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狼疮
  • 12篇关节炎
  • 11篇类风湿
  • 11篇风湿
  • 10篇红斑
  • 10篇红斑狼疮
  • 9篇类风湿关节炎
  • 9篇风湿关节炎
  • 7篇系统性红斑
  • 7篇系统性红斑狼...
  • 7篇小鼠
  • 6篇系统性红斑狼...
  • 6篇疗效
  • 6篇红斑狼疮患者
  • 5篇细胞
  • 5篇甲氨蝶呤
  • 4篇性关节炎
  • 4篇血清
  • 4篇强直
  • 4篇强直性

机构

  • 27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 4篇武汉市中心医...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第...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4篇黄安斌
  • 20篇余立凯
  • 16篇沈凌汛
  • 8篇杜戎
  • 5篇刘巧红
  • 5篇宋优
  • 4篇陈文莉
  • 4篇姜林娣
  • 4篇刘宇宏
  • 4篇曾星若
  • 4篇周文煜
  • 4篇李永吉
  • 4篇侯晓华
  • 3篇王玮炜
  • 3篇王峰
  • 3篇胡兰萍
  • 2篇胡绍先
  • 2篇杨南萍
  • 2篇赵东宝
  • 2篇陈晓翔

传媒

  • 9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医药导报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国际病理科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国际骨科学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护理学杂志
  • 1篇第15次全国...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Foxp3在狼疮性肾炎中可能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oxp3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Foxp3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广泛分布于肾小管;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Foxp3弱阳性表达,细胞呈浅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Foxp3mRNA表达水平[(0.55±0.06),(0.51±0.07)]均较正常对照组(1.02±0.08)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Foxp3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XSB小鼠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表达下调相关。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关键词:狼疮肾炎调节性T细胞BXSB小鼠
BXSB小鼠肝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的表达
2009年
目的观察叉状头/翅膀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在BXSB狼疮小鼠肝脏的表达,探索调节性T细胞在狼疮肝损害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以8周龄正常C57BL/6雄性小鼠作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PCR方法,检测Foxp3在8周、16周龄雄性BXSB小鼠肝脏的表达。结果正常组C57BL/6小鼠肝组织Foxp3阳性细胞呈深棕黄色,位于肝小叶的肝血窦和(或)窦周隙内,且分布较均匀;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肝组织内Foxp3染色呈浅棕黄色,明显弱于正常鼠,且分布在界板周边较明显。8周、16周BXSB组小鼠肝组织内Foxp3 mRNA表达水平(0.30±0.04、0.18±0.03)较正常对照组(1.08±0.08)明显降低,16周BXSB组的Foxp3 mRNA表达水平较8周BXSB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XSB小鼠肝损害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调节性T细胞的Foxp3分布和表达量下调有关。
余立凯黄安斌杜戎沈凌汛宋优侯晓华
关键词:红斑狼疮肝损害BXSB小鼠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无菌性骨坏死的调查分析被引量:26
2005年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无菌性骨坏死(ON)的患病状况和时间分布,探讨影响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了474例SLE患者和136例因各种原因发生ON的骨科住院患者。所有SLE患者都有完整的病历记录包括临床表现、激素的每日用量和疗程等。对病程在1年以上的262例SLE患者中的28例ON患者的临床资料和234例非ON患者进行了比较,并和35例皮肌炎(DM)/多发性肌炎(PM)患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474例SLE患者中ON的患病率是5.91%,和DM/PM组(5.7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ON患者中有57.1%是发生在SLE诊断后的最初3年内,至确诊ON时患者服用激素的平均时间是(35±30)个月。和没有发生ON的SLE患者相比,SLE-ON患者中有雷诺现象者明显要多,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人数也明显要多。而有抗磷脂抗体阳性、肌炎、肾炎、皮肤血管炎的患者的百分率、平均每日激素的用量、服用激素的累积时间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E患者的ON患病率是5.91%,病程的最初3年是SLE患者发生ON的危险时期,有雷诺现象和曾经用过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的患者是发生ON的危险人群,应该密切观察警惕ON的发生。
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无菌性骨坏死并发症多发性肌炎
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甲氨蝶呤(MTX)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MTX片7.5~15mg口服,每周1次;治疗组加用1%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涂关节周围,每次0.01g/cm2,每天3次;对照组加用洛索洛芬钠片60mg口服,每天3次。治疗后比较2组休息痛、压痛关节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28个关节疾病活动性(DAS28)评分情况,并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1、2、3周后关节休息痛、压痛关节指数、关节肿胀指数及DAS28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2组治疗1、2、3周后休息痛、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及DAS28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或P<0.01);除治疗组疗后1周时DAS2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外,2组其余指标治疗后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11.4%(P<0.05)。结论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MTX治疗RA疗效与口服洛索洛芬钠联合MTX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文煜陈文莉黄安斌余立凯
关键词: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甲氨蝶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无菌性骨坏死的调查分析
目的:无菌性骨坏死(oteonecrosis, ON)发生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被认为是ON的危险因素。除了使用激素之外,诸如非典型肺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
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雷诺现象无菌性骨坏死
文献传递
^(99)Tc-MDP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沉及免疫球蛋白影响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云克(99Tc-MDP)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沉的影响。方法选择R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99Tc-MDP、甲氨喋呤(MTX)联合应用;对照组30例,给予MTX。于第1、3、6月留取患者血清,分别采用魏氏法测血沉(ESR);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沉、免疫球蛋白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沉、免疫球蛋白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慢作用药联合99Tc-MDP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缓解率高的优点。
周文煜陈文莉曾星若黄安斌余立凯
关键词:关节炎类风湿
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6年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与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17等有关。IL-17是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在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及关节液中表达均增高。IL-17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并能诱导活化T细胞,促进滑膜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抑制软骨细胞合成基质,增强破骨细胞活性,最终导致骨侵蚀。IL-17能与其他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进一步发展。IL-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进程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抗IL-17抗体生物治疗有望成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方法。
王峰黄安斌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因子IL-17
类风湿因子IgM-RF、IgG-RF和IgA-RF的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 3种类风湿因子 (RF)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RA)、反映病情活动度和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关节痛 /关节炎 (A组 )、确诊的RA (B组 )、其它免疫结缔组织病 (C组 )患者和正常人 (D组 )共 6 18例用酶联免疫法进行 3种RF的动态检测并随访观察。结果  4组人群中 3种RF的阳性率和浓度以B组最高 [IgM RF为 92 4 % ,(182 5± 5 1 4 )IU/ml;IgG RF为 6 7 8% ,(2 2 9 7± 75 6 )IU/ml;IgA RF为 78 8% ,(2 35 8± 80 7)IU/ml],组间比较依次为B组 >A组 >C和D组 (均为P <0 0 5 )。B组中高活动期RA患者的 3种RF浓度明显高于其它 3组 (P <0 0 5 ) ,IgM RF和IgA RF在稳定期和低活动期较高活动期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5 ) ,而IgG RF变化无显著性。随访 3~ 18个月 ,A组中最后确诊为RA的比率以 3种RF同时阳性者最高 (10 0 0 % ) ,2种RF同时阳性者次之(90 9%~ 93 3% ) ,以单一RF作比较则IgG RF >IgA RF >IgM RF阳性者。结论 早期诊断RA以IgM RF的敏感性最高 ,以IgG RF的特异性最高 ,任何 2种以上RF阳性可提高RA诊断的可靠性 ,RF浓度可作为判断RA活动度及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黄安斌余立凯沈凌汛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类风湿关节炎
安佰诺治疗中重度甲氨蝶呤抵抗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观察安佰诺治疗对甲氨蝶呤抵抗的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符合方案的360例对甲氨蝶呤反应不佳的患者随机按2:1入组本研究(安佰诺2,模拟剂1),设计方法为前12周为安佰诺和安佰诺模拟剂进行双...
陈晓翔胡绍先黄安斌姜林娣王国春张晓鲍春德栗占国吴华香赵东宝李兴福徐建华陶怡杨南萍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甲氨蝶呤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BXSB狼疮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探讨ICOS在狼疮肾炎发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方法选取8周龄及16周龄雄性BXSB小鼠各6只,并以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6只为正常对照,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ICOS在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C57BL/6小鼠肾组织ICOS染色少许肾小管细胞呈浅棕色;8周龄及16周龄BXSB小鼠肾脏组织ICOS强阳性表达,细胞呈深棕色着色,分布于肾小管。8、16周龄BXSB组小鼠肾组织内ICOS mRNA表达水平[(6.43±0.92),(9.48±1.30)]均较正常对照组(4.58±0.63)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周龄BXSB组小鼠的ICOS mRNA表达水平较8周龄BXSB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组织ICOS的分布及表达增加可能是BXSB小鼠狼疮肾炎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王玮炜黄安斌杜戎刘宇宏宋优沈凌汛余立凯
关键词:可诱导共刺激分子狼疮肾炎免疫组织化学BXSB小鼠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