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团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84 H指数:5 供职机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 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术中避免面神经、鼓索神经等损伤及准确定位鼓阶开窗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侧成人颞骨标本进行解剖,模拟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外耳道后上棘至砧骨短脚之间的距离为(12.44±0.51)mm;鼓索神经发出点至茎乳孔之间的距离为(2.67±0.51)mm;砧骨短脚至鼓索神经发出点之间的距离为(15.22±0.83)mm;面神经隐窝最宽处至砧骨短脚之间距离为(6.28±0.41)mm;面神经隐窝最宽处至鼓索神经发出点之间距离为(9.81±0.71)mm;面神经隐窝最大宽度为(2.73±0.20)mm;镫骨头水平面神经隐窝宽度为(2.48±0.20)mm;圆窗水平的面神经隐窝宽度为(2.24±0.18)mm;锥隆起至圆窗膜前缘之间的距离为(2.22±0.21)mm;镫骨头至圆窗膜下缘之间的距离为(2.16±0.14)mm。结论:利用面神经垂直段并非一条直线垂直下行,而是向后有一拱形的弧度,因此面神经垂直段弧度最大位置是打开并充分开放面神经隐窝起始位置;术中切开耳蜗底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下方约2.22mm。 邹团明 谢南屏 郭梦和 舒繁 张宏征关键词:耳蜗植入 面神经隐窝 后鼓室 解剖学 中耳手术中鼓索神经的保护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中耳手术中鼓索神经的处理方法及保护鼓索神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以2013年9月~2016年3月行中耳手术的155例(155耳)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6例,女69例,年龄19~65岁,平均38.23±5.7岁;其中,鼓室成形术I型24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I型6例,上鼓室切开+鼓室成形术II型22例,完壁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23例,开放式乳突切开+鼓室成形术74例,镫骨底板钻孔+活塞人工镫骨植入术6例,均记录手术中鼓索神经显露和保护的方法,并观察患者术后3天和术后1月时同侧舌的味觉。结果 155例中,12例术中未暴露鼓索神经,126例术中完整保留之,故鼓索神经保存率为89.03%(138/155),鼓索损伤的17例中15例(88.2%,15/17)术后3天和术后1月时舌味觉减退;鼓索神经保护完整的126例中13例(10.3%,13/126)术后3天味觉减退,均于术后1个月内自行恢复;1例在术后16天发生迟发性面瘫,经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后完全恢复。在鼓索神经保护完整与术中鼓索神经断裂这两部分病例间术后3天和术后1个月时味觉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7.753,P=0.000;χ~2=124.2,P=0.000)。结论根据鼓索神经的走行位置和显露方式不同,在中耳手术中采取个体化的措施保护鼓索神经是可行的,可使患者术后味觉功能保持良好。 张宏征 蔡洁青 许木清 赖小思 舒繁 邹团明关键词:中耳手术 鼓索神经 手术技巧 人工耳蜗植入术鼓阶入口定位的相关解剖研究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后鼓室及上鼓室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顺利找到并准确定位鼓阶入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侧成人颞骨标本进行解剖,模拟人工耳蜗植入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砧骨短脚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5.91±0.29)mm;镫骨头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2.11±0.18)mm;面神经垂直段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6.70±0.19)mm;锥隆起至圆窗膜前缘之间的距离为(2.22±0.21)mm;镫骨头至圆窗膜下缘之间的距离为(2.16±0.14)mm;鼓阶入口与卵圆窗最近距离为(2.12±0.19)mm;匙状突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3.79±0.17)mm;镫骨头至耳蜗第二回切开点之间距离为(2.25±0.13)mm;锥隆起至耳蜗第二回转切开点之间距离为(2.28±0.20)mm。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切开耳蜗底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下方约2.22 mm处;切开耳蜗第二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上方约2.28 mm处;根据病人不同情况,为术中选择不同的鼓阶切开点提供了参考。 邹团明 郭梦和 张宏征 舒繁 谢南屏关键词:耳蜗植入 后鼓室 解剖学 全耳内镜下中耳乳突部胆脂瘤手术的短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探讨经外耳道全耳内镜下处理中耳乳突部胆脂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2例累及乳突的胆脂瘤患者经外耳道全耳内镜下的手术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气导平均听阈术前为56.52±4.89dB HL,术后6月为38.49±3.82)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9,P=0.00);平均气骨导距术前为31.45±4.52dBHL,术后6月为17.36±5.14 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5,P=0.00)。所有患者鼓膜愈合良好,人工听骨无外露脱出,无面瘫、无眩晕,无听力进一步下降。结论经外耳道入路全耳内镜下乳突部手术术后患者听力较前提高,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陈抗松 邹团明 邹团明 王博琛 孙恺 陈俊明 毛伟龙 虞幼军关键词:中耳胆脂瘤 乳突 中耳弥漫性炎性感染伴胆脂瘤行岩骨次全切除术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介绍中耳弥漫性炎性感染伴胆脂瘤行岩骨次全切除术中用带蒂颞肌瓣充填中耳乳突腔但不封闭外耳道的方法及观察术后效果。方法对6例成人单侧中耳弥漫性炎性感染伴胆脂瘤患者行岩骨次全切除术,行耳甲腔成形,用带蒂颞肌瓣充填中耳乳突腔,同时封闭咽鼓管,但未封闭外耳道,观察术后并发症,干耳时间。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所有6例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耳漏,无脑膜炎等颅内感染,4例患者术后3个月干耳,2例患者术后6个月干耳,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1年出现胆脂瘤局部复发,但无耳流脓,予定期耳内镜下清理。结论岩骨次全切除术是治疗中耳弥漫性炎性感染伴胆脂瘤的有效方法,用带蒂颞肌瓣充填中耳乳突腔,封闭咽鼓管,可有效地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及中耳乳突再发感染,不封闭外耳道口有利于术后随访清理。 邹团明 陈俊明 刘振 孙恺 王博琛 陈抗松 虞幼军关键词:中耳胆脂瘤 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解剖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的面神经隐窝及后鼓室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避免面神经、鼓索神经等损伤及准确定位鼓阶开窗口提供理论参考。
材料:
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国人颞骨湿标本10例... 邹团明关键词:耳蜗植入 面神经隐窝 后鼓室 一种新型耳用喷雾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耳用喷雾器,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瓶身和瓶盖,所述瓶盖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动力腔,所述动力腔上方套接有一按压件,所述按压件内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边缘与所述按压件内壁紧密贴合,所述按压件与所... 陈抗松 刘秋玲 孙恺 邹团明 罗华线 谢雪颜 吴凤燕 谭玲梅文献传递 自动数字听力计健听儿童测定初探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8~18岁健听儿童使用自动听力计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标准听力计和自动数字听力计,在隔音室中采集30名8~18岁健听儿童0.5、1、2、4 kHz的听阈,记录两种测试所用时间。结果8~18岁健听儿童自动测听气导听阈14.21±2.97 dB HL,骨导听阈13.38±2.98 dB HL;标准听力计气导听阈12.58±2.53 dB HL,骨导听阈11.65±2.26 dB HL,两者听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频率下阈值比较显示,0.5 kHz气导听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4 kHz气导听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0.5、1、2、4 kHz骨导听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动测听平均测听时间为13.76±3.66分,标准听力计平均测听时间为14.15±3.21分,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18岁儿童使用自动听力计可检测出可靠有效的听力阈值。 孙恺 王博琛 邹团明 王杰 蓝天翔 虞幼军关键词:纯音测听 听阈 听力筛查 经面神经隐窝入路人工耳蜗植入术相关解剖变异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极重度感音性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最有效感音神经性聋的方法。经乳突面神经隐窝入路行耳蜗开窗作为手术方法己被广大耳科医生采用,但面神经隐窝入路涉及的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多种解剖变异,影响顺利开放面神经隐窝,找到砧镫关节、锥隆起、圆窗龛、圆窗膜等重要解剖结构,容易导致术中面神经、鼓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从而导致手术失败。本文对面神经隐窝人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相关解剖变异的研究资料进行综述。 邹团明 张宏征 舒繁 谢南屏关键词:人工耳蜗植入术 经口内定位面神经颊支与咬肌神经的相关解剖研究 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针对内镜手术特点,研究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可行性和安全性,定位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的解剖特征,为经口内镜下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国人10具固定成人尸头(20侧)及3具新鲜成人尸头(6侧)进行解剖,在尸头上观察颞骨外面神经、咬肌神经与周围解剖的毗邻关系,测量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吻合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在固定标本、新鲜标本中,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的距离分别为58.19±4.37 mm,55.54±4.66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43.94±2.20mm,41.76±2.75mm;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5.69±4.39 mm,33.54±2.63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一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1.60±2.57 mm,19.90±2.32mm;上颊支发出点至咬肌神经第二段之间距离分别为22.45±1.78 mm,21.61±2.90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距离分别为37.59±4.16 mm,40.53±2.13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距离分别为27.78±5.92 mm,26.95±2.02mm;下颌骨升支前缘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距离分别为20.57±6.90 mm,22.48±3.63mm;腮腺导管口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75±1.71°,25.29±2.95°;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7.75±3.86°,39.00±2.76°;腮腺导管口至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30.25±9.42°,36.33±3.72°;下颌骨升支前缘至上颊支发出点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3.15±2.58°,24.17±2.71°;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一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49.30±4.69°,52.83±4.62°;下颌骨升支前缘与咬肌神经第二段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50.25±5.12°,50.33±3.62°。结论利用口内腮腺导管口、上颌骨升支前缘可定位面神经的上颊支、咬肌神经的第一段第二段;在内镜及相关特殊器械辅助下行面神经颊支咬肌神� 邹团明 陈俊明 刘振 孙恺 王博琛 何发尧 虞幼军关键词:面神经 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