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春 作品数:42 被引量:18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2020-2023年云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5年 目的 分析2020-2023年云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减少输入和防止输入再传播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疟疾病例虫种、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和输入途径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828例,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别占89.98%和8.33%;总病例中47.58%来自缅甸,恶性疟全来自非洲。全省13(81.25%)个州市报告疟疾病例,其中德宏州、保山市、昆明市和临沧市报告数占全省94.32%;52.54%病例为男性青壮年;经跨境人员流动,陆路输入和航空器输入比例分别为88.89%和11.11%。98.19%病例在发病后7d内就诊,82.85%病例初诊为疟疾,84.90%病例由县级及以下卫生机构诊断。结论 输入性疟疾是云南防止疟疾再传播关键问题之一,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应提高医疗机构人员对疟疾警觉性,提升诊治能力;加强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增强其个人防护能力和促进就医及时性。 丁春丽 周耀武 林祖锐 孙晓东 魏春 许建卫 杨亚明关键词:输入性疟疾 流行病学特征 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和比较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指导科学合理选用杀虫剂。方法分别在中国云南省勐腊和勐海县及老挝琅勃拉邦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所有积水容器,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并鉴定蚊种;采集的埃及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共调查居民800户,伊蚊阳性78户,发现7类积水容器或积水(以下统称积水容器)共1194个,阳性109个,BI均值为13.63;积水容器类型以水桶最多(37.10%);伊蚊孳生阳性容器以其他暂时性容器最多(30.28%);白纹伊蚊孳生阳性容器18个(16.51%),埃及伊蚊孳生阳性容器91个(83.49%)。中国勐腊县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7%高效氯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马拉硫磷、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3.51%、5.69%、4.07%、63.45%、97.86%、100%和80.65%;中国勐海县埃及伊蚊成蚊对上述7种杀虫剂24 h死亡率分别为8.57%、2.86%、3.23%、8.24%、92.51%、100%和90.96%;老挝琅勃拉邦市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67.53%、25.47%、72.63%、100%和98.82%。结论中国与老挝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场所存在差异,老挝以水池为主,而中国以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为主。埃及伊蚊成蚊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中国埃及伊蚊抗性程度比老挝高。对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为可能抗性或敏感。应加强埃及伊蚊种群密度及其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杀虫剂种类开展灭蚊控制。 兰学梅 魏春 朱进 李俊明 罗春海 杨明东 容艺函宇 姜进勇关键词:埃及伊蚊 孳生习性 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现状调查 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调查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现状。方法 2008年8~10月,在中缅边境(西段)整群随机抽样云南省盈江县那邦镇2个自然村和缅甸拉咱市4个自然村,逐户收集双边边民的新鲜粪样,用碘液涂片法镜检溶组织内阿米巴(E.h)/迪斯帕内阿米巴(E.d)包囊,用ELISA方法检测E.h Gal/GalNAc黏附素抗原。结果中缅双边共调查903人,E.h/E.d感染率为1.77%(16/903),E.h感染率为15.17%(137/903)。其中调查中方边民286人,E.h/E.d和E.h感染率分别为1.40%(4/286)和11.89%(34/286);调查缅方边民617人,E.h/E.d和E.h感染率分别为1.94%(12/617)和16.69%(103/617);中缅边民E.h/E.d感染率和E.h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E.h/E.d=0.34,χ2E.h=3.51,P均>0.05)。结论中缅边境(西段)阿米巴病流行严重。 孙晓东 邓艳 王剑 杨捷 张军 赵晓涛 梁桂亮 魏春 Lasi Ja-hkawn 孙晓英 王恒关键词:抗日战争 国民党 敌后游击战 云南省疟疾病例地理聚集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疟疾病例的地理分布特征,为疟疾消除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2-2015年云南省疟疾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病例聚集情况。结果 2012-2015年云南省共计报告疟疾病例2 586例,其中本地感染274例,占10.60%,境外输入2 311例,占89.37%,外省输入1例,占0.03%;按照来源地与病例所在地分别统计境外输入病例数与本地病例数,算术均数分别为96.29和10.96,标准差分别为421.18和19.12,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26,P>0.10)。境外输入区域与本地感染区域的聚集性均可以群集数5来初分,均具备地理聚集的特点。境外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赫尔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别为8 121和1 598。结论云南省境外感染病例与本地感染病例分布差异不显著,防治工作需要并重进行;境外输入病例的不均匀度比本地感染病例高,但在防治上均可以划分为5个重点集群。 毛祥华 魏春 唐烨榕 董莹 邓艳 王剑 陈梦妮 徐艳春 孙晓东关键词:疟疾 输入性病例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Ⅲ.支英继新蚤雌性的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2020年 目的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东南部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捕获小型兽类并对其体表寄生蚤进行调查取样,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分类和鉴定。结果在所获继新蚤属(Genoneopsylla Wu,Wu et Liu,1966)标本中,首次发现了支英继新蚤(G.zhiyini Wu,Ge et Lan,2003)的雌性标本。该文将此蚤种雌性的形态和特征进行了记述。结论迄今,西藏已知分布的继新蚤属共4种。随着蚤类调查及分类研究的深入,该属的种类还会进一步增加。 登增多杰 文祥兵 巴桑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魏春 周红宁 龚正达关键词:雌性 云南省中华按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kdr突变频率调查 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掌握云南省中华按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击倒抗性(knockdown resistance,kdr)基因突变情况。方法2018—2019年,在云南省罗平县、绥江县、腾冲市、盈江县、元江县和勐腊县采集蚊虫。采集的蚊虫经形态学鉴定为中华按蚊,用试剂盒提取成蚊基因组DNA。DNA模板经PCR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经NCBI同源性比对确定为中华按蚊。扩增中华按蚊钠离子通道ⅡS5、ⅡS6片段后测序,测序结果用DNAMAN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用BioEdit软件对测序峰图逐条分析突变情况,确定kdr等位基因类型和基因型并计算频率。结果本次调查扩增得到287条序列,测序峰图显示1014位点共有3种等位基因,包括野生型TTG/L(89.20%)和突变型TTT/F(9.76%)、TCG/S(1.04%);5种基因型:野生型纯合子L/L(85.02%),突变型纯合子F/F(6.27%)、S/S(0.35%),突变型杂合子L/F(6.97%)和L/S(1.39%)。在6个采集点中除绥江县外,均以野生型等位基因TTG/L为主。腾冲市野生型等位基因频率最高(100.00%),即未检测到突变,而其余各县1014位点均出现不同程度突变。绥江县突变型等位基因频率最高,达到55.68%。5种基因型中,罗平县、勐腊县和绥江县各有2种突变型,盈江县和元江县有1种突变型杂合子L/F。结论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中华按蚊kdr基因仍以野生型L1014(TTG/L)为主,kdr突变类型主要为L1014F,其次是L1014S,且突变频率低于中国中部省份。 曾旭灿 林祖锐 许翔 吴超 魏春 孙晓东 杨锐关键词:中华按蚊 钠离子通道 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mtDNA-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中华按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当地中华按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特征。方法 2018-2019年,在绥江、勐腊、腾冲、罗平、元江、富宁县(市)6个采样点使用功夫小帅诱蚊灯采集蚊虫。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中华按蚊后,对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用MEGA 6软件对比分析,用DnaSP 5软件计算各地中华按蚊种群的多态性相关指数和错配分析。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中性检验,以及计算遗传分化FST值和基因交流值(Nm值)。结果 6个中华按蚊种群共成功扩增210个样本,有9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种群内变异率为90.80%,种群间变异率为9.20%,绥江和罗平县FST值最高为0.21,基因流最低为0.96,除腾冲市外,其余地区Tajima’s D的值均为负值,且均P>0.05,错配分析时曲线呈双峰。结论云南省内中华按蚊种群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绥江和罗平县存在遗传分化,其他地区无遗传分化。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近期未出现种群扩张。 曾旭灿 许翔 杨锐 魏春 吴林波 罗春海 孙晓东关键词:中华按蚊 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监测与防控对策分析 被引量:46 2016年 目的了解云南省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特征,为登革热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国家传染病监测网络报告系统,收集和整理2004-2014年云南省登革热输入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登革热病毒血清型检测采用RT-PCR方法鉴定。结果云南省2004-2014年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629例,占全省登革热病例总数的28.70%(629/2 192);输入病例主要分布于德宏州(341例)、西双版纳州(159例)和昆明市(108例);各月均有输入病例报告,其中8-11月占输入病例总数的85.37%(537/629);629例输入病例中,男性419例,女性210例;以21-50岁年龄组为主(70.91%);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者为主(26.23%),其次是农民(21.30%)和学生(11.45%)。病例主要由缅甸(403例)和老挝(132例)输入;输入病例4种登革热病毒血清型均有发现,其中老挝输入病例以登革热病毒血清3型为主,缅甸以登革热病毒血清1型为主。结论云南省2004-2014年输入病例数有逐年增加趋势,输入病例主要发生在与缅甸和老挝相邻的滇西南边境地区,云南省应重点加强边境地区输入病例监测,以防止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病例或暴发。 姜进勇 郭晓芳 唐烨榕 杨明东 魏春 周红宁关键词:登革热 输入病例 BCC策略促进少数民族居民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行为改变的交流(BCC)促进少数民族居民正确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ITNs)的策略。方法通过精细健康教育提高目标人群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意识;社区动员创造行为改变的支持环境;提供高补贴的ITNs,克服物质方面的障碍。结果人帐比从干预前的12.67∶1改变为干预后的1.64∶1;疟疾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P<0.01);调查前夜睡在ITNs内的居民比例从基线的16.11%(95%可信区间:14.94%~17.33%)增长到87.91%(84.56%~90.74%)(P<0.01)。结论BCC策略成功地促进了ITNs的正确使用,与其他措施一起有效地降低了当地疟疾发病和流行程度。 许建卫 吴显华 魏春 Pricha Petlueng 陶红关键词:疟疾 少数民族 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掌握云南省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执行情况,为科学制定消除疟疾后监测措施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信息,分析疟疾疫情变化。收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疟疾防治系统中2014–2019年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规范核心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9年,云南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283例,其中间日疟病例1927例、恶性疟326例、其他类型29例、未分型1例;本地感染病例64例,境外输入2219例。云南省报告的疟疾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4.58∶1,80.25%的病例年龄为15~50岁,职业以农民(70.00%)为主,76.70%(1751/2283)的病例分布在25个边境县(市、区);每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病例数于4月开始上升、5–7月达高峰、8月开始下降。2014–2019年,云南省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实验室检测率为99.69%(2276/2283)、确诊率为99.65%(2275/2283);3 d内完成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率为100.00%(2283/2283),7 d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数为576个(仅统计2017–2019年)。全省于2020年6月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结论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控是今后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首要任务。消除疟疾工作措施有待保持,需进一步强化云南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的作用。 魏春 卢娜 杨锐 唐烨榕 吕全 姜进勇关键词: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