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鞠凤环

作品数:16 被引量:301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内镜
  • 8篇病变
  • 7篇食管
  • 6篇癌前
  • 6篇癌前病变
  • 5篇食管癌
  • 5篇肿瘤
  • 5篇超声
  • 4篇早期食管癌
  • 4篇切除
  • 4篇黏膜
  • 4篇黏膜切除
  • 3篇针吸
  • 3篇直肠
  • 3篇食管肿瘤
  • 3篇切除术
  • 3篇纵隔
  • 3篇黏膜切除术
  • 3篇膜切除术
  • 3篇内镜下黏膜

机构

  • 1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林州市肿瘤医...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6篇鞠凤环
  • 16篇王贵齐
  • 13篇赖少清
  • 12篇张月明
  • 12篇于桂香
  • 11篇贺舜
  • 10篇倪晓光
  • 9篇张蕾
  • 9篇荀华英
  • 7篇吕宁
  • 7篇李晓燕
  • 5篇程贵余
  • 4篇薛丽燕
  • 3篇邹霜梅
  • 3篇郝长清
  • 3篇张智慧
  • 3篇于桂香
  • 3篇张晓华
  • 3篇张蕾
  • 3篇贺舜

传媒

  • 7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中国消化内镜
  • 2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窄带成像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71
2007年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ing imaging,NBI)在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白光和 NBI 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同时进行NBI 分级。再应用 NBI 结合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部位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形态,同时进行 IPCL 形态分型。最后应用1.2%碘液进行全食管染色,记录碘染色阳性部位大小、范围,并进行碘染色分级。对于 NBI 模式阴性而碘染色阳性的病变,再次应用 NBI 结合放大内镜进行检查。对所有 NBI 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其他检查结果与之作对照。结果 (1)应用白光、NBI 模式及碘染色检查72例患者中共发现104个病变。其中白光模式下,高年资和低年资内镜医师对病变检出率分别为82.7%(86/104)和70.2%(73/104);应用 NBI 模式及碘染色后两位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相同,NBI 模式均为86.5%(90/104),碘染色均为100.0%。(2)所有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阳性,其中83.0%(39/47)碘染色分级为Ⅰ级;所有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碘染色也为阳性,但其中87.2%(41/47)碘染色分级为Ⅱ、Ⅲ级。(3)91.5%(43/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 NBI 阳性,其中69.8%(30/43)NBI 分级为Ⅰ级;57.4%(27/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NBI 阳性,其中85.2%(23/27)NBI 分级为Ⅱ、Ⅲ级。(4)93.6%(44/47)高级别黏膜内瘤变IPCL 形态异常,其中88.6%(39/44)IPCL 分型为Ⅳ、Ⅴ型;76.6%(36/4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 IPCL 形态异常,其中77.8%(28/36)IPCL 分型为Ⅱ、Ⅲ型。结论与白光模式相比,NBI 模式与碘染色均可增强病变的识别性,提高内镜医师对病变的检出率。NBI 结合放大内镜可提高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诊断的符合率,效果与碘染色相当。NBI 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月明贺舜郝长青张蕾赖少清吕宁倪晓光姚汉清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程荣荣王贵齐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窄带成像技术毛细血管
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技术要点被引量:2
2007年
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检出消化道表浅、微小的肿瘤甚至是癌前病变已不再困难,对这些病变进行内镜下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目前有多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方法[1],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简便、创伤性小、并发症少。
张蕾郝长清赵德利周瑞雪纪鹏张晓华贺舜张月明于桂香鞠凤环程荣荣荀华英王贵齐
关键词:食管黏膜癌前病变黏膜切除透明帽食管肿瘤
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食管黏膜切除术被引量:24
2007年
目的探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意义。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53例早期食管癌和74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黏膜切除。应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治疗残留及复发病灶。术后第1、4及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结果(1)在内镜下应用透明帽法共对127例患者进行局部黏膜切除,共切除病灶150块。切除标本每块大小平均为(2.7±4.3)mm×(18.0±3.40)mm。(2)本组术后5例出血,其中1例动脉出血,4例渗血。应用内镜压迫、肾上腺素盐水注射及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均成功止血;127例无一例食管穿孔发生;术后4例发生狭窄,术后一个月应用水囊扩张,每一个月扩张一次,连续扩张3~4次,狭窄均缓解,进食无明显不适感。(3)96例(75.6%)患者的食管黏膜病变被完全切除,其余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应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残留病变。术后4个月内镜复查,病理证实3例早期癌,2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部复发。随访时间52.2个月,无明显不适感。结论应用透明帽法食管黏膜切除术可简便、安全、有效地治愈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张蕾郝长清赵德利周瑞雪纪鹏张晓华贺舜张月明于桂香鞠凤环程荣荣荀华英王贵齐
关键词:食管肿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
醋酸靛胭脂混合液染色判别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2011年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许多地区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仍占恶性肿瘤的前3位。当前提高胃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胃镜是检出早期胃癌的最佳手段,但早期胃癌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缺乏早期胃癌诊断经验的医师容易漏诊。近期日本学者报道使用靛胭脂加醋酸的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效果较好,为此我们对醋酸靛胭脂染色方法标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赖少清贺舜张月明王贵齐鞠凤环倪晓光张蕾于桂香李晓燕
关键词:癌前病变组织早期胃癌靛胭脂醋酸混合液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在纵隔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初步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在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22G穿刺针对61例患者经食管行EUS.FNA,穿刺物均行病理及细胞学检查。结果EUS—FNA诊断阳性率为93.4%(57/61),细胞学及病理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2%(52/61)和83.6%(51/61)。100.0%(26/26)临床疑诊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而经支气管镜等检查未能提供病理或细胞学证据者均通过EUS-FNA得到诊断,其中21例诊断为肺癌、5例排除肺癌诊断为良性疾病;86.4%(19/22)纵隔不明原因占位明确定性;85.7%(6/7)有恶性肿瘤病史影像学检查疑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EUS—FNA病理及细胞学结果支持转移;6例经支气管镜检查已获得明确病理细胞学诊断的肺癌病例但影像学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为明确N分期行EUS—FNA,结果均为阳性,改变了原计划治疗方案。本组无一例EUS-FNA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明确纵隔肿大淋巴结、纵隔不明原因占位定性诊断及肺癌N分期,EUS—FNA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
张月明程贵余张智慧吕宁李晓燕邹霜梅薛丽燕张蕾倪晓光赖少清贺舜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王贵齐
关键词:内窥镜超声检查纵隔疾病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与超声微探头在早期食管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浅表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联合应用超声内镜和超声微探头对121例共124处早期浅表型食管癌病灶行临床分期,并与术后及黏膜切除后病理分期相比较。结果 内镜超声检查对早期食管癌术前T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3%(102/124)。本组早期食管癌淋巴结总的转移率为5.0%(6/121),其中原位癌无一例淋巴结转移,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3%(1/78),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6%(5/43)。结论 联合使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微探头对早期食管癌可以进行准确的分期,可以指导早期食管癌治疗策略的选择。
张月明程贵余贺舜苏凯吕宁薛丽燕倪晓光张蕾赖少清李晓燕于桂香鞠凤环王贵齐
关键词:食管肿瘤超声内镜肿瘤分期
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回顾性评价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直肠癌T、N分期的准确率和在直肠癌术前分期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2MHz超声微探头进行内镜超声检查(EUS)。选择本院手术治疗的53例直肠癌患者在治疗前接受检查。以手术探查和手术后组织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评价内镜超声检查诊断直肠癌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的准确率和局部淋巴结转移(N分期)的准确率。结果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79.2%,诊断早期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为100%,诊断进展期肿瘤(T2~T4)T分期的准确率为75.0%,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不受肿瘤部位、形态、浸润直肠壁范围和患者体质指数(BMI)的影响。EUS诊断直肠癌N分期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1%、20.0%和89.3%。结论经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是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方法,诊断早期直肠癌T分期的应用价值尤为突出,此方法用于直肠癌术前T分期稳定、可靠,但其诊断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较低。
张柏林鞠凤环于桂香张晓华马跃华张蕾赖少清程容容荀华英贺舜周志祥袁兴华王贵齐
关键词:直肠肿瘤内镜超声检查超声微探头
疱疹病毒性食管炎内镜表现特征及病因检测16例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病毒性食管炎内镜和病理表现特点以及病因检测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6例病毒性食管炎的临床资料,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结果16例病毒性食管炎内镜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食管溃疡,溃疡灶集中在食管胸上、中段。溃疡表浅为较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清洁,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病理学表现为特征为鳞状上皮黏膜内有退变坏死组织,伴溃疡形成,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肉芽组织形成,基底细胞反应性增生。16例患者活检组织的蜡块标本单纯疱疹病毒检测结果阳性,巨细胞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8型均为阴性。结论毒性食管炎具有特殊的内镜和病理表现,对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能够确定病因。
赖少清张宏图张月明贺舜鞠凤环于桂香倪晓光李晓燕王贵齐
关键词:食管炎单纯疱疹病毒食管溃疡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对肺部及纵隔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在胸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9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胸内病变的患者[肺部病变者56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7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21例,纵隔占位5例]行EBUS-TBNA,穿刺物行细胞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8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BUS-TBNA,无一例发生并发症。76例穿刺阳性;5例穿刺阴性;5例因穿刺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56例肺部病变者中诊断恶性肿瘤45例,良性疾病5例,可疑癌3例;穿刺阴性1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2例。7例确诊肺癌需进行N分期者中穿刺结果提示转移5例;穿刺阴性2例。21例单纯纵隔和(或)肺门淋巴结肿大者中诊断恶性肿瘤3例,良性疾病13例;穿刺阴性2例;标本不满意而无法统计3例。5例纵隔占位者均诊断为恶性肿瘤。3例可疑癌患者中1例经CT引导下穿刺、2例经临床随访观察诊断为恶性肿瘤。确诊肺癌而穿刺阴性的2例患者中1例手术后病理证实有淋巴结转移;1例PET-CT检查未见淋巴结转移。另3例穿刺阴性者经临床随访观察均诊断为良性疾病。EBUS—TBN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00%、100%及20%。结论EBUS-TBNA是诊断胸内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张蕾程贵余吕宁毛友生张智慧李鉴李晓燕倪晓光赖少清贺舜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程荣荣徐培培王贵齐
关键词:腔内超声检查针吸纵隔疾病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2.1)mm(P〈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19/20)(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1/20)(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对于直径小于7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窦利州张月明贺舜邹霜梅吕宁赵东兵秦秀敏刘勇赖少清倪晓光张蕾于桂香鞠凤环荀华英朱娜王贵齐
关键词:直肠类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