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丽雯

作品数:9 被引量:37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心肌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3篇动脉病变
  • 3篇心肌梗死
  • 3篇溶栓
  • 3篇溶栓治疗
  • 3篇梗死
  • 3篇冠状动脉病
  • 3篇冠状动脉病变
  • 3篇病变
  • 2篇心肌梗塞
  • 2篇心肌梗死患者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压
  • 2篇造影
  • 2篇静脉溶栓
  • 2篇静脉溶栓治疗
  • 2篇老年

机构

  • 8篇北京积水潭医...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9篇范丽雯
  • 5篇赵兴山
  • 4篇康健
  • 4篇楚卡琳
  • 4篇高秉新
  • 3篇张萍
  • 2篇孙华毅
  • 2篇张虹
  • 2篇宋丽清
  • 2篇李晓玉
  • 1篇刘肇禧
  • 1篇张佳利
  • 1篇张萍
  • 1篇邓丽丽
  • 1篇范军
  • 1篇张家利
  • 1篇左庆瑶
  • 1篇彭璐
  • 1篇马海梅

传媒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3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2
  • 2篇200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包括高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特征,分析老年冠心病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80例.按年龄不同分为3组:中年组(<60岁),普通老年组(60岁≤年龄<75岁),高龄老年组(≥75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定空腹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测量身高、体重;调查既往史;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根据美国心脏协会(AHA)1975年分类标准评价,冠状动脉的危险因素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①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积分较中年组高,高龄老年组最明显(P<0.01);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比例均升高,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积分高于普通老年组(P<0.05)。②普通与高龄老年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中年组明显减低(P<0.05),高龄老年组比普通老年组更低(P<0.05)。③年龄、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空腹血糖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与冠状动脉积分明显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且心功能差,高龄老年患者更明显;年龄因素不可控制,因此积极干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甚为重要。
张萍李晓玉楚卡琳宋丽清范丽雯康健赵兴山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血管造影术
肩关节镜手术后发生肺栓塞1例
2005年
左庆瑶范丽雯邓丽丽张佳利
关键词:肩关节镜肺栓塞患者入院高血压史肺呼吸音左肩疼痛
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本研究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连续住院治疗的116例AMI的溶栓治疗患者,按临床诊断分成糖尿病组(n=26)、非糖尿病组(n= 90)。根据胸痛症状、心电图ST段抬高和下降情况及心肌酶水平峰值变化,采用中华医学会心血病学分会制定的间接标准及其组合判断方法评定梗塞相关血管是否再通,随访观察和分析2组治疗效果。结果:开始溶栓时间:糖尿病组平均为(5.69±2.24)h,非糖尿病组平均为(4.68±1.80)h,两组比较糖尿病组时间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梗塞血管再通:糖尿病组有13例,再通率为56.5%,非糖尿病组66例,再通率为75.9%,两组再通率相比,糖尿病组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25)。心力衰竭发生率在糖尿病组溶栓后有42.3% (11例),非糖尿病组21.1%(19例),两组发生率比较糖尿病组严重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病死率在糖尿病组死亡5例(占19.2%),非糖尿病组死亡9例(占10.0%),两组相比,糖尿病组死亡率有增多趋势,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随访5.6年(2.2~7.5年),糖尿病组病死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仍有较差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其溶栓治疗再通率较低,与糖尿病患者开始溶栓时间延迟有关。
赵兴山范丽雯张源彭璐高秉新张家利康健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梗塞溶栓治疗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血浆纤溶系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并比较急性心肌梗塞组 (n =2 4)、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n =2 0 )、稳定性心绞痛组 (n =30 )和健康对照组 (n =2 0 )患者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浓度。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1)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均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1) ,而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稳定性心绞确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存在纤溶活性减低 ,可能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范丽雯马海梅张虹高秉新
关键词:心肌梗塞稳定性心绞痛纤溶系统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小板功能改变的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血栓素A2(TXA2)水平对静脉溶栓老年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并从血小板活性改变探讨可能的影响原因。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老年未溶栓组16例,只接受常规治疗;老年溶栓组14例;青年溶栓组20例。均于入院即刻口服阿司匹林0.3g,1次/d,共3d;后改为0.1g,1次/d。老年未溶栓组接受常规治疗;其他两组在心肌梗死6h内接受溶栓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发病后24h、第7天分别测定TXA2代谢产物TXB2、前列环素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血浆水平。结果3组患者发病后24hTXB2水平较各自入院即刻明显升高;入院第7天老年未溶栓组、青年溶栓组TXB2水平均下降至入院即刻水平;而老年溶栓组TXB2水平持续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溶栓早期血小板活性明显升高,老年人心肌梗死溶栓后可持续达1周;因此溶栓后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溶栓后老年人这种血小板活性持续增强可能与溶栓后更易造成老年阿司匹林抵抗有关。
张萍高秉新赵兴山楚卡琳范丽雯
关键词:血小板活性血栓素A2阿司匹林抵抗
阵发性房颤自行转复的预测性
2000年
目的 发现预测房颤病人自行转复的相关因素 ,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和比较 1988年 9月至 1998年 9月我院收治的 192例发病时间 <72h的房颤自行转复和非自行转复病人的临床特点和超声心动检查结果。结果 入院时房颤持续时间 <2 4h的自行转复病人和非自行转复病人分别为 118例(89.4% )和 40例 (6 6 .7% )。结论 房颤发作时间 <2 4h是房颤自行转复的唯一预测指标。对自行转复可能性大的病人 ,可延缓使用转复心律的药物和直流电转复。
范丽雯刘肇禧康健
关键词:心房颤动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被引量:7
2005年
张虹范丽雯孙华毅
关键词:高血压脉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血小板功能的激活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心血管急症这一 ,链激酶 (SK)、尿激酶 (UK)同属第一代溶栓剂 ,在我国AMI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SK与UK静脉溶栓对血小板、内皮细胞功能、肾素活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 1979年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 4 5例 ,其中 16例使用SK治疗 (SK组 ) ,14例使用UK溶栓治疗 (UK组 ) ,15例接受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及发病后 2 4h、第 7天分别采卧位静脉血 5ml,测定血栓素B2 (TXB2 )、 6 酮 前列腺素Fla (6 -keto -PGFla)、血浆肾素活性 (PRA)、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的水平。结果 TXB2 在SK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各点均有升高 ,二者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UK组治疗后 (即发病后 2 4h、 7thd)较对照组、SK组明显升高 ;6 -keto-PGFla在 3组无变化 ;二者比值TXB2 / 6 -keto -PGFla (T/P)在UK组也明显升高 ;PRA、AngⅡ 在 3组呈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心梗后及SK、UK溶栓后血小板活性均有增强 ,UK和SK相比 ,前者使血小板活化作用更强。这种作用可能会限制溶栓的效果 ,故溶栓治疗中尤其UK溶栓时更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包括加大阿司匹林剂量或加用其他更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
张萍高秉新赵兴山范丽雯楚卡琳
关键词:静脉溶栓血小板功能链激酶急性心肌梗死AMI抗血小板治疗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心脏状况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的临床特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防治提供临床全面证据。方法404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按其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为4组:无冠状动脉病变组124例、单支病变组102例、双支病变组91例、三支病变组87例,观察对比一般临床状况、临床相关生化指标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状况等临床特征。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侵犯血管支数的增加,患者年龄增加,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增加,其中以糖尿病病变最显著;血生化指标中尿酸、肌酐、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左心房扩大、心功能减退增加,其中女性患者心脏结构多项指标改变明显。结论年龄、有无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尿酸、肌酐、空腹血糖水平的升高可加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病变范围越广,心脏结构改变越明显,心室收缩功能受损越重,此情况在女性冠心病患者更为明显。
张萍赵兴山楚卡琳范丽雯李晓玉康健宋丽清孙华毅范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