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谦

作品数:21 被引量:78H指数:6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PDLLA
  • 4篇神经性
  • 4篇神经性疼痛
  • 4篇痛觉
  • 4篇痛觉过敏
  • 4篇脊髓背角
  • 4篇背角
  • 3篇乳酸
  • 3篇神经再生
  • 3篇周围神经
  • 3篇自体
  • 3篇自体神经
  • 2篇神经生长
  • 2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神经系统疾病
  • 2篇手术
  • 2篇舒氧康
  • 2篇缺血

机构

  • 21篇广州军区武汉...
  • 3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湖北省军区

作者

  • 21篇陈谦
  • 11篇邬明
  • 10篇唐忠志
  • 10篇程青
  • 6篇刘曦明
  • 5篇王忠强
  • 5篇李军尧
  • 5篇黄继锋
  • 5篇陈忠庆
  • 4篇程文俊
  • 4篇郭亮
  • 3篇王伟莉
  • 3篇徐永年
  • 3篇徐峰
  • 3篇李德中
  • 2篇谭宗奎
  • 2篇阎玉华
  • 2篇陈敏
  • 1篇王庆
  • 1篇王海

传媒

  • 3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华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骨与关节损伤...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华医学全科...

年份

  • 3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14例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教训。方法对我院11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及外科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数为腹痛及腹部包块。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91.6%,94.2%。其中良性肿瘤44例,占38.6%,恶性肿瘤70例,占61.4%。本组良性肿瘤切除率95.5%,恶性肿瘤切除率85.7%。术后良性肿瘤复发4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31例,26例行根治术,5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诊断PRPT的重要手段。完整切除肿瘤是治疗PRPT的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侵犯脏器者应采用将累及脏器一并切除,不能切除和切除后再发者宜探查活检和再次手术切除。
彭森李军尧唐忠志程青陈谦
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前臂改良石膏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286例报告被引量:1
2004年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诊断及复位容易,主要难点是整复后维持对位困难.1989-01~2003-10月,我们应用自行设计的前臂改良石膏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286例,经近年来对原设计方法[1]的进一步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谭宗奎蔡贤华陈谦刘曦明徐峰尹成忠
关键词: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前臂石膏固定
大鼠坐骨神经PDLLA/NGF套管模型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PDLLA/NGF)复合套管模型,观察大鼠神经恢复过程中行为学改变和机械痛觉过敏的变化以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与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A组为坐骨神经损伤PDLLA/NGF套管修复组;B组为假手术组。术后24日起检测行为学、机械刺激阈值、热缩足反射时间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组术后27天后机械痛阈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与B组相差明显,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侧L4~5脊髓背角与B组相比较,背角浅层c-fos计数增多,有统计学差异。A组c-fos、机械痛阈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45日与27日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大鼠PDLLA/NGF复合套管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后,触觉诱发疼痛和脊髓背角浅层c-fos表达,同时出现再生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过敏和疼痛相关行为。
邬明唐忠志陈谦程青
关键词:坐骨神经损伤神经性疼痛C-FOS
大鼠PDLLA/NGF套管模型与自体神经移植模型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自体神经移植再生模型组;B组为PDLL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所有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无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程度无差异。
邬明唐忠志陈谦程青
关键词:神经性疼痛痛觉过敏
骨水泥用于股骨手术时心肺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骨水泥用于股骨手术时心血管和肺功能变化。方法在5只狗中3ml的骨水泥被注人股骨,30min内连续监测心率,动、静脉血压,血气,呼吸次数,潮气量,呼气末CO_2。结果骨水泥注入后引起心率和动脉压下降和静脉压上升,同时引起呼吸次数和PCO_2上升,P0_2:、呼气末CO_2和pH下降。结论本研究表明骨水泥注入股骨后导致心、肺功能明显变化,说明有潜在的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的危险,临床应用需要加强并发症的监测。
邬明姚国杰陈谦
关键词:骨水泥股骨心功能肺功能
双侧下肢不同平面毁损伤一侧下肢重建术
2003年
目的:报告两例双侧下肢不同平面毁损伤一侧下肢异位再植成活病例。方法:将高平面下肢毁损伤完好的远端部分异位移植代替对侧下肢低平面毁损伤的远端部分,从而达到重建一侧肢体的目的。结果:重建的患肢末梢循环好,皮肤温暖,甲床红润,未发生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结论:意外伤害中可能同时造成患者双侧下肢不同平面的毁损伤害,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双下肢完好部分重建一侧下肢。疗效较满意。
陈谦黄继锋程文俊
关键词:下肢毁损伤断肢再植异位移植
公路交通事故伤的特点及预防与救治措施的探讨被引量:6
2004年
谭宗奎陈谦徐峰刘曦明王庆
关键词:损伤严重度评分流行病学
大鼠PDLLA/NGF套管模型与外周神经挤压再生模型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建立大鼠PDLLA/NGF(外消旋聚乳酸/神经生长因子)复合套管模型和大鼠外周神经自体神经移植神经再生模型,观察对比各模型神经恢复过程中机械痛觉超敏的变化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改变,探讨两种神经再生模型中神经再生与神经性疼痛的联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3组,A组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组;B组为PDLLA/NGF套管修复模型组,C组假手术组。分别制成模型后,术后18d起检测机械刺激阈值及c-Fos表达计数。结果:A、B组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比较c-fos表达阳性细胞计数及机械痛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模型再生神经生长进入去神经支配区域时,均出现支配区域的痛觉超敏和疼痛相关行为,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时间、强度以及恢复均有不同,并和神经再生情况相关,提示神经性疼痛是评估神经功能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参数。
邬明唐忠志陈谦程青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疼痛痛觉过敏
坐骨神经挤压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模型,观察其神经恢复过程中行为学、机械痛阈值、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以及脊髓背角c-fos表达(对c-fos表达产物:Fos蛋白阳性的神经元进行计数)的改变,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再生与痛觉过敏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体重180~200g,随机分为坐骨神经血管钳挤压损伤组(A组)和假手术组(B组),每组20只。前者分离出右侧坐骨神经后于神经中段用止血钳挤压神经直到成为透明膜状,持续30s;后者将坐骨神经于空气中暴露5min后,还复至原位。术后第18、21、24、27、30、33、36、39天重复检测大鼠行为学、机械痛阈值、TWL值。术后21、27、33、39d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Fos蛋白表达。结果A组术后各时间点的累积疼痛评分均高于B组(P<0.05),但A组内各时间点间无差异。A组术后21d后机械痛阈值和TWL均低于B组(P<0.05)。A组术侧L4-5脊髓背角浅层Fos蛋白阳性反应神经元计数大于B组(P<0.05)。A组39d的机械痛阈和TWL值均大于21d(P<0.05),但Fos蛋白阳性反应性神经元计数无显著差异。结论坐骨神经挤压模型中外周神经损伤再生过程诱发脊髓背角浅层c-fos表达,同时出现再生神经支配区域的机械痛觉过敏和疼痛相关行为。
邬明陈谦唐忠志陈敏程青
关键词:神经再生坐骨神经痛觉过敏
骨肽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评价骨肽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1998-2006年门、急诊及住院部确诊为AS的患者共184人,患者疾病均处于活动期,骨肽辅助治疗组90人,对照组94人。两组患者均给予甲氨蝶呤(MTX)口服每次7.5mg,每周1次,连用3个月,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第1周每次0.25g,tid,第2周每次0.5g,tid,第3周每次1.0g,bid,连用3个月,骨肽辅助治疗组加用骨肽口服每次0.6g,tid,连用3个月。全部患者停药2月后再次按照上述疗程治疗3个月。疗效指标为AS疗效评价标准20(ASAS20)及Bath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达到ASAS20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疼痛改善程度及速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少量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及胃肠道不适,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骨肽辅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可以提高疗效,有助于迅速减轻AS的症状和体征,并有助于改善AS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耐受性良好。
陈谦邬明程清王忠强李立军陈忠庆
关键词:脊柱炎强直性骨肽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