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春红

作品数:14 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7篇P物质
  • 5篇P物质含量
  • 4篇电针
  • 4篇电针镇痛
  • 3篇休克
  • 3篇针刺
  • 3篇创伤
  • 3篇创伤性
  • 3篇创伤性休克
  • 2篇色胺
  • 2篇羟色胺
  • 2篇免疫
  • 2篇脑干
  • 2篇活性
  • 2篇脊髓
  • 2篇脊髓P物质
  • 2篇家兔
  • 1篇对氯苯丙氨酸
  • 1篇休克大鼠
  • 1篇腰髓

机构

  • 12篇中国中医研究...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2篇马春红
  • 6篇崔仁麟
  • 5篇谭连红
  • 5篇田宇瑛
  • 3篇张栋
  • 3篇朱丽霞
  • 3篇赵飞跃
  • 3篇王淑友
  • 2篇王昕
  • 2篇付卫星
  • 2篇黄为敏
  • 2篇赵湘杰
  • 1篇马惠敏
  • 1篇彭俊云
  • 1篇蔡虹
  • 1篇潘琳
  • 1篇蔡红
  • 1篇周宇瑛

传媒

  • 9篇针刺研究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针灸
  • 1篇解剖学杂志

年份

  • 2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3篇198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家兔循经组织不同温度改变对Na^+/K^+-ATP酶活性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观察循经温度现象与Na+/K+ ATP酶活性变化及血管调控物质SP功能活动的关系。方法 :①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循经出现的温度变化。② )用酶学方法测定Na+/K+ ATP酶活性 ,放射免疫方法测定P物质 (SP )含量。结果 :①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Na+/K+ ATP酶活性均高于对照区组织 (P <0 .0 5、P <0 .0 1 ) ;②左后肢外侧和右后肢内侧循经高温区组织的SP含量较对照区组织有升高趋势 ,但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 .5,>0 .1 )。结论 :①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组织的Na+/K+ ATP酶活性较非高温区组织的代谢活跃 ;②家兔循经高温区组织P物质水平有一定增高 。
马春红谭连红赵湘杰张栋王淑友付卫星
关键词:温灸P物质
针刺“人中”“承浆”穴对创伤性休克大鼠肾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1993年
创伤性休克可引起机体内一系列功能改变,导致多发性器官功能衰竭。在休克状态下,肾脏是极易受损的器官之一。肾脏是维持体液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马春红谭连红赵相杰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针灸疗法休克
5.7-双羟色胺对关节痛大鼠电针镇痛及中枢P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1992年
以前的实验证明,电针镇痛同时提高脑干5-羟色胺(5-HT)水平可能是通过5-HT能下行抑制起作用。大鼠给予对氯苯丙氨酸(PCPA)。
崔仁麟赵飞跃马春红田宇瑛蔡红朱丽霞
关键词:关节痛电针镇痛脑干P物质
针刺对创伤性休克大鼠不同脑区脑啡肽含量的影响
1995年
本实验采用结扎大鼠双后肢致创伤休克为模型,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休克前后海马、纹状体、下丘脑、间脑和脑干脑啡肽变化。实验结果如下:(1)创伤性休克时,五个脑区甲硫脑啡肽含量无明显变化,针刺后甲硫脑啡肽含量亦无明显变化。(2)休克动物各脑区亮脑啡肽含量有升高趋势,电针后下丘脑亮脑啡肽含量显著降低。提示在本实验系统内,创伤性大鼠休克的发生可能与中枢亮脑啡肽系统的功能活动有关。而针刺抗休克作用可能是通过中枢LEK水平降低导致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使血压回升来实现的。
马春红谭连红王传英赵相杰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甲硫脑啡肽亮脑啡肽
SP抗体制备和免疫细胞化学观察
1991年
参照Mroz的方法制备P——物质抗原,用六只家兔免疫制备P物质抗体。经RIA测定N.10SP抗体漓度为1:150,000——180,000.用Scatchard作图求得抗体亲和常数Kd=3.5×10^(10)L/M。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验抗体之特异性灵敏性。其工作稀释浓度IF法为1:4000~8000,PAP及ABC法为1:10,000~20,000,染色背景低。P物质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在大鼠及豚鼠的脊髓、胃肠道、胰、肾上腺等部位之形态与分布和文献报导相似。实验表明,自制N.10SP抗体可适用于放射免疫测定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黄为敏崔仁麟彭俊云林景蔚马春红田宇瑛潘琳
关键词:P物质免疫细胞化学
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血管紧张素Ⅱ含量的关系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探讨家兔循经组织温度变化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含量的关系。方法 :运用红外热像技术 ,选取艾灸后家兔循经出现温度较高部位组织进行分析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外周组织CGRP及AⅡ含量变化。结果 :①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CGRP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明显升高 (P <0 .0 0 1 ) ;②循经组织温度较高部位AⅡ含量与非高温区比较无明显改变 (P >0 .0 5)。结论 :艾灸后 。
马春红谭连红赵湘杰王淑友马惠敏张栋
关键词:温度CGRP艾灸
针刺后猫大脑皮层不同温区ATP酶活性及P物质含量比较被引量:2
2000年
本实验选用家猫 ,在红外热像仪监视下 ,选取针刺后皮层温度较高和较低部位的组织进行分析 ,用酶学方法测定Na+,K+ ATP酶活力 ,放射免疫方法 (RIA)测定P物质 (SP)含量。实验结果如下 :针刺后 ,皮层温度较高部位 (3 4.9± 1 .1 3℃ )的Na+,K+ ATP酶活力与皮层温度较低部位 (3 3 .3 8± 1 .0 3℃ )比较 ,有明显升高 (P <0 .0 1 ) ;皮层温度较高部位SP含量亦较温度低部位显著升高 (P <0 .0 2 )。结果提示 ,针刺后大脑皮层某些区域温度的高低可能与中枢Na+,K+ ATP酶活力增强有关 。
马春红谭连红赵相杰张栋付卫星王淑友
关键词:大脑皮层P物质针刺ATP酶
电针镇痛对大鼠脑和脊髓中P物质含量水平的影响
1989年
本实验研究电针镇痛作用下,脑和脊髓P物质的量的变化。对实验组大鼠进行电针并对下丘脑、脑干和脊髓的P物质进行放射免疫测定。对照组不给电针,其它处理与对照组相同。对痛阈提高组大鼠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电针组比对照组下丘脑的P物质明显降低,而脑干和腰髓部位升高。此实验表明脑干和脊髓P物质与针刺镇痛的下行性抑制亦能有联系。并对其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崔仁麟马春红周宇瑛
关键词:电针镇痛大鼠脑脊髓P物质放射免疫测定针刺镇痛下行性
低位脑干和脊髓P物质在针刺镇痛作用中的神经生化研究被引量:11
1994年
崔仁麟田宇瑛马春红赵飞跃朱丽霞王昕
关键词:脊髓P物质针刺疗法镇痛脑干神经生化研究
5.7-双羟色胺对大鼠电针镇痛与中枢P物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1989年
一组大鼠脑池注人5.7-双羟色胺(5.7-DHT)100微克/20微升,9天后进行电针(30分)镇痛实验。另一组同样处理不给电针。第三组脑池注入溶剂与第一组同时电针。三个组在如上处理后均取脑干,腰髓进行P物质(SP)测定。结果溶剂组电针镇痛个体出现率(62.5%)与痛阈升高(131.2%)均与正常大鼠无异。5.7-DHT脑池注入的大鼠其电针作用被翻转(痛阈降低18%)此组脑干与腰髓SP含量均低于其它二组。
崔仁麟马春红赵飞跃田宇瑛蔡虹朱丽霞
关键词:电针镇痛镇痛实验SP含量P物质腰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