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妤

作品数:2 被引量:9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肝硬化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性
  • 1篇胆汁性肝硬化
  • 1篇蛋白
  • 1篇上消化道
  • 1篇上消化道出血
  • 1篇球蛋白
  • 1篇曲张
  • 1篇重叠综合征
  • 1篇自身免疫
  • 1篇自身免疫性
  • 1篇综合征
  • 1篇消化道
  • 1篇消化道出血
  • 1篇免疫球蛋白
  • 1篇免疫球蛋白G
  • 1篇免疫性
  • 1篇静脉
  • 1篇静脉曲张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吴斌
  • 2篇陈妤
  • 2篇杨英慧
  • 2篇黄晓丽
  • 1篇陶金
  • 1篇田虹
  • 1篇刘慧玲
  • 1篇郭云蔚
  • 1篇王省

传媒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90
2014年
【目的】总结分析肝硬化合并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科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7月1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周岁)464例,将肝硬化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共6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5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同时与非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46例的内镜特点进行比较,并对3组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27.5%,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同期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72.5%,肝硬化非静脉曲张出血占同期上消化道出血的比率为12.9%。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表现以呕吐咖啡样物为主,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临床表现以呕血为主;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肝硬化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人群;在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内镜分析中,肝硬化患者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组比非肝硬化组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结论】肝硬化患者出现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并非罕见,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最高,肝硬化患者更易患胃溃疡及食管溃疡,及时的内镜检查对治疗的决策至关重要。
陈妤田虹黄晓丽王省杨英慧吴斌
关键词:肝硬化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
IgM与IgG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OS)的临床、血清学及病理学特点,并检测血清及肝组织中IgM及IgG的比例,评估其对AIH及PBC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自身免疫性肝病病例,采用ELISA法测定三组外周血IgM和IgG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其肝组织中炎性细胞IgM及IgG的表达情况。结果比较AIH、PBC及OS患者血清中IgM和IgG水平及肝组织中的IgM和IgG阳染炎性细胞比例后发现:PBC组IgM/IgG比值较AIH组高(χ2=9.584,P<0.05);在肝组织汇管区,AIH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66.7%(22/33);PBC组以IgM+/IgG+≥1者为主,占100%(10/10),其中IgM+/IgG+=1者占50%;OS组IgM+/IgG+≥1者,占84.6%(11/13)。PBC组与AIH组IgM+/IgG+比较,χ2=11.113,P<0.05;OS组与AIH组比较,χ2=7.881,P<0.05。结论血清及肝组织中IgM/IgG比值对AIH、PBC及其OS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帮助。
杨英慧郭云蔚陶金黄晓丽陈妤刘慧玲吴斌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免疫球蛋白G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