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早死
  • 2篇死亡率
  • 2篇卒中
  • 2篇污染
  • 2篇脑卒中
  • 2篇病例交叉设计
  • 2篇大气污染
  • 1篇胰腺
  • 1篇胰腺癌
  • 1篇预防控制机构
  • 1篇妊娠
  • 1篇妊娠期
  • 1篇妊娠期糖尿病
  • 1篇伤残
  • 1篇伤残调整寿命...
  • 1篇寿命损失年
  • 1篇糖尿
  • 1篇糖尿病
  • 1篇条件LOGI...
  • 1篇年龄

机构

  • 8篇上海市松江区...
  • 2篇上海市疾病预...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上海市松江区...

作者

  • 8篇陆慧萍
  • 7篇陈岚
  • 3篇姜永根
  • 3篇朱美英
  • 3篇关颖
  • 2篇蔡滨欣
  • 2篇黄丽妹
  • 1篇潘启超
  • 1篇张文翠
  • 1篇徐春泽
  • 1篇陈依
  • 1篇吴毅凌
  • 1篇袁东
  • 1篇李咏梅

传媒

  • 2篇中国初级卫生...
  • 2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中国慢性病预...
  • 1篇中国卫生资源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居民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水平、早死概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为慢性病的干预、控制提供建议。方法:收集2014—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全人群死因监测数据,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年度变化百分比等指标。结果:2014—2020年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从8.76%下降至7.39%;男性和女性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男性的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高于女性,是女性的1.65~2.36倍。结论:松江区居民的4类主要慢性病标化死亡率和早死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松江区已提前实现“健康上海2030”的目标。
孙聪张玉陈岚关颖徐春泽吴珺姜永根陆慧萍庄苗
关键词:慢性病
2016—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居民胰腺癌死亡特征及减寿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居民胰腺癌死亡特征和寿命减少情况,为松江区的胰腺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松江区居民胰腺癌死亡资料,计算并分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结果:2016—2020年,松江区居民胰腺癌死亡顺位上升至恶性肿瘤的第3位,年均粗死亡率为18.34/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12.64/10万。男性居民胰腺癌粗死亡率及标化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松江区居民胰腺癌死亡率从60~79岁年龄段开始迅速增长,在≥80岁年龄段达到高峰。松江区男性居民历年减寿相关指标均大于女性。结论:胰腺癌已经成为导致上海市松江区居民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男性和≥60岁人群有较高的患病风险,应加强对胰腺癌危险因素的预防,减少胰腺癌对松江区居民寿命损失的影响。
孙聪张玉陈岚关颖陆慧萍
关键词:胰腺癌死亡率平均减寿年数
上海市松江区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与三种大气污染物的关联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究大气污染物PM_(10)、SO_2、NO_2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性。方法汇总上海市松江区2011—2012年大气污染数据,并收集户籍人口呼吸系统死亡的全部病例,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两者间关系,并对不同年龄别、性别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进行分析。结果 SO_2、NO_2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当NO_2浓度每增加10μg/m^3时,在lag0时间点上导致呼吸系统死亡发生率明显提高[OR=1.061(1.000,1.126)];与女性相比,NO_2明显增加了男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OR=1.109(1.031,1.194)]。结论大气污染可增加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风险,对男性尤甚。
蔡滨欣朱美英姜永根黄丽妹陆慧萍陈岚李咏梅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病例交叉设计
上海市松江区大肠癌死亡趋势APC模型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预测上海市松江区大肠癌死亡趋势,为大肠癌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松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登记系统。采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APC模型)的分析方法,根据模型拟合结果进行预测。[结果]模型拟合结果以同时加入年龄、时期、队列效应的模型为最佳。分性别大肠癌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均表现出序列趋势。应用模型拟合预测2016~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分性别的30~89岁年龄组大肠癌死亡率,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对于2006~2010年(除30~34岁年龄组外)均有所下降。[结论]开展大肠癌早发现为先导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应成为大肠癌预防控制的优先策略。
朱美英张文翠黄丽妹陆慧萍陈岚
关键词:大肠癌死亡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涵建设思考被引量:8
2020年
规范化培训是医师,包括公共卫生医师成长的重要阶段,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正在进行试点,关于公共卫生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应包含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进行培训,都在摸索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文章就“规范化”为切入点,对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涉及的师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主客体、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系等内涵设计提出建议,旨在提供思路,以规范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建设。
陆慧萍何倩影陈依孙蓉潘启超袁东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体系
上海市松江区大气污染与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究大气污染与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关联性,以及大气污染环境中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情况。【方法】汇总上海市松江区2012—2014年大气污染数据,并收集户籍人口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全部病例,采用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方法分析两者间关系,并确立易感人群。【结果】共纳入了514例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病例。研究期间内,PM_(2.5)、SO_(2)、NO_(2)等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别为77.45、21.22、57.59μg·m^(-3)。NO_(2)显著增加了<65岁人群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发病风险。在Lag2和Lag03的时间点上,NO_(2)的质量浓度上升1个四分位数间距导致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OR值分别为3.86(1.53~9.75)和5.83(1.40~24.34)。65岁以上人群则对PM_(2.5)质量浓度增加更加敏感。在Lag03的时间点上其导致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OR值为1.28(1.00~1.64)。NO_(2)质量浓度的增加还显著增大了超重及肥胖人群的致死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论】PM_(2.5)、NO_(2)等污染物质量浓度的上升可以显著增加敏感人群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发病风险。65岁以下及超重肥胖人群是NO_(2)导致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65岁以上人群是SO_(2)导致的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的易感人群。
蔡滨欣朱美英池方方陆慧萍陈岚
关键词:大气污染病例交叉设计条件LOGISTIC回归
2002—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脑卒中疾病负担变化分析
2024年
目的 了解2002—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脑卒中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制定脑卒中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上海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获取2002—2023年松江区户籍居民脑卒中死亡资料,采用Excel 2007计算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所致寿命损失年(YLL)率、伤残引起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等指标分析松江区脑卒中疾病负担状况。运用Joinpoint 4.7软件进行变化趋势分析,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2002—2023年松江区共报告脑卒中死亡9 773例,其中男性死亡4 696例,女性死亡5 077例,出血性脑卒中3 202人,缺血性脑卒中4 324例,未分型脑卒中2 247例。2002—2023年松江区总人群、男性和女性人群的脑卒中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4.84%、-4.56%和-5.21%),脑卒中YLL率、YLD率和DALY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均为-2.9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2—2023年女性脑卒中YLD率均高于男性,除2006年和2011年外其他年份中男性脑卒中YLL率高于女性;2004年、2007年、2010年、2013年、2014年和2016—2023年男性脑卒中DALY率高于女性,其余年份女性脑卒中DALY率高于男性。出血性脑卒中的YLL率、YLD率和DALY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分别为-2.50%、-2.81%和-2.51%),缺血性脑卒中的YLL率、YLD率和DALY率总体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2.52%、2.32%和2.47%),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2—2023年松江区脑卒中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但仍需加强对男性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防治工作,进一步降低脑卒中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负担。
张玉李咏梅陆慧萍孙聪裴秋彤关颖吴毅凌姜永根赵根明陈岚
关键词:脑卒中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妊娠期糖尿病危险因素及妊娠期高血糖对不良妊娠结局影响的研究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妊娠期高血糖包括孕前糖尿病合并妊娠(PGDM)和GDM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为历史性队列研究。纳入有2013—2020年上海市松江区出生登记数据与2011—2020年医疗机构临床疾病诊断数据的单胎妊娠产妇和新生儿。收集产妇的户籍、年龄、学历、产次、流产次数、孕周、分娩方式,以及妊娠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PGDM和GDM的患病情况。同时收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和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依据PGDM和GDM的诊断标准,将产妇分为PGDM组、GDM组和糖代谢水平正常组(对照组)。3组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产妇生育特征对GDM发病的影响。并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GDM和GDM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16 041名产妇,对照组104 379名,妊娠期高血糖患者共11 662例(10.05%),其中PGDM产妇1 055例(0.91%),GDM产妇10 607例(9.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沪籍(OR=1.39,95%CI 1.32~1.46)、有既往流产史(OR1次=1.11,95%CI 1.06~1.17;OR≥3次=1.17,95%CI 1.07~1.27)、患有PCOS(OR=2.24,95%CI 1.92~2.60)与较高的GDM风险有关,经产妇发生GDM的风险低于初产妇(OR=0.84,95%CI 0.80~0.88)。在调整母亲户籍、年龄、学历、胎数、产次、既往流产史、妊娠高血压和PCOS等因素后,与血糖水平正常产妇相比,GDM产妇发生剖宫产(OR=1.08,95%CI 1.03~1.13)、巨大儿(OR=1.35,95%CI 1.24~1.47)和出生缺陷(OR=2.20,95%CI 1.97~2.45)的风险显著增高。而PGDM产妇发生剖宫产(OR=1.36,95%CI 1.18~1.56)、早产(OR=1.76,95%CI 1.43~2.15)、巨大儿(OR=2.33,95%CI 1.90~2.85)和出生缺陷(OR=2.44,95%CI 1.82~3.26)的风险进一步增高,且强度大于GDM。结论上海市孕产妇中,妊娠期高血糖总的患病率为10.05%。沪籍、流产史、PCOS是GDM的危险因素,PGDM和GDM患者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均增高。
陈岚张玉孙聪陆慧萍蔡任之崔欣虞慧婷
关键词:巨大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