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惠红

作品数:45 被引量:376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21篇农业科学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植物
  • 7篇植物学
  • 7篇种子
  • 6篇教学
  • 5篇冷驯化
  • 5篇抗寒
  • 5篇基因
  • 4篇植物激素
  • 4篇欧美杨
  • 4篇美杨
  • 4篇抗寒性
  • 4篇课程
  • 4篇绞股蓝
  • 4篇PM
  • 3篇杨树
  • 3篇院校
  • 3篇植物学课程
  • 3篇污染
  • 3篇毛白杨
  • 3篇克隆

机构

  • 45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吉首大学
  • 3篇北京农学院
  • 1篇广西林业科学...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北京市第五十...

作者

  • 45篇郭惠红
  • 15篇李凤兰
  • 11篇夏新莉
  • 10篇尹伟伦
  • 10篇高述民
  • 9篇刘超
  • 7篇安海龙
  • 5篇刘忠华
  • 5篇曹学慧
  • 5篇胡青
  • 4篇刘世彪
  • 3篇刘頔
  • 3篇赵娜
  • 3篇李晓娟
  • 3篇赵翠格
  • 3篇邓文红
  • 3篇王慧
  • 3篇石婕
  • 3篇张俊琦
  • 2篇于海莲

传媒

  • 13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中国林业教育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研究
  • 2篇种子
  • 2篇植物生理学通...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草药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亚热带植物科...
  • 1篇Forest...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金边卫矛抗寒性研究初探被引量:5
2005年
比较观察了金边卫矛在自然越冬及人工冷驯化期间叶片组织结构及胞内淀粉的变化,并测定了未经冷驯化和经冷驯化的金边卫矛幼苗叶片的光响应曲线及两种处理苗在低温胁迫下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自然越冬及人工冷驯化期间叶片栅栏细胞出现的液泡分割现象以及胞内淀粉在低温驯化前累积、驯化后降解并在脱锻炼后重新积累,均表现出与植物抗寒性发育高度的一致性;与未驯化苗相比,驯化苗叶片的光合速率和光补偿点下降,光饱和点增大。低温胁迫72h后,驯化苗仍能维持一定的光合作用,而未驯化苗已无光合作用,表明冷驯化提高了幼苗在低温胁迫下光合作用的稳定性。亦对上述适应性变化与抗寒性的关系作了探讨。
郭惠红李庆高述民沈应柏李凤兰
关键词:抗寒性自然越冬冷驯化低温驯化光补偿点光饱和点
日本桃叶珊瑚的冷驯化及抗寒机制研究被引量:30
2003年
冷驯化能大大提高植物的抗寒性.研究测定了引进日本桃叶珊瑚 AucubajaponicaThunb.cv.Variegata 苗木在不同越冬条件下的抗寒性指标及在低温锻炼前后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双向电泳分离与抗寒性有关的特异蛋白.结果表明,日本桃叶珊瑚能安全地越冬 最低气温为-18℃ ,日本桃叶珊瑚叶片抗冻的细胞结构特征在于其叶肉细胞排列疏松,间隙大,有利于防止细胞内结冰;经过4℃冷驯化的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为-21℃,而未经冷驯化的植株低温半致死温度为-7.5℃;双向电泳分析发现至少有3个常温下存在而低温下消失的蛋白多肽,分子量分别为A15kD、B14kD、C56kD、D26kD.依据分子量和等电点初步分析,A与组蛋白H2A相似,B与组蛋白H2B相似;另B与Rubisco小亚基分子量相近,C与Rubisco大亚基分子量相近,前一种情况可能与有关抗寒基因的表达有关,后一种情况可能与低温下的光合作用减弱有关.
高述民程朋军郭惠红郭蔚兰李凤兰沈应柏
关键词:冷驯化抗寒性冻害
基于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被引量:7
2017年
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这个核心目标的指导下,对"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植物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穿插了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实习教学中开展了科研小课题与科技论文撰写的训练,并对实验和实习成绩评定进行了考核指标与分值比例的改进。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动手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后续进一步完善"植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郭惠红胡青李晓娟王若涵刘忠华
关键词:植物学实践教学
文冠果LEC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文冠果隶属无患子科,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高,是制备食用油、生物柴油等的优质原料。本研究旨在克隆文冠果Leafy Cotyledon 1(XsLEC1)基因,进行序列及表达模式的分析。【方法】以文冠果种胚为试材,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文冠果LEC1基因。采用Protparam及TMHMM2.0软件预测XsLEC1蛋白的理化性质和跨膜结构域,Prot Comp9.0及Motif Scan软件预测XsLEC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蛋白功能,BioEdit及MEGA7软件分析XsLEC1蛋白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关系。运用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XsLEC1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XsLEC1 cDNA全长1 035 bp,包含一个长度为690 bp的开放阅读框(GenBank号为MF616360),可编码229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一个HAP3亚基的保守功能域B。该保守功能域内含有组蛋白折叠中的3个α螺旋(α1、α2、α3)和两个短环结构(L1、L2)。在线预测该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定位于细胞核,存在多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和无规则卷组成。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序列与同科龙眼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麻风树和毛果杨。RT-PCR实验得出,XsLEC1基因在文冠果的根、茎、叶及花中均无表达,在种子中出现较高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进一步显示,XsLEC1基因在种胚中有明显的时序表达特性,在种胚发育的前期(花后33、40、47 d)表达较高,在种胚发育的后期(花后54、61、68 d)表达较低,至花后75 d时仅有微量表达,而在完全成熟的种胚(花后81 d)中未检测到XsLEC1的表达。【结论】文冠果LEC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为以后深入研究XsLEC1的功能奠定了分子基础,同时对生产实践中文冠果油脂品质的改良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路蒙蒙韩硕杨琦王俊秀郭惠红
关键词:基因克隆
文冠果FAD2的序列与功能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脂肪酸脱饱和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 2,FAD2)基因是油脂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催化油酸(18∶1)进一步脱饱和形成亚油酸(18∶2)。本研究以富含油酸和亚油酸2种优质不饱和脂肪酸的文冠果种胚为试材,采用简并引物策略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文冠果FAD2的c 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文冠果FAD2除具有植物FAD2特有的3个组氨酸区和N端的芳香族氨基酸区外,还具有3个N—糖基化位点和多个磷酸化位点。通过农杆菌介导,将文冠果FAD2转入拟南芥fad2突变体中进行表达分析。气相结果表明,拟南芥fad2突变体缺失亚油酸,而转入文冠果FAD2的拟南芥fad2突变体的种子油中产生了亚油酸,这表明所克隆的文冠果FAD2基因编码的酶具有催化油酸(18∶1)脱饱和成为亚油酸(18∶2)的活性。
赵娜张媛李秋琦李茹芳郭惠红
关键词:种子油FAD2功能分析
“植物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探索--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被引量:2
2020年
数字化课程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的一种新式教学模式。“植物学”是北京林业大学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但该课程由于学时少、辅助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等问题限制了课程的发展,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植物学”课程的数字化建设得以实现。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将线下课堂学习与线上自主学习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它可以对学生的线上测试情况和学习行为等进行分析,弥补了MOOC的不足。因此,基于SPOC的优势,探讨了北京林业大学“植物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途径:首先应明确“植物学”课程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其次,应从教学内容与手段方面加强课程数字化的建设;最后,应搭建在线教学资源平台。“植物学”课程的数字化建设给学生提供了不限时间和空间的在线学习机会,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郭惠红刘忠华李晓娟刘平丽刘小敏
关键词:植物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金边卫矛(Euonymus radicans‘Emorald & Gold’)低温抗性研究
金边卫矛(Euonymus radicans'Emorald & Gold')是该课题组于2000年春季从英国引进的近十种常绿及优良彩叶植物之一.金边卫矛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城市的绿化建设中倍受青睐,而且抗寒性强,...
郭惠红
关键词:冷驯化ATP酶特异蛋白半致死温度
文献传递
欧美杨对不同粒径氧化锌颗粒物的吸附与吸收能力被引量:4
2017年
为揭示植物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效应,本研究首次采用氧化锌(ZnO)纳米颗粒物模拟PM_(2.5)等颗粒物在欧美杨DN-2叶片表面的沉降、附着和滞留过程,利用水洗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测定叶片表面和组织内的ZnO含量,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叶表形貌进行观察和附着颗粒物数量统计,定量研究欧美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吸附和吸收能力及其光合生理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30 nm(NPs)、100 nm(BPs)和1μm(MPs)的3种ZnO气溶胶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表面对MPs的吸附质量最大,高达653.03 mg/g,显著高于NPs。而通过Image J软件统计叶表面颗粒物的数量发现,NPs处理下叶面附着颗粒物数量最多,BPs次之,MPs最少,说明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分布在叶片表面的数量越多,但其在叶面附着质量较低。此外,通过对植物叶表形貌观察发现,颗粒物对气孔和角质层产生了负面影响,气孔轮廓不清晰,角质层皱折不规则。在模拟颗粒物环境中,欧美杨对粒径小于1μm颗粒物均有一定量的吸收。与吸附质量不同,欧美杨叶片对NPs的吸收量显著高于BPs和MPs,在处理16 d后高达1.17 mg/g,分别是BPs和MPs的2.59和2.89倍,这表明粒径越小的颗粒物越容易被植物吸收进入体内。NPs、BPs和MPs处理16 d后,欧美杨叶片净光合速率(P_n)分别降低了22%、44%和19%,这是由气孔和非气孔因素共同导致的。
张罡安海龙史军娜刘超田菊郭惠红夏新莉尹伟伦
关键词:欧美杨生理特性
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6
2017年
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了"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课程,以生态学调查为主线,按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种类认知设计专题项目,着力培养学生探索环境与生物相互关系的能力。为了保证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加强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基地的建设,以保证实习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教学条件符合实习要求,以及为师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其次,要做好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的筹备工作,包括前期的实地踏查、实习工具的准备、召开实习动员会、学生文献资料的准备、专业课教师的业务准备等。第三,要确定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的具体实施方案,包括烟台海滨实习部分的岩岸、泥岸和沙岸3种海岸环境的踏查和生物种类认知和小专题研究的开展,烟台昆嵛山山区实习部分的植被垂直和水平分布路线踏查、森林生态学调查和小专题研究的开展,以及数据处理及分析、生物认知笔试、实习总结汇报等。第四,制定一套能够客观、公平、准确考核学生实际水平的较为完整的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成绩评定办法。经过10年的实践和探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不仅编制了《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综合实习手册》,培养了学生的生态环保理念,并通过对外开放实习促进了交流和提升,而且学生也多次获奖,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
胡青刘忠华郭惠红侯佳音徐桂娟高琼张柏林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生物学
Ultrastructural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Needle Resin Ducts in Pinus elliottii Engel.被引量:1
2002年
The development of needle resin ducts of Pinus elliottii was studied using electron microscop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sin duct development encompasses at least three distinctive development stages: the stage of initial cells, the stage of middle lamellae expansion and intercellular space appearance, and the stage of cavity enlargement and the resin duct formation. During the whole development stages, all kinds of organells in the duct cells show different 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and regularity, among them the plastids' changing is the most striking on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ng the 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of developing resin duct cells, the pattern of duct cavity formation, possible sites of resin synthesis, the manner and way of the resin elimination from the protoplast are discussed.
郭惠红李凤兰高述民
关键词:DEVELOPMENTULTRASTRUCTURE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