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增红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种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将手术切除的1例儿童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瘤体组织分切成组织块,分别植入16只幼小裸鼠(BALB/c nu/nu)的皮下,每只4处。建立人增生期血管瘤裸鼠模型,于第45天随机分成两组:普萘洛尔组的每只裸鼠用0.01%普萘洛尔溶液0.4 ml灌胃,每天1次,连续1周;给予同样体积的蒸馏水每天1次,连续1周灌胃作为对照组。密切观察裸鼠及移植瘤体的生长情况并做相应记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的表达情况。结果普萘洛尔组裸鼠的肿瘤体积在干预期内明显下降,而对照组瘤体体积增加。使用普萘洛尔后,移植血管瘤VEGF、IGF-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普萘洛尔可以有效地抑制人血管瘤移植瘤生长速度,抑制VEGF和IGF-2的分泌,从而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加速肿瘤转化为消退期。
- 丁涛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朱邦中鲍琼娄寅
- 关键词:普萘洛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评价被引量:13
- 2016年
- 目的评价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糖尿病足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6例糖尿病足住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VSD组和传统治疗组,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基本特征以及治疗后在创基准备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血糖平稳时间、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VSD患者在血糖恢复平稳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创基准备时间、创伤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方面短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换药次数上,VSD组少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植皮存活率方面,VSD组高于传统治疗组;在溃疡复发率方面,VSD组低于传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溃疡治愈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能刺激创面肉芽生长,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法。
- 张磊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朱邦中鲍琼
-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糖尿病足疗效
- 睑板前筋膜与眶隔-提肌腱膜复合体固定法重睑术临床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睑板前筋膜与眶隔-提肌腱膜复合体固定法重睑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3~10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92例单睑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试验组采用睑板前筋膜与眶隔-提肌腱膜复合体固定法重睑术,对照组采用传统Park法重睑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并发症、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消肿时间以及一期愈合情况例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效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试验组眼部外观满意度、心理状态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睑板前筋膜与眶隔-提肌腱膜复合体固定法重睑术模仿了生理性重睑的结构和动力传导,形成的重睑形态自然稳定且并发症少,满意度高。
- 娄寅杨志国陈增红谢娟李红红曹东升
- 关键词:重睑成形术眶隔
- 四肢瘢痕挛缩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调查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四肢瘢痕挛缩畸形患者术后早期医疗干预及心理指导对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 50例患者根据术后恢复期是否以随访的形式定期接受医疗干预情况分为目的组和对照组,使用SF-36量表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QOL变化,量化评分后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通过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4个维度较术前有所提高;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4个维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目的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7个维度较术前明显提高,躯体疼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对比,生理职能、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4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四肢瘢痕伴有功能障碍患者总体生理健康水平。术后恢复期间相关因素对总体精神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通过增加术后随访次数,及时给予患者康复指导及医学、心理辅导的方式改善,对患者术后QOL的进一步提高产生积极作用。
- 李红红曹东升李小静张志华谢娟鲍琼陈增红朱邦中娄寅丁以春
- 关键词:瘢痕挛缩医疗干预生活质量
- LigaSure^(TM)血管闭合系统在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手术切除中的疗效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LigaSureTM血管闭合系统(LVSS)在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手术32例患者,采用常规缝扎止血者共15例(对照组),采用LVSS者共17例(LigaSureTM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评估中,两组患者在年龄及性别上具有可比性。LigaSureTM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LigaSureTM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igaSureTM在体表巨大神经纤维瘤手术切除中有较好的止血效果,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从而减少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输血的需要,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丁涛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娄寅
- 关键词:神经纤维瘤失血量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中的表达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受体(IGF2R)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IH)、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2及IGF2R在不同时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Image-proplus6.0系统测定平均积分光密度、阳性表达面积,计算平均阳性反应率。结果增生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强,消退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IGF2及IGF2R的表达均较弱,而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织IGF2及IGF2R均不表达。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强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血管瘤组IGF2及IGF2R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消退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GF2及IGF2R可能参与了IH的发生发展机制,甚至也有可能参与了其消退的过程。在婴幼儿血管瘤中,IGF2的表达强弱与IH的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 陈增红曹东升汪春兰丁浩王邦河朱邦中
- 关键词:婴幼儿血管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
-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筋膜瓣成活无虞,供区切口及受区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随访6-15个月,患者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小腿供瓣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组织瓣成活可靠,供区美观,受区外形佳,对穿鞋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跟踝创面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 赵玲玲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朱邦中鲍琼
- 关键词:胫后动脉筋膜瓣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对增殖性血管瘤VEGF、bFGF和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瘤体注射平阳霉素对增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长因子(bF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增殖血管瘤140例随机分成7组,每组20例,A组作为对照组;B、D、F组平阳霉素术前1、2、3周瘤体注射。C、E、G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术前1、2、3周瘤体注射。对收集到的血管瘤标本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进行光镜下组织结构观察及VEGF、PCNA和bFGF的含量检测。结果A、F、G组VEGF的表达水平(%)为78.00±3.57、75.90±2.63、70.54±3.11,B、C、D、E组为56.35±2.60、41.50±2.12、40.10±2.27、27.70±1.40,差异有显著性(P<0.05)。A、B、F、G组bFGF的表达水平(%)81.40±2.00、73.55±1.67、71.45±3.88、69.70±3.76,C、D、E组53.65±2.29、45.35±1.82、31.90±2.55,差异有显著性(P<0.05)。A、F、G组PCNA的表达水平(%)为79.55±3.15、76.30±3.71、69.20±2.97,B、C、D、E组57.30±2.34、44.95±2.47、44.25±1.60、34.00±2.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平阳霉素瘤体注射可明显抑制血管瘤组织中VEGF和bFGF的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
- 盛华曹东升汪春兰丁浩王邦河陈增红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
- 逆向双“Z”形瓣在腭裂修复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在腭裂修复术中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于软腭口腔面和鼻腔面各作一方向相反、层次不一的"Z"形黏膜肌瓣交叉移位,以达到肌纤维复位和延长软腭的目的。临床共治疗21例,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6~24个月,平均18.6个月;其中不完全性腭裂13例,单侧完全性腭裂8例。结果 2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12个月对21例患者进行回访,无复裂及腭瘘形成,术后语音功能明显改善。其中13例行鼻咽纤维内镜观察,显示腭咽闭合良好。结论腭裂手术中加用逆向双"Z"形瓣成形术,可达到良好的腭咽闭合效果,符合功能性腭裂整复术的原则要求,是较理想的腭裂修复方法。
- 李家爽张宏波曹东升陈增红
- 关键词:腭裂腭咽闭合
- 保留胸背神经的胸背动脉复合组织瓣修复体表复杂洞腔性组织缺损
- 曹东升谢娟李红红陈增红朱邦中丁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