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旭
- 作品数:63 被引量:203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综合治疗在预后不良胰腺癌中的价值
- 探讨综合治疗在预后不良胰腺癌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3例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胰腺癌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和治疗方式下的生存状况。结果 (1)胰腺癌患者的牛存明与消瘦、腰背疼痛、糖链抗原19-9(CA19-9)数值和肿瘤的...
- 汪毅赵平王成锋单毅赵东兵田艳涛孙跃民车旭张建伟
- 文献传递
-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术中放疗后的早期并发症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总结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术中放疗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治疗和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术中放疗的115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胰头部81例,胰体、尾部34例。治疗方式为术中放疗联合内引流手术。术中放疗采用Mobetron移动式术中电子线加速器,剂量为12~20Gy。结果115例患者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胃瘫12例(10.4%),出血4例(3.5%),胆瘘1例(0.9%),胰瘘1例(0.9%),腹腔感染3例(2.6%),肾功能不全2例(1.7%)。除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死亡外,其余患者的并发症经治疗后均获得痊愈。结论采用术中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主要早期并发症为胃瘫、出血和腹腔感染等,其中胃瘫的发生率最高。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较好,术中放疗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 张建伟车旭陈应泰冯勤付兰忠民王成锋
- 关键词:胰腺肿瘤术中放疗并发症
- 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系统及其改进公式版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计数死亡率和发病率的生理学和手术严重性评分( POSSUM)系统及其改进公式版( P-POSSUM)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手术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OSSUM和 P-POSSUM系统对198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432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评分,根据公式计算患者预期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以及不同危险因素群的实际并发症发生率或死亡率(O)与预测并发症发生率或死亡率(E)的比值来判断两种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以Hosmer-Lemeshow检验判断两种评分系统的拟合优度。结果432例患者的生理学评分为(16.1±3.5)分,手术侵袭度评分为(19.6±2.7)分。 POSSUM和P-POSSUM系统预测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和0.8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OSSUM系统预测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575。POSSUM系统在预测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时最为准确,O/E值为0.81。与POSSUM系统比较, P-POSSUM系统在预测术后死亡率上更具优势,在死亡率预测值>15%时,预测较为准确,O/E值为1.00。结论 POSSUM和P-POSSUM系统对壶腹周围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较好,而POSSUM系统对并发症的预测效能较差。可通过修改评分的常数和权重,建立适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评分系统,以利于更好地预测手术风险,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 陈应泰储云绵车旭兰忠民张建伟王成锋
- 关键词:壶腹周围肿瘤死亡率
- 术中放疗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
- :评价术中放疗(IORT)在局部晚期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细胞学证实、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65例,随机分为IORT组及对照组(IORT组31...
- 王成锋白晓枫张建伟田艳涛冯勤付翟医蕊车旭边志民赵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术中放疗疗效评价
- 异位胰腺的诊断及治疗
- 2014年
- 目的探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至20l4年间经病理证实的3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39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9例,病灶位于胃17例,位于十二指肠8例,位于空肠11例,位于回肠3例。其中20例为近5年检出。39例患者中,仅8例术前获得病理确诊,其余31例均为术后病理确诊。11例行内镜下切除,28例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和手术范围根据病变位置和大小而定。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2例,吻合口漏1例。随访6~218个月无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消化道异位胰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对术前明确诊断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可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病灶的患者预后良好。
- 兰忠民张建伟车旭王成锋
- 关键词:异位胰腺胃肠道
- 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术中细针穿刺细胞学(IFNAC)检查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491例胰腺病变患者,总结行IFNAC检查患者的临床特点、IFNAC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和IFNAC检查的相关并发症等。对影响穿刺准确的因素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491例胰腺病变患者均进行IFNAC检查,其中发现癌细胞(IFNAC阳性)434例,未发现癌细胞(IFNAC阴性)57例。有310例胰腺病变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209例,胰腺囊腺癌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23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14例,原发胰腺的胃肠道间质瘤2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7例,慢性肿块型胰腺炎22例。IFNAC检查的敏感度为97.9%(425/434),特异度为89.5%(51/57)。IFNAC检查相关并发症为胰瘘,共12例,经治疗后均痊愈,无出血等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囊性变、淋巴结转移和合并慢性胰腺炎是影响胰腺癌IFNAC检查的独立因素。结论IFNAC检查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作为胰腺癌诊断的有力工具,且临床使用安全。对细胞学阴性的患者,不能单独依靠细胞学结果做出排除诊断,可通过反复取材、结合术中冰冻病理的方法提高准确性。
- 车旭张智慧田艳涛张建伟陈应泰王成锋
- 关键词:胰腺肿瘤细胞学技术外科手术
- 术中放疗在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评价术中放疗(IORT)在局部晚期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细胞学证实、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65例,随机分为IORT组及对照组(IORT组31例,对照组34例)、进行前瞻性研究。IORT组采用术中放疗加内引流/剖腹探查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内引流/剖腹探查治疗。评价两组的术中和术后的不良事件、近期毒副反应、疼痛缓解情况、肿瘤标志物下降情况和远期生存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205.2、173.32rain),术中出血(178.61、162.38ml,P=0.081)等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血液毒性、疼痛缓解、CAl9-9IORT组下降明显(术后2周两组分别为(388.9±31.2)U/ml和(508.0±29.8)U/ml,术后1个月分别为(356.7±41.3)U/ml和(566.0±32.1)U/ml、生存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结论IORT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止痛效果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毒副作用小、对术后恢复无显著影响、安全可靠;简便、易于掌握。
- 王成锋白晓枫张建伟田艳涛冯勤付翟医蕊车旭边志民赵平
- 关键词:胰腺肿瘤术中放疗
- 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被引量:2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肝脾联合切除术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 0 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5 7例行肝脾联合切除术 (A组 ) ,4 5例行单纯肝切除术 (B组 )。结果 A、B两组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术后血小板、白细胞的回升及与肝硬化预后相关的指标谷氨酰转肽酶 (GGT)数值的改善 ,A组明显好于B组 (P <0 0 5 )。两组 1、3、5年复发率分别为 2 7 1 %、4 8 6 %、6 9 3%及4 1 2 %、5 0 0 %、77 9% ;生存率分别为 92 6 %、5 9 1 %、4 1 8%及 80 3%、4 3 9%、2 9 1 % ,两组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A组的生存情况均好于B组 ,而且A组复发患者的平均带瘤生存期 (1 2 9个月 )亦明显长于B组 (6 3个月 ,P <0 0 1 )。
- 蔡建强胡敬群毕新宇赵建军车旭解世亮邵永孚赵平
- 关键词:肝癌合并症脾功能亢进远期疗效术中出血
- 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在胃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 分析总结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在胃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单个治疗组采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的210例胃空肠吻合病例,对比同期300例采用传统全层间断缝合法的病例.观察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包括出血、吻合口漏、狭窄梗阻等.结果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吻合口连续锁边缝合组有1例发生吻合口出血(1/210,0.05%),全层间断缝合组发生吻合口出血17例(17/300,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连续锁边缝合组术后吻合口漏、狭窄梗阻发生率低于全层间断缝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较全层间断缝合法显著降低了胃空肠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同时其他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胃空肠吻合口缝合加固方法.
- 汤小龙张建伟车旭陈应泰兰忠民王成锋
- 关键词:上消化道吻合口出血
- 老年壶腹周围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0天内死亡预后因素分析
- 2008年
- 目的分析老年壶腹周围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0d内死亡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老年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30d内死亡为结局变量,采用Chi—squared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以及t检验找出预后因素。结果手术用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和术后总蛋白量低是老年壶腹周围肿瘤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30d内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老年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正确处理手术用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肺部感染和术后总蛋白量低等预后因素。
- 车旭单毅朱怀宇王成锋赵东兵邵永孚赵平
-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壶腹周围肿瘤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