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
-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Child术后残胃癌一例报道
- 2011年
- 本文报道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Child)术后4年残胃发生癌变的病例。该病例在随访中出现中上腹不适及CEA升高,胃镜检查发现胃底病变。Child术后残胃癌发病率低可能与病人5年生存率低且还未出现残胃癌就已死亡有关。Child术后如突然出现CEA增高或中上腹无规律疼痛,要警惕残胃癌可能。病例:男,68岁,因十二指肠乳头腺癌Ⅱ级行Child术后4年,复查发现胃底贲门部肿瘤2周入院。病人20余年前曾行脾切除术。入院前半年有中上腹隐痛不适和消化不良史。
- 邵堂雷吴卫泽陈胜金筱泰李勤裕陆晔王俊青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残胃癌
- 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后远期并发症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检验十二指肠憩室及胆囊切除是否影响远期并发症发生。方法:在我院ERCP手术数据库中选取2009年至2012年成功接受ERCP联合EST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电话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人术后胆道系统临床症状以及远期并发症发生与否。结果:在172例成功进行ERCP的病人中,术后27~71个月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为25.0%(43/172),急性胆管炎发生率为8.1%(14/172)。以上两类并发症发生与年龄无关(P〉0.05)。ERCP术前存在十二指肠憩室以及术前行胆囊切除术并不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复发及急性胆管炎是ERCP联合EST术后的主要远期并发症。
- 陆晔刘皓慈陈胜吴卫泽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内镜括约肌切开术
- 带爪针固定装置的微波消融针
- 本发明公开了带爪针固定装置的微波消融针,包括消融针主体、扳动按钮、针尾管、爪针、针头管、锁止螺丝、连接管、容纳腔,所述消融针主体的上部安装有所述扳动按钮,所述扳动按钮的下部且在所述消融针主体的内侧安装有所述连接管,所述连...
- 龚笑勇蔡琳燕王俊青任家俊叶枫蔡强郝风节陈胜陈拥军马迪杨宇尘陈旭晓陆晔
- 文献传递
- 胆管良性疾病中CA19-9明显升高10例报道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报道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的胆管良性疾病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10例血清CA19-9明显升高(>500U/ml)的胆管良性病变病例。结果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30~85岁,CA19-9为532.32~12000.00U/ml,除1例患者CA125轻度升高外,其他患者血清CEA、CA125及AFP均正常。胆总管结石8例,肝内胆管结石1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除1例外均存在不同程度阻塞性黄疸。经治疗后8例CA19-9水平在30d内降至正常,另2例分别于术后2个月和3个月内降至正常。结论CA19-9在胆管恶性肿瘤诊断方面的意义仍需进一步研究。
- 费健王建承陈胜邓漾朱坚张卓许志伟陆晔吴卫泽雷若庆韩天权张圣道
- 关键词:胆管良性疾病CA19-9
- 会阴部恶性神经鞘瘤一例报道
- 2005年
- 陆晔林谋斌王建承
- 关键词:神经鞘瘤会阴病例报告
- 血友病A病人行ERCP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分析(附7例报告)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友病A病人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治疗相关肝胆胰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外科行ERCP治疗的7例血友病A病人临床资料,其中5例轻型,2例中型。有5例为胆总管结石,其中1例伴感染,2例为胰头恶性肿瘤引起胆总管下端梗阻。对血友病病人围术期充分补充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 globulin, AHG),严密监测相关凝血指标和生命体征。结果:2例行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网篮取石,2例行括约肌切开+网篮取石,2例行金属支架,1例单独行鼻胆管引流。4例胆总管结石病人予鼻胆管引流术。7例病人均顺利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9.6±3.2)(7~16) d。术前病人FⅧ:C为(18.7%±11.1%)(1.2%~28.2%),术前输AHG(2 743±964)(2 000~4 000) U/d。所有病人术后血红蛋白(100±30)(51~131) g/L和红细胞比容(0.293±0.084)(0.160~0.396),与术前[(105±35)(50~150) g/L和(0.307±0.097)(0.161~0.42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血淀粉酶为(105±80)(28~237) U/L。所有病例均无围术期出血、消化道穿孔、胰腺炎等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在补充AHG等治疗下,对血友病A病人行ERCP治疗安全有效。
- 任家俊陆晔马迪王俊青龚笑勇杨宇尘叶枫陈拥军陈胜
- 关键词:血友病A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鼻胆管引流对于ERCP术后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预防和治疗ERCP术后胰腺炎、胆道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间868例ERC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57例于内镜治疗后行置鼻胆管引流,211例患者未行鼻胆管引流。在行鼻胆管引流的患者中,胆道结石为354例,胆道恶性梗阻为128例,胆总管扩张为56例,胆总管囊肿为17例,缩窄性乳头炎为34例,ERCP未见明显异常68例;未行鼻胆管或内支架引流的患者中,胆总管结石116例,胆总管扩张51例,胆总管囊肿3例,缩窄性乳头炎11例,ERCP未见明显异常30例。结果两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1.4%和3.8%(P>0.05),但引流组均为轻症胰腺炎,而非引流组50%为重症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5%和2%(P<0.05),而且非引流组中40%出现AOSC,需手术治疗。胰管显影率分别为13%和14%(P>0.05);穿孔各2例(0.3%vs0.9%),其中未行鼻胆管引流组中1例经手术后痊愈,其余均经非手术治疗痊愈。结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能有效预防和治疗部分ERCP并发症。
- 王建承张桌林谋斌陆晔
-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鼻胆管引流胰腺炎胆管炎
- 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口术,观察组患者实施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征(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总根除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低于本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总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可改善肝门胆管癌患者的肝功能状况,较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口术具有更高的术后根除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陆晔陈胜王俊青陈拥军
- 关键词:肝叶切除肝功能术后并发症
- 头孢吡肟在胰腺组织及胰液中的浓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头孢吡肟在胰腺外科中预防和治疗感染的效果。方法收集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各类胰腺疾病手术患者20例,在静脉应用头孢吡肟后,测定血清、胰腺组织和胰液中头孢吡肟浓度。结果头孢毗肟在血清中的平均浓度为(2.23±0.24)μg/ml(0.23~4.66μg/ml),胰液中的平均浓度为(6.52±2.07).g/ml,胰腺组织中的平均浓度为(10.93±1.52)μg/g;头孢吡肟在胰液中的浓度要高于血清中浓度(6.52μg/mlvs2.23μg/ml,P=0.046)。头孢吡肟在各种胰腺疾病之间的血清中浓度无差异(P〉0.05),但在慢性胰腺炎患者中头孢吡肟在胰液和胰腺组织中的浓度要大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结论头孢吡肟能有效地通过血胰屏障,对于胰腺疾病和胰腺手术患者可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感染效果。
- 王建承张卓林谋斌陆晔吴卫泽陈胜
- 关键词:头孢吡肟血清
- 阿托伐他汀对肝纤维化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肝纤维化患者和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检索PubMed上他汀类药物治疗不同慢性肝病的文献,起止时间为2010年1月—2020年6月。对肝纤维化发生率、肝功能失代偿发生率及患者总体死亡率进行meta分析。将1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四氯化碳(CCl_(4))注射组、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每组4只。CCl_(4)注射组小鼠以20%体积分数的CCl_(4)按1 mL/kg的剂量,每周行2次腹腔注射;对照组使用同剂量玉米油进行腹腔注射;阿托伐他汀组小鼠每日以15 mg/kg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灌胃1次;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联合采用上述CCl_(4)和阿托伐他汀的处理方式。4周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transaminase,GPT)、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oacetictransaminase,GOT)浓度;采用天狼星红染色检测小鼠肝内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ⅠA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ⅠA)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muscleactin,α-SMA)、collagenⅠ、collagenⅢ,以及白介素(interleukin,IL)-1b、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的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肝组织α-SMA蛋白和磷酸化Smad4(pSmad4)蛋白的表达。结果·最终选取9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肝病患者肝纤维化、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及总体死亡率。在动物实验中,4周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CCl_(4)注射组和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小鼠体质量均显著下降(均P=0.000);而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小鼠体质量与CCl_(4)注射组比较,下降程度较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与对照组比较,CCl_(4)注射组和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小鼠GPT、GOT浓度均显著上升(均P=0.000);而CCl_(4)注射联合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酶与CCl_(4)注射�
- 汪楠陆晔郝风节王俊青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肝纤维化炎症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