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滴丸
  • 2篇预后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三叉神...
  • 2篇三叉神经
  • 2篇三叉神经痛
  • 2篇神经痛
  • 2篇舒脑欣滴丸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疗效
  • 2篇经痛
  • 2篇卡马西平
  • 2篇卡马西平治疗
  • 1篇动脉

机构

  • 10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苏红军
  • 5篇赵日光
  • 4篇赵琨
  • 3篇齐金龙
  • 3篇徐俊英
  • 2篇王文志
  • 1篇张霞
  • 1篇门学博
  • 1篇王宝占
  • 1篇兰淑海
  • 1篇王广舜
  • 1篇赵坤
  • 1篇赵娜

传媒

  • 4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年份

  • 3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5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资料,并根据患者最终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30例,重型组20例,危重型组4例。比较三组患者首次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三组患者年龄、平均血小板体积、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危重型组和重型组患者年龄均大于普通型组(P<0.05)。危重型组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普通型组和重型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型组(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血常规的部分指标随着疾病进展有较明显的变化,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管明秀张霞苏红军王宝占董锐兰淑海
关键词:血常规
天津宝坻区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首发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0年2月21日至2月26日,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对"宝坻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爆发以来宝坻区确诊的5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首发症状和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结果确诊病例中男女比例为0.66:1;48例(82.76%)为30~74岁;首发症状中发热31例(53.45%),咳嗽、咽痛、流涕、鼻塞等呼吸道症状15例(25.86%),乏力、肌肉酸痛7例(12.07%);58例(100%)为聚集性发病,百货大楼员工、顾客、密切接触者先后发病;58例(100%)潜伏期≤14天,平均潜伏期为8.17天,平均潜伏期百货大楼员工<顾客<密切接触者;30例(51.72%)为城区居民,28例(48.28%)为乡村居民。结论宝坻区确诊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30~74岁为高发人群;临床以发热、咳嗽、咽痛、流涕、鼻塞、乏力、肌肉酸痛为主要首发症状;潜伏期均≤14天,其长短与病毒进入感染者体内数量有关;乡村和城区发病无明显差异。
庞东旭王广舜门学博王文志苏红军张彦超郭翌安张俊飞
关键词:首发症状流行病学特征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数均为60例,观察组接受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卡马西平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1)组内不同时间点VAS疼痛评分的比较:治疗前、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VAS疼痛评分治疗前最高、治疗7 d后次之、治疗14 d后再次之、治疗28 d后最低,任意两个时间点之间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VAS疼痛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7 d后、治疗14 d后、治疗28 d后,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维度评分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PSQI各维度评分在治疗后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之间PSQI各维度评分的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PSQI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28 d后,观察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两组患者严重便秘,肝功能受损,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不仅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疼痛,还可以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赵日光赵坤苏红军齐金龙赵娜
关键词:舒脑欣滴丸卡马西平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睡眠质量
47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和既往脑卒中病史有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苏红军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制预后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规律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4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0岁以上的患者好转率明显降低,昏迷时间超过24h的患者好转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的发生及转归与多种因素有关,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可有助判断患者的预后,采取有效积极的治疗使患者的预后效果更加理想。
苏红军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脑病年龄昏迷时间预后
天津市50例聚集发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年
目的调查天津市宝坻区50例聚集发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潜伏期,并分析潜伏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的潜伏期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潜伏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潜伏期呈左偏态分布,其偏度为-0.142,峰度为-1.119;潜伏期为2~14 d,中位数为8.50 d。暴露场所是COVID-19潜伏期的影响因素(χ2=4.367,P=0.037)。结论50例聚集发病的COVID-19患者潜伏期≤14 d,暴露场所是影响潜伏期长短的重要因素。
庞东旭王文志苏红军张彦超郭翌安张俊飞
关键词:潜伏期
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亚型间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分析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三个亚型间的临床和血液学资料,寻找其中的差异指标,为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3月住院诊疗的急性卒中治疗Org10172试验(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收集常见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空腹静脉血标本测定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血同型半胱氨酸,研究各亚组间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急性脑梗死TOAST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较小动脉闭塞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对较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心源性栓塞型血白细胞计数比小动脉闭塞型高;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组高血压病、吸烟者比例及血压水平比心源性栓塞型组高,并发心房纤颤和冠心病者比心源性栓塞型组低。结论:在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亚型中,除常见的临床病史存在差别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水平也存在差异。
赵日光苏红军徐俊英赵琨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白细胞
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差异,为临床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入选于2013年11月—2015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70例,前循环脑梗死者116例、后循环者54例。分析两组间常见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前循环梗死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69例(59.5%),后循环梗死组有18例(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4,P=0.002);同样两组间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40±6.92)μmmol/L vs(15.02±6.89)μmmol/L,P=0.003]。前循环梗死组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67例(57.8%)、心源性栓塞型9例(7.8%)、小动脉闭塞型40例(34.5%);后循环梗死组分别有21例(38.9%)、4例(7.4%)、29例(53.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P=0.016)。两组间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饮酒、血脂、纤维蛋白原、白细胞计数、血钾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发病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较后循环者高;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更多发生在前循环者,而小动脉闭塞型在后循环者较多。
赵日光苏红军鄂瑞芳徐俊英齐金龙赵琨
关键词:脑梗死前循环后循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纤维蛋白原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差异
2016年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差别。方法:选取TOSA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的首次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57例,采集静脉血浆进行纤维蛋白原测定,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型组[(2.80±0.59)g/L VS(2.59±0.59)g/L,P=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升高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相关。
赵日光苏红军赵琨齐金龙徐俊英
关键词: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大动脉粥样硬化
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06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舒脑欣滴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采用数字疼痛评分量表(NRS)评估用药前、后的疼痛变化,观察治疗1、2、4和8周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明显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在1、2、4和8周分别为49.01%、81.13%、88.68%和86.79%;对照组分别为45.28%、64.15%、69.81%和71.7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卡马西平有效剂量和药物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脑欣滴丸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赵日光赵琨苏红军
关键词:舒脑欣滴丸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