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旭

作品数:63 被引量:681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2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3篇小麦
  • 24篇基因
  • 12篇谷蛋白
  • 11篇蛋白亚基
  • 11篇亚基
  • 11篇麦谷蛋白
  • 11篇麦谷蛋白亚基
  • 11篇谷蛋白亚基
  • 10篇高分子量麦谷...
  • 10篇高分子量麦谷...
  • 8篇定点诱变
  • 8篇突变体
  • 8篇缺失突变体
  • 8篇抗病
  • 7篇蛋白
  • 7篇种质
  • 6篇突变
  • 6篇突变技术
  • 6篇染色
  • 6篇染色体

机构

  • 60篇中国科学院遗...
  • 8篇河北省农林科...
  • 6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九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高丽大学
  • 1篇石家庄市农业...
  • 1篇北卡罗莱纳州...

作者

  • 62篇贾旭
  • 18篇王道文
  • 15篇李义文
  • 14篇张相岐
  • 13篇张爱民
  • 10篇高彩霞
  • 10篇王献平
  • 10篇孙家柱
  • 10篇陈豫
  • 10篇唐顺学
  • 10篇范仁春
  • 10篇卫波
  • 9篇贾双娥
  • 9篇梁辉
  • 8篇庄家骏
  • 8篇李辉
  • 8篇李洪杰
  • 7篇欧阳俊闻
  • 6篇白建荣
  • 6篇李振声

传媒

  • 17篇Journa...
  • 7篇Acta B...
  • 4篇遗传
  • 3篇华北农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1篇生物工程进展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河北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生物...

年份

  • 5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0
  • 2篇2008
  • 3篇2006
  • 5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7篇2000
  • 6篇1999
  • 3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0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背景下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遗传行为被引量:1
2000年
在鉴定遗4212中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的染色体组起源以及被代换小麦染色体的基础上,研究了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补偿小麦染色体的能力以及传递率等问题。结果表明,BYDV抗性携带染色体能较好补偿小麦第2、第5以及第7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在二体代换系中,该染色体优先取代2D小麦染色体、而非2A、2B小麦染色体;(77-5433X遗4212)自交F2群体中共出现10种染色体组成类型,其中一种为非预期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较大而结构变异较少;该染色体的传递率以及携带该染色体配子的传递率分别为56.3%和33%,低于理论值75%和50%;并结合遗4212染色体组成鉴定结果探讨了相关结果产生的原因。染色体原位杂交是研究小麦背景下外源染色体遗传行为快速而准确的方法.
唐顺学梁辉李义文贾双娥李振声贾旭
关键词:染色体行为传递率小麦黄矮病抗病育种
水稻谷蛋白GluA-2基因5′上游序列控制下的UidA基因在转基因水稻胚乳中的表达模式(英文)被引量:4
2004年
为了研究谷蛋白胚乳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在我国栽培稻品种中的表达模式 ,将UidA基因分别置于水稻谷蛋白GluA 2基因 750bp和 2 3kb上游序列下游 ,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栽培稻品种中花 8号并获得转基因植株。Southernblot检测表明 ,UidA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当中并以单拷贝存在。Northernblot检测表明 ,开花后 13~15d和 11~ 13d ,UidA基因和水稻内源的GluA 2基因的表达量分别达到最高 ,随后逐渐降低。对转基因植株种子的GUS染色表明 ,UidA基因仅在胚乳中表达 ,在糊粉层中GUS表达量最高。测定了 2 3kb和 750bp转基因植株种子的GUS活性 ,结果表明前者的GUS活性是后者的 2~ 3倍。序列分析表明 ,位于GluA 2基因转录启始位点上游 2170bp的G
陈豫曲乐庆贾旭
组织培养诱导外源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及其在小麦易位系创制中的利用被引量:1
2001年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applied with total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D.villosum as a probe to characterize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arising from tissue culture in crosses of Triticum aestivum × T. durum D. villosum amphiploids. Chromosome translocations between wheat and D.villosum occurred indeed in callus cells at an average frequency of 1.9 %. Translocations existed not only in callus cells but also in regenerate plants. Three plants with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were characterized among 66 regenerated plants. One of them was proved to be a reciprocal translocation with break point of wheat chromosome at about one third of a chromosome arm, and that of D. villosum at about one half of a chromosome arm. The break point of the other two translocations was located at, or near centromeres. These similar results from both callus cells and regenerated plants provided evidence that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s could take place in tissue culture. Additional chromosome structure changes (fragments, telocentrics, dicentromeres, and deletions) as well as numerical alterations (including aneuploid and polyploid) were also observed in tissue cultured cells.For 175 regenerated plants arising from immature embryos of crosses between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6D/6V substitution stocks, electrophoresis of glutamate oxaloacetate transaminase (GOT) isoenzymes was performed. The GOT V2 enzyme band was absent in two plants (designated as 98R149 and 98R159, respectively).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with total genomic DNA extracted from D.villosum as a probe confirmed the occurrence of translocation between 6V chromosome and an unknown wheat one in the two regenerants mentioned above. 98R149 and 98R159 were immune to powdery mildew ( 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 inoculation with mix races collected from Hebei Province.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useful translocations might be produced via tissue culture.
李洪杰贾旭楚成才
关键词:小麦染色体易位系
小麦及其近缘种中基因组特异性DNA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02年
本文对小麦族植物中基因组特异性DNA重复序列的分类、基本特征、分离和鉴定方法、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述。综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因组特异性DNA重复序列是小麦族植物基因组特异性形成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基因组特异性DNA重复序列的研究是认识小麦族植物基因组的有效途径之一,基因组特异性DNA重复序列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小麦族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和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研究的进展。
白建荣贾旭王道文
关键词:小麦近缘种染色体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小麦-簇毛麦杂种减数分裂与染色体易位被引量:20
2000年
利用基因组DNA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详细地研究了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减数分裂和配对行为.结果表明,在中期I,小麦和簇毛麦染色体多呈两个单价体,在0.3%的PMC中小麦与簇毛麦染色体发生配对;在后期I时,单价体错分裂频率为 32.7%~ 37.5%,另有 0.7%的小麦-簇毛麦染色体重组易位出现;后期Ⅱ时,断裂染色体的频率为20.5%~22.4%,还发现有0.82%~1.72%的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此外,观察了前期I的簇毛麦染色体形态,统计了四分体和小孢子中小麦和簇毛麦染色质微核频率。最后,对自发易位染色体形成的时期和簇毛麦染色体在小麦背景下的传递率进行了讨论。
李义文李洪杰梁辉唐顺学贾双娥沈天民李振声贾旭
关键词:减数分裂基因组原位杂交染色体易位
组织培养诱导的普通小麦─黑麦代换系和附加系分子细胞遗传学检测被引量:12
1998年
通过组织培养从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与八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Witmack)杂种F0幼胚再生植株后代中获得2个代换系930498、930483和1个附加系930029。以黑麦(SecalecerealeL.)基因组DNA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证实了黑麦染色体的存在。在有丝分裂中期,经FISH处理的黑麦染色体为黄绿色,明显区别于红色的小麦染色体。染色体配对、C分带、麦谷蛋白电泳分析,证明两个代换系为1D/1R代换。
李洪杰朱至清张艳敏郭北海文玉香贾旭
关键词:黑麦代换系附加系
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urartu)lAy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编码区的克隆与鉴定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简并性引物和基因组PCR反应从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urartu)不同种质材料中获得并测定了表达型和沉默型lAy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全长编码区的基因组DNA序列。表达型lAy基因编码区的序列与前人已发表的y型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编码区的序列高度同源,由其推导的lAy亚基的一级结构与已知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相似。在细菌细胞中,表达型lAy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序列可经诱导而产生lAy蛋白,该蛋白与种子中lAy亚基在电泳迁移率和抗原性上类似,表明所克隆的序列真实地代表了表达型lAy基因的全长编码区。但是,本研究所克隆的沉默型lAy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因含有3个提前终止子而不能翻译成完整的lAy蛋白。讨论了表达型lAy基因在小麦籽粒加工品质改良中的潜在利用价值以及lAy基因沉默的机制。
白建荣贾旭刘坤凡王道文
关键词:普通小麦LAY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克隆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分子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被引量:69
1999年
利用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的RAPD标记(OPH17(1400))、SCAR标记(SCAR(1400)和SCAR(1265))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小麦抗病育种材料中的抗白粉病Pm21基因进行了分子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利用随机引物OPH17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3~5次重复共372次RAPD扩增中,有28次(7.53%)未获得扩增产物,有21次(5.64%)扩增结果难以判断目标片段OPH17(1400)的有无,说明RAPD标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重现性较差,在育种中应用有一定局限性。而在利用SCAR标记共488次PCR扩增中,均可以扩增出与Pm21基因连锁的多态性SCAR(1400)或SCAR(1265)目标片段,说明SCAR标记是稳定、准确、可靠的DNA分子标记,可应用于育种群体中Pm21基因的分子鉴定和标记辅助选择。利用RAPD和SCAR标记对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滚动式加代回交转育"抗白粉病育种群体中抗病基因Pm21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DNA分子标记与植株的白粉病抗性表现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标记辅助的向农艺亲本的回交转育。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经多代回文改良,未发现簇毛麦6VS染色体臂与普通小麦染色体的重组。
刘志勇孙其信李洪杰倪中福杨作民唐伯让杨爱东贾旭
关键词:PM21SCAR小麦抗病育种DNA分子标记
一种植物胚乳特异性启动子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植物胚乳特异性表达启动子及其应用。该启动子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本发明的启动子可以启动外源基因在植物的胚乳中特异性的表达,适用于任何种子具有胚乳的植物,即单子叶植物或胚乳型双子叶植物。
陈豫李辉王道文贾旭
文献传递
一种调控小麦面粉面筋质量的1Dx2Rp113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调控小麦面粉面筋质量的1Dx2Rp113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本发明采用基因修饰技术对小麦1Dx2基因进行了的人工改造,得到中部重复区缩短的突变基因1Dx2Rp113,并将其导入到小麦优良品种科农199...
张相岐张鲁军范仁春卫波孙家柱高彩霞张爱民王道文贾旭王献平
文献传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