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蛋白在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及细胞毒效应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 探讨组蛋白在脓毒症相关细胞因子释放中的作用,研究组蛋白细胞毒效应及可能作用途径。方法用不同浓度组蛋白H4(Histone H4,hH4)刺激人单核细胞(THP-1)并与加入IgG及TLR-4抗体干预组对比,测定不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β、IL-10的浓度;在含组蛋白的培养基中加入抗Toll样受体4 (tolllike receptor,TLR-4)抗体后孵育THP-1及人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HMEC),通过细胞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及流式细胞检测评估细胞损伤凋亡程度。结果 ①低浓度组蛋白处理组IL-1β水平与对照组采用student’s t检验方法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IL-10及TNF-α水平不同程度升高,中、高浓度蛋白处理组前述各细胞因子浓度均升高,抗TLR-4抗体干预组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及IgG干预组下降,P<0.01,差异显著。②经含高浓度组蛋白的混合培养基孵育24h后,THP-1及HMEC组清液中LDH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方法比较,均较标准培养基组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流式细胞计数显示凋亡细胞比例上升。加入IgG组上清液LDH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加入TLR-4抗体组上清液LDH水平与凋亡细胞的比例均显著降低。③对于THP-1细胞,与仅含组蛋白的对照组比较,加入TLR-4抗体的实验组凋亡细胞比例与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凋亡细胞比例的变化率(-63.77%)较细胞因子变化率(36.14%至45.18%)高。结论 ①组蛋白H4在离体环境下可刺激THP-1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②组蛋白H4对THP-1和HMEC均表现出细胞毒性效应;③上述两种效应均可被TLR-4抗体拮抗,TLR-4可能为胞外组蛋白参与脓毒症发病的途径之一;TLR-4抗体可能主要通过拮抗组蛋白的细胞毒效应发挥抗炎作用。
- 赵宏霞梁奕洋刘瑜余洁明刘海英
- 关键词:组蛋白脓毒症细胞因子细胞毒效应
- 更昔洛韦不同给药方法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分析80例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比较更昔洛韦不同给药方法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疗效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该院收住的IM病例,均予更昔洛韦静滴治疗,根据给药方式不同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予5 mg/(kg·d)(q12h)或10 mg/(kg·d)(qd)静滴;两组均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比较两组观察指标:发热时间、咽峡炎恢复时间、淋巴结回缩时间、肝酶ALT恢复时间、住院时长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5 mg/(kg·d)(q12h)静滴给药方式与10mg/(kg·d)(qd)静滴对IM的疗效无明显差别。
- 吴春远柯宇星余洁明赵宏霞
- 关键词:更昔洛韦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药方式
- 新生儿高氨血症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氨血症的病因、临床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提高对新生儿高氨血症的早期诊断率及预后判断.方法 对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 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例高氨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表...
- 石玉萍杨传忠朱小瑜连朝辉余洁明
- 婴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8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婴儿脓毒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分析、病原菌情况及治疗预后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措施。方法 86例确诊脓毒症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均有发热,并且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86例婴儿期发病患儿中<3个月的小婴儿发病率为60.5%(52/86)。<3个月组较≥3个月患儿组更容易出现高热寒战、精神萎靡、易激惹、循环功能障碍等症状和前囟饱满等体征(P<0.05);而两组尖叫、抽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组较≥3个月组患儿更易并发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颅内压增高征及脑性低钠血症等合并症(P<0.05)。<3个月组较≥3个月组患儿更易出现硬膜下积液等后遗症(P<0.05),而两组脑室膜炎、脑积水及癫痫等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临床治疗86例均好转出院,有硬膜外积液影像学改变7例,随诊脑电图异常14例。结论婴儿的全身感染常以脓毒症为主要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中,颅内感染容易被忽略。而<3个月的小婴儿更易并发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等危重症,常有明显硬膜下积液、脑积水、脑功能影响等后遗症。因此,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的婴幼儿应特别警惕颅内感染,尽可能早期明确感染部位,防止漏诊。争取在抗生素使用之前取得脑脊液的标本,在首诊1 h内给予广谱抗生素,尤其是能较好地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治疗,可降低婴幼儿脓毒症并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 余洁明王杏吴春远刘海英刘瑜
- 关键词:婴儿化脓性脑膜炎脓毒症
- 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和预测因子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分析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2017年53例小月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同时期、同年龄层的细菌感染患儿81例为观察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进行两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早产儿、激惹、嗜睡、前囟紧张、颈强直及循环不良方面有差异。脑脊液白细胞数量、蛋白浓度、糖浓度,糖与同期血糖比值以及乳酸脱氢酶浓度均有明显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仅脑脊液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有统计学意义。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脑脊液蛋白、乳酸脱氢酶及两项指标合并的诊断效能均较高。结论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缺乏典型表现,密切关注早产儿基础疾病,激惹、嗜睡、前囟紧、颈强直及循环不良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蛋白及乳酸脱氢酶等实验室指标,有利于早期识别,及时干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 余洁明吴春远赵宏霞
- 关键词:婴儿化脓性脑膜炎
- 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不同治疗时机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43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时机对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期间我院儿科收治的42例RMPP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术治疗时机不同,将术前病程<10 d者纳入早期组(n=22),术前病程≥10 d者纳入晚期组(n=20),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早期组患儿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影像检查好转时间分别为(12.4±2.5)d、(14.5±1.8)d、(13.1±2.2)d,均明显短于晚期组的(14.5±2.6)d、(16.2±2.1)d、(15.4±2.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复查CT提示早期组患儿完全吸收率为59.09%,明显高于晚期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纤维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治疗可促进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的好转,改善患儿的近期预后。
- 余洁明刘海英刘瑜庄哈娜赵宏霞
- 关键词: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 儿童肺炎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肺炎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60例为病例组,其中25例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或利可君药物,35例患儿仅采用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治疗。另选择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58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根据患儿年龄分为婴儿组与儿童组两个亚组,均行血常规检查,并测定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指标。结果所有儿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均<1.5×10^9/L,婴儿<1.0×10^9/L。病例组60例患儿中合并白细胞总数减少30例,异常淋巴细胞达10%;病例组两分组血小板均值高于对照组,CD3+水平低于对照组,CD4^+/CD8^+值高于对照组,其IgG值低于对照组,IgM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5例加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或利可君治疗的患儿中,有效12例,显效1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2.0%;35例采取常规治疗的患儿中,有效20例,显效6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4.3%;两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主要以发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多见,患儿血小板、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变化,常规药物结合升白细胞药物治疗可提高疗效。
- 钟慧君陈柚燕余洁明
- 关键词:体液免疫血小板细胞免疫发热
- 婴幼儿泌尿系感染并脓毒症8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婴幼儿泌尿系感染并发脓毒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情况及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的措施。方法选取83例我科收治的确诊泌尿系感染合并脓毒症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所选婴幼儿均确诊泌尿系感染合并脓毒症,以男性患儿多见,全身中毒症状重,6月以下多以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为首诊表现,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有明显细菌感染生物标记物的改变。细菌学培养共检出细菌22株,大肠埃希菌占54.55%(12/22),对头孢吡肟较为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全部敏感;屎肠球菌占22.73%(5/22),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敏感。结论在婴幼儿常见的感染部位中,泌尿系感染容易被忽略。而小于6月的患儿更易并发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等危重症。因此,以脓毒症为首诊表现的婴幼儿应特别警惕泌尿系感染,尽可能早期明确感染部位,防止漏诊。首诊1小时内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可降低婴幼儿脓毒症的病死率,改善患儿预后。
- 余洁明王杏吴春远庄哈娜刘瑜
- 关键词:婴幼儿泌尿系感染脓毒症
- 小剂量甲强龙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TNF-α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甲强龙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0月期间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收治的86例小儿支原体肺炎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儿予常规阿奇霉素序贯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小剂量甲强龙治疗,疗程7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RP、TNF-α分别为(6.75±2.93)mg/L、(14.87±4.4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7±3.06)mg/L、(18.79±5.13)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甲强龙应用于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 余洁明吴春远刘海英赵宏霞
- 关键词:甲强龙肺炎支原体疗效
- 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研究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56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7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疗效及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55%,高于对照组的74.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33.52±3.17)pg/ml、IL-8(9.83±2.52)pg/ml、sICAM-1(6.36±2.02)pg/ml、CRP(9.52±1.33)mg/L、TNF-α(15.10±4.15)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52.17±5.01)pg/ml、(15.39±4.10)pg/ml、(15.45±3.36)pg/ml、(16.35±2.15)mg/L、(22.39±3.86)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联合多巴酚丁胺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疗效确切。
- 钟慧君余洁明杨勇
- 关键词:小儿重症肺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炎性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