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宝成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卡尔加里-剑桥指南在传染病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卡尔加里-剑桥指南(calgary-cambridge guide)在传染科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8年1—10月规培实习医生106名,随机分为传统沟通组52名,给予常规医疗沟通培训。卡尔加里-剑桥指南沟通组54名,接受卡尔加里-剑桥指南沟通技巧培训。对实习医生进行问诊技能评分及问卷调查,对医患沟通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两组实习医生比较,卡尔加里-剑桥指南沟通组在考核成绩、患者满意度、患者配合度、与患者有效沟通、建立临床思维方面均优于传统沟通组。结论应用卡尔加里-剑桥指南能有效提高传染病医患沟通效果。
- 王彦丽马佳鹏邓宝成刘沛
- 关键词:医患沟通传染科教学医学教育满意度
- 9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通过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丹东市宽甸县医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实验室确诊的98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多因素分析SFTS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生活居住在丘陵地带,80例(81.6%)患者在夏秋季发病。在患者工作和居住环境经常能发现蜱虫。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肌痛,腹泻,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可以出现肺炎,脑炎,DIC,继发感染等。死亡率为14.3%,当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值上限两倍以上,APTT最高值≥70秒和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为死亡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值上限两倍以上,APTT最高值≥70秒和存在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为死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对这部分患者要严格重视。
- 李强孙桂静邓宝成
-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回顾性分析
- CCR5-D32杂合性对HIV-1感染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反应与免疫学反应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评价趋化因子受体5-D32(CCR5-D32)杂合性对HIV-1感染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学反应与免疫学反应的影响。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hina Biology Medicine数据库检索,文献收索至2015年10月1日。结果按照入选标准,有11篇文献入选病毒学反应分析,4篇文献入选免疫学反应分析。CCR5-D32杂合性人群病毒学反应较高(O^R=1.24;95%CI=1.15~1.35;P=0.000),免疫学反应也较高(O^R=1.17,95%CI=1.04~1.31,P=0.009)。病毒学反应亚组分析,在至少1年的观察期以及具有稍高的HIV RNA检测门槛的研究中,CCR5-D32杂合性与较高的病毒学反应具有相关性。由于文献少,免疫学反应分析中无法进行亚组分析。结论 CCR5-D32杂合性人群病毒学反应较高。其与免疫学反应的相关性由于文献偏少仍需进一步证实。
- 闻颖邓宝成刘沛
- 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免疫学反应META分析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病理学分期系统被引量:3
- 2022年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慢性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组织学特征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本文简述了传统的PBC病理分期系统如Rubin分期、Scheuer分期以及Ludwig分期和最新的Nakanuma分期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其中Nakanuma分期细化了组织学分级分期标准,减少因采样误差而漏诊的机会,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充分的诊断及预后信息。新旧分期系统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指导PBC的诊治和相关研究。
- 宋欣航于涓翰程肇平邵晨邓宝成
- 关键词:病理学
- 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8例临床分析
- 2005年
- 丁洋邓宝成赵桂珍王占英
- 关键词:散发性戊型病毒性肝炎血液系统白蛋白胆汁淤积症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现状被引量:8
- 2015年
-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0 000。依据编码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基因的不同,可将PFIC分为三型。PFIC-1、PFIC-2和PFIC-3分别是ATP8B1、ABCB11和ABCB4基因突变所致。PFIC-1和PFIC-2血清GGT活性正常,而PFIC-3血清GGT活性升高。PFIC以严重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特征,在婴儿或者儿童期发病,进展迅速,通常在儿童或者青春期进展为终末期肝病。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生化学检测、肝脏影像学、肝脏病理学及基因检测等。熊去氧胆酸是所有类型PFIC患者的初始治疗药物,外科胆汁分流术能减轻部分PFIC-1或PFIC-2患者瘙痒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但对大多数患者肝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措施。
- 邓宝成刘沛
- 关键词:突变儿童
- 富硒嗜酸乳杆菌防治小鼠急性实验性结肠炎及可能机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富硒嗜酸乳杆菌防治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小鼠大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损伤评分,应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肠组织中硒含量,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肠组织中IFN-γ、IL-17A及IL-10m RNA水平,ELISA方法检测大肠固有层淋巴细胞培养液中IFN-γ、IL-17A及IL-10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亚硒酸钠组、嗜酸乳杆菌组相比,富硒嗜酸乳杆菌组小鼠病理学损伤评分显著降低(<0.05);与亚硒酸钠组、嗜酸乳杆菌组相比,富硒嗜酸乳杆菌组小鼠大肠组织硒含量显著增高(<0.05);与模型组、亚硒酸钠组、嗜酸乳杆菌组相比,富硒嗜酸乳杆菌组小鼠IFN-γ、IL-17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5),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0.05)。结论富硒嗜酸乳杆菌防治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优于亚硒酸钠以及嗜酸乳杆菌,其机制可能与降低IFN-γ、IL-17A,升高IL-10水平有关。
- 常冰桑力轩杨立姜敏邓宝成孙明军
- 关键词:葡聚糖硫酸钠实验性结肠炎小鼠
- 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在传染病医患沟通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在传染科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规培实习医生112名,随机分为传统沟通组55名,接受常规医患沟通指导。以患者为中心沟通组57名,接受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技巧培训。对实习医生进行问诊技能评分及问卷调查,对医患沟通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两组实习医生比较,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组在考核成绩、患者满意度、患者配合度、沟通的有效性、患者医从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沟通组(均P<0.05)。以患者为中心沟通方法组考核成绩(21.382±2.513)分。传统沟通组考核成绩(18.079±3.517)分。以患者为中心沟通方法组患者对医生沟通方式满意48人(84.211%),愿意配合医生46人(80.702%),能够配合医生有效沟通45人(78.947%),愿意听从医生建议45人(78.947%)。与传统沟通组,分别为31人(56.364%),30人(54.545%),29人(52.727%),33(60.00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方法能有效提高传染科医患沟通效果。
- 王彦丽马佳鹏邓宝成刘沛
- 关键词:医患沟通传染科医学教育满意度
-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被引量:13
- 2020年
- 目的系统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MB、CNKI和VIP数据库,时间截至2019年10月。纳入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药物性肝衰竭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比值比(OR)为效应量,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值为效应量,效应量的合并采用加权均数差(WMD)法,各效应量均计算95%可信区间(95%CI)。I2统计量和P值用来评估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若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文献945例患者,其中人工肝联合常规内科治疗组520例,常规内科治疗组425例。结果显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人工肝治疗组能明显降低药物性肝衰竭的病死率(OR=0.27,95%CI:0.20~0.36,P<0.001);人工肝支持系统可以明显改善Alb(MD=1.21,95%CI:0.18~2.25,P=0.02)及PTA(MD=11.84,95%CI:6.34~17.35,P<0.001),降低TBil(MD=-104.97,95%CI:-163.63^-46.30,P<0.001)。进一步分析停止使用人工肝治疗后4~5 d的Alb、TBil及PTA水平,人工肝支持系统亦可以明显改善Alb(MD=1.74,95%CI:1.20~2.27,P<0.001)及PTA(MD=4.45,95%CI:2.80~6.10,P<0.001),降低TBil(MD=-128.41,95%CI:-217.22^-39.59,P=0.005)。结论与常规内科治疗相比,联合人工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药物性肝衰竭患者的主要生化学指标,降低其病死率。
- 田冰李范邓宝成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药物性肝损伤
- 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19年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出血热病毒,患者感染后表现为发热、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计数减少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2010年—2016年10月全国感染该病毒的患者平均病死率为5.3%,其中危重症患者病死率高达2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关键在于及早诊断,早期识别重症患者并对症支持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本文就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展开综述,以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 毛雪兰邓宝成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发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