸菌门(Acidobacteria),相对丰度均>1%的群落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②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分析中,次生林土壤Chao1指数最高,表示该土壤中细菌群落数量最高,土沉香林土壤Shannon指数最高,表示该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高。③在不同林分土壤细菌β-多样性分析中,土沉香林和马占相思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差异性,而次生林与前二者土壤细菌结构相似。④在不同林分土壤RDA冗余分析中,变形菌群和浮霉菌群与速效钾、有效磷及全磷呈显著正相关。酸杆菌门与土壤pH、有效磷和速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市3种不同林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性以及多样性,为进一步探究人工恢复模式是否优于天然林奠定理论基础。
董志强史正军谢惠春曾伟曾伟邓丽
关键词:南亚热带土壤细菌
紫珠属植物园林应用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通过对紫珠属植物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等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其与华南地区常见观果树木的差异,总结其在华南地区园林应用中的可行性,并为其在城市园林绿化应用中提供建议。
邓丽戴耀良冯世秀
关键词:园林绿化紫珠属景观
响应面法优化黄根游离总蒽醌的提取工艺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从黄根中提取游离总蒽醌的方法,并对提取方法和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方法:选择提取时间、溶剂配比、料液比等影响因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3因素、3水平的Box-Benhnken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优化的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05 h,溶剂配比0.62∶1.00,料液比1.00∶18.83,提取2次,提取温度60℃时,黄根游离总蒽醌的理论提取率最高,可达0.151%。经验证,此条件下黄根游离总蒽醌提取率为0.152%,与理论值较为接近。结论: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的最优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
赵飒娜王春香邓雪珠冯世秀张小平陈涛
关键词:响应面法中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