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光奇

作品数:38 被引量:250H指数:12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历史地理
  • 5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3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行政
  • 10篇清代
  • 6篇政治
  • 5篇政制
  • 5篇财政
  • 4篇精英
  • 4篇国民政府
  • 3篇地方行政
  • 3篇行政体制
  • 3篇行政制度
  • 3篇政府
  • 3篇政体
  • 3篇任职
  • 3篇清末
  • 3篇清末民初
  • 3篇自治
  • 3篇县财政
  • 3篇县官
  • 3篇民初
  • 3篇民政

机构

  • 35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作者

  • 37篇魏光奇
  • 1篇丁海秀
  • 1篇黄昊

传媒

  • 7篇首都师范大学...
  • 5篇河北学刊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社会科学论坛
  • 2篇清史研究
  • 2篇社会学家茶座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晋阳学刊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史学月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领导之友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 1篇全球史评论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89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下的“绅权”膨胀
在中国历史上,一种政治制度的兴革损益往往与某种深层的社会变动互为表里。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随着地方自治的推行,地方社会出现了某种结构性变化,其基本特点即在于“绅权”的膨胀。这种“绅权”的膨胀, 对于当时地方教育、实业的发...
魏光奇
文献传递
清代直隶的差徭被引量:13
2000年
清代差徭起源于明后期一条鞭法实行后仍不断滋生的各种杂役。清代各地的差徭均具有相对稳定的规章,其摊派方式则可以分为通过特定户籍供应某项特定差徭、按里甲摊派、按村庄摊派和在州县范围内统一按地亩摊派等四种。差徭摊派方式的变化还往往伴随着乡地组织产生和取消绅户免差特权的改革。清末民初各地对差徭进行了清理,此后它仍对州县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发生着重要影响。
魏光奇
关键词:清代
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探析--附论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地方行政首脑权力制约被引量:13
2008年
清代对州县官的任职定有完备的制度。知州由现任官员升任、调任,知县则大部分由进士、举人、贡生、吏员和捐纳人员除授;通过划分题缺、调缺、选缺等实现吏部与各省督抚之间的权力划分;州县官出缺后,新官通过委代、委署和补授等三种方式继任,任职程序和资格均有定制。有清一代,督抚采取各种手段破坏定制,实际上主导了州县官的任用。通过清代州县官任职制度的运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政治对于地方行政首脑的权力进行制约具有合理性,但由于缺乏合理的地方分权制度,这种制约难以奏效。
魏光奇
关键词:清代中国传统政治
探寻文化出路:近代中国精英人士看佛教
2018年
对于佛教如何适应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要求而进行革新,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这一问题,他们提出这样一些重要见解:现代中国需要宗教,而佛教可以成为一种选项;弘扬佛教符合近代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需要,有利于挽救“世道人心”,可以弥补中国传统学术缺少形而上学的不足;将佛教等同于神鬼迷信,认为佛教使人脱离现实生活和人生伦理,这是一般中国人的误解;佛教的教理教义与儒家思想不相矛盾,可以相互调和,信仰佛教应该从竭尽社会义务和遵守儒家伦理开始;在中国弘扬佛教,必须适应国情而对佛教进行某种改革,要使佛教能够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相结合;可以用华严宗、唯识宗来改造中国的“流行佛教”,用以矫正中国的国民劣根性,要使本来属于出世的佛教深入人间社会,给国家、社会和人生带来利益。近代中国文化精英对于佛教的上述看法,至今可以为我们探索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出路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魏光奇柴田文洋
关键词:佛教儒家
清代直隶的里社与乡地被引量:23
2000年
由于频繁的人口流动和土地产权变更 ,清代里社的组织和功能均较明代发生很大变化 ,且雍乾以后渐趋废弛。与此同时 ,由地方和自然村两级组成的乡地组织形成 ,它与里社之间存在着历时态沿革和共时态并存的复杂关系 ,主要职能是催纳田赋、分派差徭及应付其它官差。从长时段角度看 ,里社的衰落和乡地的产生反映了秦汉以后国家日益强固、社会日益散弱的社会结构变化趋势 。
魏光奇
关键词:清代农村行政体制社会结构
清代州县的“主奴集团”统治——透视“秦制”的根本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对于中国秦以后政治制度的本质与特征,国内外理论界迄今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把握。由于清代政治制度是"秦制"发展的完备形态,因此,通过剖析清代的州县制度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清代州县官府是一个宗法性"主奴集团",内部充满各种依附关系、尊卑关系,州县官、幕友、长随、书吏、差役都不是有法律保障的自由人。"官府"作为与社会对立的统治者,又是一个统一的自利集团,上下尊卑相互依存,共同营私,对来自社会的反抗实行控制、镇压。州县官府的行政机制,以服从私人意志而不是以贯彻法律、制度为纽带。清代的州县财政是一种"家产制",表面上具有公共性质,而实际上却为州县官私人所支配;表面上国家定制严密,而实际上却遵循各种潜规则运作,有时甚至全无规则。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秦制"的特征。
魏光奇
关键词:清代秦制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被引量:19
2000年
: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 ,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 ,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 ,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 ,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 ,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 ,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 ,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
魏光奇
关键词:州县财政家产制清朝财政制度杂税地租
清代州县文簿册报制度:对中国传统行政特点的透视
2018年
在清代州县行政中,各项常规运作和其他兴革举措均须通过相关具有固定格式的文簿向上司衙门报告,各上司衙门对于州县的相关指令也要通过文字形式发出。这种文簿册报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弊端严重。它一方面具有马克斯·韦伯所谓"合法型"政治的理性化、法制化、规范化表征,另一方面具有"传统型"政治的人治、随意、无序性质;二者相较,后者对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民生的影响更为主要。通过这种制度,可以较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行政制度的实相。
魏光奇
关于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封信被引量:1
2003年
魏光奇
关键词:地方行政制度社会史政治史布政使直隶总督中原王朝
吸收与重构:近代中国精英的“进步史观”
2012年
在西方文化对于历史整体变化规律的观念中,"进步史观"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则是"循环史观"。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精英人士吸收了从西方传入的"进步史观",并加以重构。这种经过重构的历史观念,或者强调各民族的历史都具有某种普世的意义、目标和发展规律,以此来为自己的社会政治变革主张提供理论依据;或者将对中国文化前途的充分自信与历史进步观念相结合,论证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演进方式,主张通过融合西方文化来充实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近代中国精英对于"进步史观"的吸收与重构,体现了世界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一种互动方式。
魏光奇
关键词:进步史观钱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