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湖
- 作品数:47 被引量:194H指数:7
- 供职机构:湛江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湛江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消化性溃疡患者胃电异常100例分析
- 2000年
- 陈平湖张浩李剑肖桂元黄元熹戴秀梅吕小娟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电图
- 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对536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后24~72h内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活检组织作病理诊断和HP检测。并分别与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和59岁以下组做对比。结果胃镜所见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536例中,十二指肠溃疡186例,居于首位,其次为胃溃疡13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53例、胃癌45例。本组HP阳性率为33.9%,与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及59岁以下组(不分出血与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且消化道肿瘤相对较多,值得重视。本组HP阳性率比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和59岁以下组均低,其原因未明。急诊胃镜检查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既可快速明确诊断,又可配合内科治疗,值得提倡。
- 陈娇莲钟伟润陈平湖
- 关键词: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幽门螺杆菌
- 内镜下电凝切除食管乳头状瘤46例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分析经内镜电凝切除食管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在内镜下对47例患者按乳头状瘤大小不同借助电热活检钳、圈套器进行电凝切除。术后4周至3个月进行胃镜复查。结果1例因伴发贲门癌行手术治疗,余46例均一次电凝切除,成功率达100%,术中无发生任何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复查胃镜乳头状瘤全部脱落,基底干净。结论食管乳头状瘤内镜下电凝电切除治疗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价格低廉,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陈娇莲陈平湖刘艳
-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胃镜检查术
- 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究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用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尿检结果、治疗效果及结肠癌发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酸、肌酐、尿蛋白、尿红血球异常率分别为42%、46%、50%以及55%,对照组患者的尿酸、肌酐、尿蛋白、尿红血球异常率分别为70%、62%、67%以及70%,两组患者的尿酸、肌酐、尿蛋白、尿红血球异常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8, 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结肠癌发病率为1%,对照组为7%,两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5, P<0.05)。结论对慢性肾脏病患者补充维生素D能够降低患者结肠癌患病率。
- 卓宇宏周小戈苏华燕杨克戈陈平湖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维生素D结肠癌
- 湛江地区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中食管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 2002年
- 目的 :回顾分析湛江地区部分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中食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我院 1980~ 1999年 2 0年间有上消化道症状人群 192 74例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 ,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食管疾病 1413例 ,检出率为7.33% ,其中反流性食管炎 (RE) 10 94例 (5 .7% ) ,食管癌 187例 (0 .97% ) ,食管静脉曲张 88例 (0 .46 % ) ,息肉 2 8例(0 .15 % ) ,贲门失驰缓症及憩室各 6例 (0 .0 3% ) ,血管瘤、食管贲门撕裂孔疝各 2例 (0 .0 1% )。结论 :RE是本地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而食管癌的发生率亦较高 ,防治
- 陈平湖李剑黄元熹钟伟润张浩戴秀梅
- 关键词:食管疾病发病情况上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食管癌
- 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748例临床分析
- 1999年
- 为进一步了解老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点,对我院1976年6月至1996年6月间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748例作临床分析。
- 钟伟润林静兰黄元熹崔喜培陈平湖
-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住院患者
- 肠镜检出大肠类癌3例
- 2001年
- 陈平湖黄元熹钟伟润
- 关键词:肠镜大肠类癌病理检查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IL-13和IL-17水平与湿热证关系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IL-10、IL-13和IL-17在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6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15例普通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0、IL-13和IL-17水平,并与对照组13例正常人比较;对所有受试对象进行胃肠湿热评分,分析3种细胞因子水平与大肠湿热证的相关性。结果湿热型和非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IL-13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湿热组与非湿热组溃疡性结肠炎间的细胞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L-17、IL-10可能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有关;IL-10水平与胃肠湿热证程度负相关,IL-17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正相关,IL-13与胃肠湿热证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 冯锦山王士群陈平湖周小戈郑学宝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湿热证
- GerdQ量表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探讨GerdQ量表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94例疑似GERD患者行内镜、PPI试验等诊断,同时进行GerdQ量表问卷调查,GerdQ积分达8分者判定为患上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而分析GerdQ量表诊断GERD的价值。结果:GERD组(RE+NERD)中,GerdQ积分主要分布在7~12分的分数段中,非GERD组的积分则主要分布在〈6分的分数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RD组、RE组分别与非GER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erdQ量表对GERD进行诊断,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4.1%、69.4%,使用内镜检查对GERD进行诊断,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46.7%、94.1%。两者敏感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rdQ量表是临床上诊断GERD的良好工具。
- 陈平湖叶伟智陈娇莲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内镜
- 不同微生态制剂与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微生态制剂与美沙拉嗪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湛江中心人民医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确诊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60例患者分组治疗,A组采取美常安联合美沙拉嗪治疗,B组采用金双歧联合美沙拉嗪治疗,C组采取美沙拉嗪治疗,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症状、结肠镜下分级评分以及患者的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A、B组治疗效果(均为95%)高于C组(75%);A、B组并发症发生率(35%)低于C组(55%);A、B组结肠镜下分级评分高于C组;A、B组粪便菌群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多于C组,A、B组肠球菌少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效果显著。
- 卓宇宏陈平湖叶伟智周小戈陈其慧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微生态制剂美沙拉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