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大立
- 作品数:47 被引量:540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微骨孔入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技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经微骨孔入路对 5 3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实施手术治疗。其中翼点微骨孔入路夹闭颈内和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7例 ,单侧额部纵裂微骨孔入路夹闭前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16例。骨瓣宽 2 5~ 30mm ,高15~ 2 0mm ,应用高速钻开颅 ,经侧裂或纵裂暴露动脉瘤。结果 成功夹闭前循环动脉瘤 5 3例 ,其中切除瘤体 5例 ,12例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造影动脉瘤闭塞 ,术后无死亡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 8% ,无与开颅入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微骨孔入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可降低手术医源性损伤并获得最佳手术效果。
- 赵继宗王硕隋大立徐宇伦王嵘王德江
- 关键词:脑动脉瘤微骨孔入路微创外科手术
- 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治疗及其NPPB和破裂出血机制的研究
- 赵继宗王硕隋大立徐宇伦张岩于书卿赵元立齐巍王嵘李京生
- 1995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由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跨世纪人才基金、卫生部“九五”攻关等多个项目资助,进行了研究。一、内容及方法:(一)对脑血管畸形流行病学,规范动静脉畸形(AVMs)显微手...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外科治疗基因突变
- 动脉瘤体切除和载瘤血管重建治疗巨大动脉瘤
- 2000年
- 直径大于2.5cm动脉瘤属巨大动脉瘤,因动脉瘤体大、蒂宽,术中暴露载瘤动脉困难,手术难度大,疗效差。外科手术的困难在于:暴露巨大动脉瘤蒂,保持载瘤血管通畅,解除巨大动脉瘤的占位效应。本研究应用载瘤动脉的重建技术克服上述困难取得手术成功。1994~1998年6月,直接手术32例(其中两例为多发动脉瘤),手术病残率19%,无手术死亡。 1.本组采用三种手术技术。
- 赵继宗王忠诚王硕隋大立
- 关键词:巨大动脉瘤
- 脑室内表皮样囊肿
- 1994年
- 脑室内表皮样囊肿隋大立,马振宇,赵雅度我院自1982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收治脑室内表皮样囊肿12例,占同期收治颅内表皮样囊肿303例的4%。根据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CT、MRI等特点,并结合文献,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
- 隋大立马振宇赵雅度
- 关键词:脑室表皮样囊肿颅内肿瘤
- 恶性胶质瘤治疗新进展被引量:4
- 2012年
- 为了解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新进展,本文对胶质瘤靶向治疗、克服耐药、神经干细胞治疗、免疫和基因治疗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同时阐明各种治疗的机制。
- 崔向丽隋大立徐春敏高颖昌白彩珍
- 关键词:胶质瘤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 经硬脑膜外-内入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3
- 1998年
- 目的探讨眼动脉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手术入路及治疗方法。同时探索并介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经验。方法采用硬脑膜外内入路直接夹闭眼动脉段动脉手术治疗眼动脉段颈内动脉瘤31例,占同期4年全部动脉瘤的83%。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合并症为19%。术后造影证实动脉瘤全部被夹闭。
- 赵继宗王忠诚王硕隋大立赵元立
- 关键词:脑动脉瘤眼动脉神经外科手术
- 颅内手术控制性降压对脑氧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1998年
- 尼卡地平(商品名佩尔地平)静脉制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症和围术期降压,并有助于维持合理的脑灌注压。我们通过对30例巨大颅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切除术采用控制性降压,观察降压效果及脑氧含量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30例ASA Ⅰ~Ⅱ级行择期手术病人,男18例、女12例。年龄10~66岁,平均体重63.15kg。手术方式为颅内巨大动脉瘤夹闭术13例、巨大动静脉畸形切除术17例。随机分成尼卡地平组(A组20例),压宁定组(B组10例)。方法术前用药均为阿托品O.5mg、苯巴比妥钠0.2g(儿童减量)。入室后开放静脉。
- 张迎萍周晓莉王爱东王恩真赵继宗王硕隋大立
- 关键词:降压
- 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脑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脑板牵开技术(简称脑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脑牵开器组和脑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脑板牵开组比较,管状脑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2、49.0 cm^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15.7 d)(均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脑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脑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脑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 张国滨任晓辉崔勇王永刚隋大立姜中利林松
-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神经导航
- 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临床病理影像学因素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与胶质瘤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相关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因素。方法 254例胶质瘤患者,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肿瘤组织中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和染色体多体比率。染色体多体定义为肿瘤组织中30%以上的肿瘤细胞含有两个以上的1q和19p荧光信号。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和部位通过回顾分析病历和影像资料获得。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与1号和19号染色体相关的因素。结果 254例中,68(26.8%)例同时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显著相关(P<0.000 001)。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与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相关,与性别、肿瘤病理类型、级别、肿瘤部位无关。结论 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共存于胶质瘤中。1号和19号染色体多体不能用于预测病理类型和级别,年龄小和1p/19q联合缺失是与染色体多体相关的独立因素,提示染色体多体对良好预后可能存在预测作用。
- 刘朝霞任晓辉崔向丽于洮姜中利隋大立林松
- 关键词:胶质瘤
- 高渗药物使用风险与规避被引量:8
- 2012年
- 高渗药物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种类多,包括脱水药、电解质、高渗糖、扩容剂、造影剂等,快速滴注容易引起静脉炎。高渗造影剂还可引起肾功能损害,本文对高渗药物的分类和用药风险进行汇总,并总结了高渗药物静脉炎的防治方法,提示临床医护人员使用高渗药物应警惕其使用风险并掌握处理办法。
- 崔向丽隋大立李靖张宇史卫忠赵志刚
- 关键词: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