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萧今

作品数:23 被引量:115H指数:8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化科学
  • 1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教育
  • 4篇社会
  • 3篇育发
  • 3篇教育发展
  • 3篇教育投入
  • 3篇财政
  • 2篇义务教育
  • 2篇义务教育投入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支付
  • 2篇省以下财政体...
  • 2篇农村
  • 2篇转移支付
  • 2篇县域
  • 2篇教育经济
  • 2篇教育经济学
  • 2篇经济发展
  • 2篇经济结构
  • 2篇财政体制
  • 1篇大学教育

机构

  • 22篇香港中文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浙江财经大学
  • 1篇国家教育发展...
  • 1篇清华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哥伦比亚大学

作者

  • 22篇萧今
  • 3篇丁建福
  • 2篇王绍光
  • 2篇成刚
  • 1篇王蕊
  • 1篇曾满超
  • 1篇钟宇平
  • 1篇张维民
  • 1篇刘泽云
  • 1篇李锋亮

传媒

  • 5篇北京大学教育...
  • 2篇教育与经济
  • 2篇当代教育与文...
  • 1篇教育科学
  • 1篇职业技术教育
  • 1篇教育研究
  • 1篇财贸经济
  • 1篇中国改革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工业经济
  • 1篇战略与管理
  • 1篇经济管理文摘
  • 1篇2005年中...
  • 1篇首届社会建设...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7
  • 1篇199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被引量:12
2007年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性人口流动使职业重新区分和组合,导致了社会阶层的重构。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工商业实体,由于缺乏充足的职前教育培训准备,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居住的社区缺乏社会服务设施,他们长期陷入不利境地,成为弱势群体。教育有两重性,既可以促进一个人向上流动,也有社会分层和阻碍向上流动的作用。继续教育作为第二次机会,政府的投资和转移支付应该着重放在公共空间的建设,改善弱势群体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便于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和志愿者进入,为弱势群体提供切身需要的教育培训和服务。
萧今
关键词:继续教育社会分层弱势群体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被引量:14
2005年
萧今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研究方法教育投资人力资本投资
农村教育和培训应为社区建设服务被引量:7
2006年
科学救国、科教兴国的理想持续推动了中国100年的教育改革。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教育改革的前辈看到新学摧毁了维系中国农村基层的文化和教育传统,乡村发展停滞。过去25年的教育改革和大规模发展使得农村教育问题愈加棘手。教育改革走向决策权高度集中、管理方式单一、教育内容统一,难以满足农村广大地区各类社会人群的文化教育需求。农村建设需要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居住者参与和协作的社会支持体系。非正规教育培训、边干边学是人类传承文化知识和发展技能的动态式教育培训和自我教育培训的方式。成人的非正规教育是社会进程中参与者共同建构新社会形态、创造知识技能、达到概念和行动认同的重要途径。
萧今
关键词:农村教育社区建设非正规教育
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趋势:1997—2010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997—2010年中国县级人均GDP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改革与区域发展政策演变的脉络中对中国县际经济发展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1997—2010年,县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2003年是近十几年县际差异和空间模式变化的一个拐点,县级人均GDP泰尔指数迅速扩大,Global Moran’s I则逐年下降。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也随之有较大的变化,热点与冷点数量均有所减少,热点区域主要向黄河中游经济带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转移,冷点区域逐步"东扩"至南部沿海。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效率与平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丁建福王绍光萧今
关键词:县域经济
大学教育如何改——中国人要从大学教育中得到什么
2012年
回顾历史,中国建立现代国家走了一条捷径。百年前开始效仿西人办现代中小学、办现代大学,以求救亡图存之强兵富国之计。这一教育的政治功利性在过去60余年,依然滑行甚或加速,导致教育之公器之性能被忽略、教育发展人的认知能力之本质被忽略。如果办大学者不知道办教育的目的和历史,百年之后还是会突而不破,中国教育的疾患依然有增无减。
萧今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国人政治功利性救亡图存教育发展
现代化进程中严重滞后的村落:西部农村的社会环境被引量:4
2004年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城市和东部逐步形成,改革先走一步的农村变化反而不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改善较缓,人畜疾病流行,农田缺水,科技小组解散了,农业机械变成破铁了,儿童辍学。如何看待农村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现象?本研究对云南省一个县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农民赖以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并讨论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萧今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结构农民收入
政府间转移支付对县域基础教育供给的影响--基于江西省的证据被引量:14
2011年
中国分税制改革后,多数地方政府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提供公共产品,本文重点考察转移支付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行为。利用江西省多年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对模型形式、数据结构、变量内生等问题的处理后,作者认为存在"粘蝇纸效应",即上级转移支付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大于地方自有收入的影响,县级政府更倾向于将上级的补助用于教育事业,主要原因在于样本期内专项转移支付占总转移支付的比重较大,由此直接激励了教育支出。
成刚萧今
关键词:省以下财政体制转移支付
上海、重庆企业职工对技能认识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三水平分析
2007年
本研究以上海和重庆第二、三产业7040名职工为对象,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职工对工作技能的认识及分类,以及个人因素和企业因素对职工对技能重要性认识的影响。第一水平分析使用测量模型根据职工对20个工作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将之分为五类,即:个人工作习惯和特点、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岗位工作需要的操作技能和完成岗位工作需要的一般职业能力。这五种技能又可以归为通用技能和与工作有关的技能两大类。第二、三水平的分析显示,个人特征是解释职工对不同技能因子重要性认识差异的主要因素,在职培训对于改变职工对技重要性的认识起重要作用。
王蕊萧今刘泽云
教育经济学和教育发展的挑战被引量:7
2005年
美国经济学家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及工人工资的增加,揭示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在现代社会学科中确立了一门新的经济与教育的交叉学科--教育经济学,并在过去40年中引起经济学界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的兴趣,也推动不同学科重新诠释教育的作用.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例如寇恩和爱蒂森(cohn& Addison)发现,上百个分析发达国家正规教育的收益率的研究都报告了正相关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和政界对增加正规教育的投资持积极态度;但对成人教育培训的报告并无规律可循.在发展中国家,对不同层次教育的回报率所作的数据分析,结果却各不相同.学者们试图说明教育投资在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形态下对发展的影响,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这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也是人类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探索.
萧今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教育发展同学经济发展工人工资美国经济
课堂教学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发展关系研究——以云南省弥勒县为例
2011年
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农村地区带来了人力资源的机遇,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通过考察云南省农村地区企业和观摩学校课堂教学,并对企业相关人员、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结果发现,集权化的国家课程和应试主导的课堂教学并不能使农村学生具备企业人力资源所需要的理论联系实际、视野开阔、积极主动并富有责任感等素质,通过教育消除城乡不公平现象依然任重而道远。
萧今张维民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责任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