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翔
- 作品数:44 被引量:345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小说日常话语的叙述表征——以晚近二十年小说中的“粗口”、“口述实录”和“闲聊”、“方言”为研究对象
- 2009年
- 孙国亮蔡翔
- 关键词:日常话语方言意识形态话语
- 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两个“三十年”与“革命之后”时代的文学被引量:8
- 2009年
- 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平等主义和社会分层”等五个范畴的矛盾的梳理,分析社会主义内部作为核心矛盾的“现代性问题”带来的危机,以及对应的包括“文革”期间“新思潮”在内的克服危机的努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于1980年代的“知识转型”的讨论,指出1980年代并不是一个偶然的时代,它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危机以及克服这一危机的思想和实践的结果。
- 蔡翔
- 关键词:后革命社会主义文学
- 1960年代现实主义遭遇的困难和浪漫主义的再现被引量:1
- 2022年
- 我发言的题目是《1960年代现实主义遭遇的困难和浪漫主义的再现》。这个话题和1980年代也多少有些关系。“延安文艺”以后的现实主义,从实际的写作情况来看,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所谓的“问题”。但不是我们通常讲的“引起疗救的注意”的问题,而是要“解决问题”,所以完整地说,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小说”。后来被人诟病的“大团圆”的结尾,也都跟这个“解决问题”有一定的关系。
- 蔡翔
- 关键词:延安文艺大团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 重建开放的文学理解——蔡翔访谈录被引量:1
- 2019年
- 访谈时间:2016年7月3日地点:上海市普陀区梅川路博岛咖啡馆上海大学中文系蔡翔教授的著作《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1949—1966)》由瑞贝卡·卡尔(RebeccaKarl)和钟雪萍译成英文,2016年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次访谈中,蔡翔讲述了他对一系列当代中国文化、社会问题的看法,例如作家路遥与1980年代的中国、现实主义的复兴、纯文学、底层与中产阶级的关系、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在中国,以及他自己的社会主义文学文化研究。蔡翔强调重建一个理想的主流社会以及在一个破碎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的重要,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来分析当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如“知识劳动者”、“文化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 蔡翔张宇许嘉文
- 关键词:文学理解当代中国文化访谈录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文化研究
- 文学写作的专业性与非职业化想像
- 2015年
- 一、什么是写作的非职业化想像
“非职业化想象”这个概念来自于美国学者列文森,列文森在《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通过对中国文人画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艺术的非职业化人格理想,并且认为这是推动艺术前进的重要动力。列文森并不是在简单地否定艺术的专业化,或者技术性,而是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中“技近乎道”的意义可能更重要。
- 蔡翔
- 关键词:非职业化文学写作想像中国传统思想中国文人画列文森
- 日常生活:退守还是重新出发——有关韩少功《暗示》的阅读笔记被引量:32
- 2003年
- 文学批评界对《暗示》的不同评价 ,潜伏着 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观念和立场的分歧。当某种知识观念走向二元对立的极端时 ,人与其存在语境的所有联系无形中将被切断 ,阻碍着文学关于人对存在的进一步追问。《暗示》充满对这种知识谱系的怀疑和挑战 ,在叙事的再现努力中 。
- 蔡翔
- 关键词:阅读笔记叙事模式文本叙述表象
- “里下河文学”之我见
- 2015年
- 泰州地处苏中平原,苏中多水,又在里运河和下河之间,地势偏凹,所以一般又称此地为里下河地区。江苏北部,上古归属楚国,宋以后,移民渐多,地方富庶,一时,人文大盛。所谓"水势回绕,风气之秀,发为人文科目之盛",记录的,就是当时景象。学术上,有著名的泰州学派,又称为阳明后学,在推动儒学的庶民化过程中,王艮等人居功甚伟,至今仍有很高的思想研究价值。
- 蔡翔
- 关键词:泰州学派文学传统施耐庵《水浒》里运河
- 泉涸,相濡以沫——读陈应松中篇小说《野猫湖》
- 2011年
- 阅读陈应松的小说,并不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旅行过程。暴力、丑恶、血腥、恐怖……,总是不时地拦路出现,甚至无法逾越。一切逃避的可能都已不在,一切审美的遐思均已变成奢侈,而有的,只是一种裸在,一切,都赤裸裸地存在着那儿,也存在着我们自身的存在里。
- 蔡翔
- 关键词:中篇小说丑恶
- “小日子”和对“小日子”的反思——重读《鲁班的子孙》
- 2023年
-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触及改革叙事,一度引起广泛关注、争论。作者以冷静的现实主义笔调揭示了黄家沟木匠铺倒闭的原因,刻画了依附着传统观念的社会主义之“理”来解释现实和历史的老木匠,以及忘我、专注、决断、贪婪的“经济人”小木匠。小说中三种对待穷人的态度,既折射出20世纪80年代的社会变化,也蕴含着“理”的冲突。相较之下,老木匠难以公开说“理”,他的“理”只有通过自我肯定才能获得坚持下去的可能。围绕《鲁班的子孙》发表的系列评论褒贬不一、各有见地,但相较于批评家,作家因对生活的感性认识,发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并予以表达。小说质疑现实,但不否定改革,它预言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 蔡翔
- 70年代中国被引量:4
- 2013年
- 由开放时代杂志社主办的第十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2年11月18日至19日在安徽泾县查济村"钟秀梦缘"举行。本届论坛以"70年代中国"为主题,旨在探讨中国在70年代的转型,辨明改革开放前后的政治、经济及社会联系的丰富性及复杂性,淡化过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缓冲"左"、"右"的诘抗,拓展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尺度。以下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而成,并经所有发言者校订。由于篇幅限制,内容略有删节。
- 王绍光黄万盛单世联蔡翔金大陆徐俊忠老田郭春林贺照田罗岗
- 关键词:社会联系意识形态历史尺度现场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