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兆江
- 作品数:19 被引量:16H指数:2
- 供职机构:咸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中的手持终端产品设计发展被引量:1
- 2014年
- 随着2007年第一部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设计的IPHONE的诞生,全球用户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基于智能手机终端,商业、工业、农业、医疗等产业的发展也逐步引入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文中将探讨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持设备的设计发展方向,分别从产品设计和用户习惯两个方面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进行阐述和分析。
- 王一炜俞兆江刘翔
- 关键词:手持终端上网用户开发者发货量娱乐游戏
- 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 2016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停留在基本的生理需求上,进而萌生了更多的精神需求,这对于当下的室内环艺空间设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室内环艺设计中美学要素的运用要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趋势。
- 俞兆江
- 关键词:当代美学
- 探讨90后大学生的时尚意识
- 2014年
- 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这一群体开始成长为具有活力的青年,90后群体对时尚的兴趣变得浓厚,在选择服饰时以及相关的行为习惯,考虑时尚成为主要的参考因素。本文探讨了90后时尚意识,为研究设计、流行与时尚提供一些思路。
- 刘翔俞兆江王一炜王锐明
- 关键词:自我实现社交需求生理需求
- 基于室内环境实用景观小场景设计策略被引量:1
- 2021年
- 城市化建设发展中,建筑数量不断增多,人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人们不仅要求环境的美观性,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健康性的关注。本文主要对室内环境实用景观小场景设计的功能以及特点等进行分析。
- 俞兆江岳花娟
- 关键词:室内环境
- 探析室内空间中的光色运用
- 2014年
-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室内空间的灯光照明艺术与色彩的搭配构成了室内环境设计的主体之一,两者不可或缺,互为基础,互相补充,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室内空间中光色的运用,阐述室内空间中光色的关系、功能及室内光色设计在不同区域的探讨,从而设计出符合人性化的室内光色环境。
- 俞兆江刘翔王一炜
- 关键词:光色室内环境设计灯光照明色彩环境分析室视觉环境
- 室内景观设计及其营造途径探索
- 2016年
- 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室内景观设计的观赏、空间界定、生态性等功能,进而结合当前我国室内景观设计实际对室内景观设计常用的直接引入法和借景引入法进行了分别剖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参考价值。
- 俞兆江
- 关键词:室内景观设计手法
- 探究室内装饰设计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被引量:3
- 2015年
- 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不管是在色彩搭配、空间布局,还是装饰材料、家具配套等方面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室内装饰设计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传统文化的设计思想介绍了其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 俞兆江
-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传统文化
-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5年
- 在当前现代化的室内设计过程之中中国传统图案有着相当关键的使用,所以一方面应当加强应用效果的分析另外还应当深入的对当前室内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中国传统图案应用质量的增强。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中国传统图案在实践的室内设计之中的运用情况,同时对运用的效果和实践操作过程之中应当注重的核心问题等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相关工作的改革。
- 俞兆江
-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
- 室内景观设计中自然元素的应用探析被引量:4
- 2016年
-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更加的偏向于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地生活理念当中。当前人们追求的是自然、绿色的生活理念,因此,在室内景观中融入自然的元素是目前人们的主要要求。在室内景观设计中自然元素的体现,主要在植物、山水等运用。在室内景观的设计中要遵循自然元素的运用原则,正确把自然元素加入到设计当中,真正体现自然化的社会景观。实现在室内景观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 俞兆江
- 关键词:室内景观设计自然元素
-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 2015年
- 在当前现代化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当很好地掌握工作的模式和方案,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培养过程之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工作的不断改革。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同时对今后的整改方案和模式改进的基本政策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相关工作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 俞兆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