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易
- 作品数:30 被引量:266H指数:8
- 供职机构: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 不同输液方式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观察不同输液方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n=12),麻醉后A组(对照组)给予股动、静脉置管,不行放血、断尾及补液.B、C、D三组大鼠给予动、静脉置管后行放血和回输使平均动脉压(MAP)=40mmHg,后切除3/4的鼠尾造成活动性出血,维持MAP=35~40mmHg 60min,作为失血性休克模型.液体复苏期60min,用乳酸林格氏液(LR)和6%羟乙基淀粉(6%HES130/0.4)做为复苏液体静脉输注:B组(限制输液组)通过输注复苏液体维持MAP在60mmHg左右;C组(开放输液组)通过输注复苏液体维持MAP在100mmHg以上;D组(无输液组)在断尾处止血前不予任何液体.3组休克大鼠在随后的60min急救期接受结扎止血和适量的输血和液体输注.液体复苏结束后取动脉血测定血色素(Hb)、红细胞压积(Hct)和碱剩余(BE).结果 4组大鼠体重、体温、MAP、心率(HR)等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大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输液量高于B、D组;各休克组动物复苏后血Hb、Hct水平和BE低于对照组,C组BE值、Hct和Hb均低于B组(P均<0.01),D组Hct和Hb低于B组(P均<0.01),D组BE值高于B组(P<0.01).结论 大鼠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输液方式(维持MAP=60mmHg)有利于减少活动性出血、减轻血中BE值的降低,从而改善复苏效果.
- 屈伸陈易汤翠翠
- 关键词:碱剩余
-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腹腔出血急诊手术麻醉1例
- 2018年
- 1病历资料患者,男,60岁,体重50kg,麻醉前评估ASA分级IV级。因“四肢渐进性麻木无力10余天”,以“吉兰-巴雷综合征”收住我院神经内科。入院肌电图检查提示上下肢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运动、感觉纤维均明显受累;轴索损害为主。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及C反应蛋白增高,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髓过氧化物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MPO-ANCA)阳性。影像学检查提示双肺多发结节样小病灶。
- 陈易潘华高玉华刘长林倪新莉
-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麻醉前腹腔出血血管炎吉兰-巴雷综合征MPO-ANCA
- 宁夏回族自治区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麻醉医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并评价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调查宁夏回族自治区30所公立医院的310名在职在岗麻醉医师,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进行测评。对与重度职业倦怠及职业倦怠3个维度(情感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重度评级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度职业倦怠发生率为18例(5.81%)。职业倦怠3个维度重度评级发生率分别为134例(43.22%)、35例(11.29%)和128例(41.2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职业倦怠危险因素为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学历(OR=4.695,95%CI 1.556~14.172)]。职业倦怠3个维度重度评级危险因素分别为每周工作时间[40~60 h(OR=4.420,95%CI 2.504~7.802);≥60 h(OR=7.469,95%CI 1.758~31.733)]和医院级别[三级(OR=1.847,95%CI 1.112~3.069)];受教育程度[硕士及以上(OR=2.306,95%CI 1.032~5.155)]、工作年限[6~15年(OR=0.358,95%CI 0.135~0.949)]和年麻醉例数[≥390例(OR=3.352,95%CI 1.301~8.639)];医院级别[二级(OR=1.717,95%CI 1.045~2.823)]。结论宁夏回族自治区麻醉医师职业倦怠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情感衰竭及成就感低落。硕士以上学历麻醉医师更倾向于发生重度职业倦怠。
- 陈易邱玉雪王婷李培姬刘斌吴茜萍徐向钊杨立斌苗丽娜蔚静芳孟尽海
- 关键词:麻醉医师职业倦怠
- 应用头皮神经阻滞对神经外科加速康复外科患者在幕上肿瘤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头皮神经阻滞对神经外科加速康复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符合ERAS标准的择期开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2组,1组患者接受全静脉麻醉(K组),另1组患者接受头皮神经阻滞联合全静脉麻醉(S组),每组30例。K组不进行头皮神经阻滞。S组在诱导后上头架前15 min行头皮神经阻滞。比较观察2组患者诱导前15min(T_(1))、诱导后(T_(2))、上头架(T3)、切头皮即刻(T_(4))、剪硬膜(T5)、术中(T6)、缝皮时(T_(7))、出手术室时(T_(8))各时间点的MAP、HR,以及T_(1)、T_(4)、T_(7)时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β-内啡肽的水平,T_(1)、T_(4)、T_(7)、T_(8)时血糖水平。记录6 h、12 h和24 hVAS评分。结果S组T_(4)、T_(7)、T_(8)时血糖水平均低于K组(P<0.05)。2组患者T_(1)时皮质醇和去甲肾上腺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_(4)和T_(7)时,S组均显著低于K组(P<0.05)。S组6 h、12 h、24 h VAS评分均低于K组(P<0.05)。结论在加速康复手术方案下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进行头皮神经阻滞可以显著降低手术操作引起的应激反应,且能降低术后急性疼痛程度,提高了术后24 h恢复质量,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屈伸马婷陈易王建珍王志华
-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应激反应
- 不同麻醉方式对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妇母婴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对行剖宫产术的前置胎盘产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年龄≥18岁前置胎盘在麻醉下行剖宫产术156例产妇资料。根据首选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121例)及椎管内麻醉组(35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母婴结局指标,包括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总输液量、是否成分输血、红细胞悬液输注量(输注量≥4 U及输注量≥8 U比例)、血浆量、输注冷沉淀和血小板比例、纤维蛋白原及氨甲环酸比例、总出血量(总出血量≥1000 mL、总出血量≥5000 mL及≥总出血量10000 mL比例)、尿量、低血压及严重低血压比例(血压<80%基础值或血压<60%基础值)、接受缩宫素≥2种、子宫切除、二次手术、转ICU(重症监护病房)治疗、产妇住院期间死亡率、新生儿Apgar 1 min、5 min评分及评分<7分比例、新生儿科转科及新生儿住院期间死亡率。结果全身麻醉组患者术前接受介入治疗者居多、手术时间更长、总输液量、成分输血比例、红细胞悬液输注量≥4 U比例、冷沉淀输注比例、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比例、二次手术比例、ICU转科比例高于椎管内麻醉组(P<0.05);全身麻醉组患者新生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低(P<0.05)、新生儿转科率高(P<0.05)。结论相比于全身麻醉,接受椎管麻醉的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产妇结局更好。
- 郭蕾史永强黄丽娟陈易吴玉华
- 关键词:麻醉方式剖宫产术前置胎盘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新进展被引量:10
- 2017年
-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OA)逐渐成为老年患者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
- 陈易倪新莉
- 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
-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连续股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73
- 2016年
-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连续股神经阻滞(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择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统一麻醉和手术方案,术后FNB自控镇痛48h,持续剂量2ml/h,总量100ml。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三组:罗哌卡因组(R组):0.225%罗哌卡因;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组(D组):0.15%罗哌卡因含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0.15%罗哌卡因含舒芬太尼1μg/kg。记录三组患者术后1、3及7d静息状态下VAS(RVAS)评分、主动功能锻炼时VAS(AVAS)评分和被动功能锻炼时VAS(PVAS)评分;记录其他镇痛药物用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7d三组患者RVAS评分,术后1、7d的AVAS评分和术后1d的P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3d,S组与D组RVAS评分明显高于R组(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及谵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用于FNB,可提供良好的TKA术后镇痛效果,且不增加不良反应;但0.1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地佐辛不及0.225%罗哌卡因镇痛维持时间长,复合地佐辛这一现象更明显。
- 王旭高玉华郭斌陈易倪新莉
- 关键词:股神经阻滞全膝关节置换地佐辛舒芬太尼镇痛
- 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满意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PQRS)分析全身麻醉术后患者麻醉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脑手术的成年患者369例,于术后24、72和168h对患者的麻醉满意度进行调查并进行PQRS评估。患者满意度分为完全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任意时间点均完全满意者纳入满意组,其余患者纳入不满意组。对与患者不满意相关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 369例患者中,332例(90.0%)纳入满意组,37例(10.0%)纳入不满意组。满意组术前焦虑发生率和麻醉时间显著低于不满意组(P值均〈0.01)。满意组的苏醒期躁动(Riker镇静/躁动评分5~7分)发生率、术后24h恶心呕吐(Likert评分≥3分)发生率、术后24和72h疼痛(Likert评分≥3分)发生率、术后168h认知恢复率(整体评分〈基础值80%)均显著低于不满意组(P值均〈0.01)。患者麻醉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从主到次依次为术后24h恶心呕吐(OR=4.82,95%CI为1.85~12.59,P=0.001)、术前焦虑(OR=3.79,95%CI为1.60~8.94,P=0.002)、术后72h疼痛(OR=3.59,95%CI为1.30~9.93,P=0.014)、术后24h疼痛(OR=3.38,95%CI为1.42~8.03,P=0.006)、术后168h认知恢复不良(OR=2.84,95%CI为1.31~6.18,P=0.008)和麻醉持续时间长(OR=1.79,95%CI为1.06-3.04,P=0.030)。结论 PQRS分析提示,导致全身麻醉患者不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术后恶心呕吐,其次是术后疼痛、术前焦虑、麻醉时间长和术后1周内认知仍不能完全恢复。
- 陈易魏月侠王志华倪新莉
- 关键词:全身麻醉
- 全麻术后认知恢复特征及其与苏醒期躁动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认知恢复特征及其与苏醒期躁动(EA)的相关性。 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非心脑手术患者369例,性别不限,年龄18~79岁,体重41~99kg,ASA分级I或II级。采用术后恢复质量评估量表(PQRS)于拔...
- 陈易
- 关键词:全麻术苏醒期躁动
- 术后恢复质量量表分析全麻苏醒期躁动的预警指标被引量:23
- 2013年
- 目的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PQRS)分析全麻苏醒期躁动(EA)的预警指标。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非心脑手术成年患者369例,应用PQRS于术前1d及拔管后15~40min(苏醒期)对患者生理功能、伤害性反应、情感变化、活动能力及认知功能等进行评估,对与EA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苏醒期出现躁动患者85例(23.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A危险度预警从高到低依次为术后意识恢复不良(OR3.99,95%CI2.06~7.77),术前焦虑(OR2.71,95%CI1.52~4.80),苏醒期气道不通畅(OR2.19,95%CI1.04~4.62),男性(OR2.02,95%CI1.15~3.57),苏醒期低氧(OR1.82,95%CI1.04~3.19),年龄小于45岁(OR1.68,95%CI1.16~2.44)以及术后疼痛(OR1.53,95%CI1.07~2.18)。结论应用PQRS分析,青年(<45岁)、男性、术前焦虑、术后意识恢复不良、气道不通畅、苏醒期低氧及术后疼痛是EA的重要预警指标。
- 陈易俞一瑾倪新莉
- 关键词: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