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建民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市第二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植骨
  • 2篇融合术
  • 2篇融合术治疗
  • 2篇钛网
  • 2篇内固定
  • 2篇节段
  • 2篇骨折
  • 1篇带孔克氏针
  • 1篇带血管
  • 1篇带血管神经蒂
  • 1篇多节段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血管神经
  • 1篇血管神经蒂
  • 1篇张力带
  • 1篇张力带钢丝
  • 1篇张力带内固定
  • 1篇张力带内固定...
  • 1篇植骨融合
  • 1篇植骨融合术

机构

  • 5篇吉林市第二中...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6篇于建民
  • 5篇郭荣光
  • 2篇崔凯
  • 2篇陈旸
  • 2篇李海波
  • 1篇王蔚
  • 1篇程杰平
  • 1篇杨有庚
  • 1篇王玉玲
  • 1篇许广达

传媒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中国厂矿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长节段颈间盘疾患临床分析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长节段颈间盘疾患的临床效果,并探讨相关的外科技术问题。方法:对68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间盘疾患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植骨融合、并观测手...
于建民
关键词:钛网植骨
文献传递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疾患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植骨融合、手术前后颈椎融合节段曲度高度变化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病例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9.1分,术后3个月平均14.4分,平均提高5.3分,术后改善率为83.8%,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及其他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症状加重、钛网脱出及钢板螺钉折断等。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95.6%。结论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时,合理应用外科技术可避免取骨区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融合率高。
于建民杨有庚王玉玲郭荣光程杰平
关键词:颈椎间盘钛网植骨
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2009年
目的探讨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缺点。方法回顾自2005年3月至2008年7月采用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的30例髌骨骨折患者。结果经6~24个月随访30例骨折均愈合,优23例、良5例、可2例。结论尖端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固定可靠,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且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利于临床上推广。
于建民李海波郭荣光崔凯陈旸
关键词:带孔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髌骨骨折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可塑形钛板治疗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31例34足,其中II型7足,III型19足,IV型8足。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4个月,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优14足,良14足,可6足,优良率82.4%。结论应用可塑形钛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获得良好效果,但需要恰当选择手术时机并注意预防并发症。
郭荣光于建民李海波陈旸许广达
带血管神经蒂三角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被引量:2
2009年
指端是人类手部最精细敏感的部分,也是最容易损伤的部位。北京积水潭医院统计该院手外伤中指端损伤约占16%,故指端损伤的修复备受关注。指端缺损应以尽可能确保手指长度,并具有良好的外形和感觉功能为原则。指端软组织缺损是手部常见的损伤,手术修复方法较多,包括局部的V-Y皮瓣、推进皮瓣、邻指皮瓣、指固有动脉岛状皮瓣等,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带血管神经蒂三角式皮瓣修复不同类型的指端缺损,在外观和功能的修复上取得了满意效果。
于建民郭荣光崔凯
关键词:三角皮瓣指端缺损血管神经蒂
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成人骨性关节炎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门诊及病房共收治退行性骨性关节炎患者40例,男6例,女34例;年龄51~82岁,平均69.3岁;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清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照组39例,男9例,女30例,均为非OA患者,其中半月板损伤30例,内侧副韧带损伤9例,平均年龄62.6岁。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L2~L4)及股骨颈、股骨粗隆和Ward'S三角骨密度值及T值,分析患者年龄、COMP与对应T值的相关性。结果在40例OA患者中,平均T值为1.2±1.6,合并骨质疏松8例,骨量减少32例;对照组平均T值2.8±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质疏松程度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而与COMP呈负相关。结论骨性关节炎延缓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同时骨质疏松程度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王蔚郭荣光于建民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性关节炎双能X线吸收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