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峰
-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 主体性实践及当下意义——对主体问题的一种回应
- 2011年
- 后现代性一直是一个远未定论的问题。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中,"主体的黄昏"或"主体之死"是否意味着主体性问题的消解,对此问题的判定直接关系到自"启蒙"以来的哲学根基。作为对后现代性之主体判断的一种回应,文章通过主体理论的一般性梳理,实践主体的演进和"生成",来探讨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和主体存在方式,以此批判"主体的黄昏"否定性判断。同时,通过对目前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探讨,指出该问题研究的当下意义。
- 丁峰
- 近年来国内消费社会理论研究评述被引量:1
- 2012年
-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概念界定、研究议题、研究路向、解读模式和运行逻辑等五方面对消费社会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参照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比较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解读模式;对当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促进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丁峰
- 关键词: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可持续性消费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范式与路径选择被引量:3
- 2011年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所蕴含的研究范式,具有总体性的特点。"中国化"的研究范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理论诉求和实践指向,综合性地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体现了实践活动和理论逻辑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就是对"中国化"范式的确认和多维度的理解。
- 丁峰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
- 消费社会的内在逻辑与价值批判被引量:2
- 2012年
-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独立于生产的时序性,成为一种空间性的布展,通过消费资本桥接了生产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转变;资本的社会流动性,体认了消费社会"需求-满足"的结构模式;生产向消费的逻辑转变,是资本在消费社会的价值实现方式,而资本与文化的合谋,使消费成为一种建构消费社会价值的手段。
- 丁峰彭定萍
- 关键词:消费社会资本
- 挑战与回应:马克思实践主体性的一种辩护
- 2011年
- 后现代主义宣示了"主体的黄昏"和主体死亡,并对实践主体性提出质疑。传统主体理论的"二元模式",使主体面临被消解的困境;主体的内向性矛盾将问题指向主体的生成性;主体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认知成为实践主体理论的必然生长点。本文通过揭示实践主体性面临的挑战,来探讨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和主体存在方式,以此批判"主体的黄昏"的否定性判断。
- 丁峰
- 关键词: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