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云
-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外伤早期再手术18例分析
- 2003年
- 目的探讨腹部外伤早期再手术的原因和预防。方法对近10年18例腹部外伤早期再手术病人进行分析。结果 18例病人共行再手术20例次,其中2例经受2次再手术。死亡2例,病死率为11.1%。再手术原因主要为首次手术漏诊(6例)、处置失误(6例)、并发症(5例)、阴性再手术(1例)。结论全面探查、术式合理、腹腔彻底冲洗和充分引流,是减少腹部创伤再手术的关键。
- 朱明德刘敦厚任新云
- 关键词:腹部外伤再手术剖腹探查术病例分析手术治疗
- 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治疗胫骨下段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 2004年
- 目的:探索胫骨下段骨折髓内固定的新方法。方法:1998年~2001年间,随机选择25例胫骨下段骨折,年龄17岁~54岁,平均30.84岁;男23例,女2例。16例闭合骨折,0级5例、1级7例、2级4例;9例开放骨折,1级7例、2级2例。骨折复杂程度,A型4例、B型19例、C型2例。平均连续随访13个月,观察早期负重、骨连接愈合时间、关节功能及骨不连、延迟愈合、感染等。结果:全部病例采用内踝入路非扩髓逆行动力预弯梅花针髓内固定。平均术后7.5天(3天~21天)早期负重。平均19.04周(10周~40周)骨连接愈合。创伤与非创伤肢体膝关节活动度无统计学差别,但踝关节存在差别。无骨不连、畸形愈合。1例延迟愈合,在鼓励负重下于40周骨连接愈合。1例开放2级C型骨折,伤口软组织感染,保留髓内固定、清创换药、静脉与局部抗生素应用及植皮治愈。结论:胫骨下段骨折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是一值得临床探讨的新方法。
- 陈哨军任新云刘敦厚朱明德
- 关键词:手术入路胫骨下段骨折
- 胫骨下段骨折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与钢板固定的对照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比较胫骨下段骨折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与钢板固定的效果。方法 5 0例胫骨下段骨折 ,随机分至内踝入路非扩髓动力髓内固定组 (A组 )与钢板固定组 (B组 )各 2 5例。平均随访 13个月 (8~2 4个月 ) ,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术后处理、肢体功能情况。结果 骨折愈合时间 :A组 10~ 4 0 (19 0 4±5 2 3)周 ,B组 16~ 4 8(2 1 92± 7 97)周 ,P =0 137。延迟愈合 :A组 1例 ,B组 7例 ,P =0 0 2 1;两组均无骨不连。感染 :A组 1例 ,B组 2例 ,P =0 5 5 2。术后局部不适或疼痛 :A组 10例 (4 0 % ) ,B组 2例 (8% ) ,P =0 0 0 8。术后辅助石膏固定 :A组 2例 ,B组全部 ,P <0 0 0 1。石膏固定时间 :A组 0~ 30 (2 0 4± 7 18)d ,B组5 0~ 10 0 (6 9± 12 9)d ,P =0 0 2 1。术后去除或更换石膏 :A组 4次 ,B组 5 4次 ,P <0 0 0 1。早期负重 :A组 3~ 2 1(7 5± 5 2 4 )d ,B组 10~ 4 0 (2 1 4 4± 7 6 3)d ,P <0 0 0 1。膝关节屈曲 :A组 135~ 14 5 (14 0± 3 4 4 )° ,B组70~ 14 5 (12 4± 2 0 4 3)° ,P <0 0 0 1。踝关节背伸 :A组 17~ 2 5 (2 2 16± 2 5 4 )° ,B组 0~ 2 5 (15 96± 7 89)° ,P<0 0 0 1。结论 胫骨下段骨折内踝入路动力髓内固定是一值得临床探讨的方法 。
- 陈哨军刘敦厚朱明德任新云
- 关键词:内踝髓内
- 内镜下乳腺纤维瘤摘除术12例临床观察
- 2003年
- 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内镜下行乳腺纤维瘤摘除手术12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朱明德柯妍任新云
- 关键词:内镜乳腺纤维瘤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