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玥辉 作品数:23 被引量:159 H指数:7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郑州市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支持项目 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FH联合TCT、高危型HPV检测筛查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价值 被引量:32 2020年 目的:探讨子宫上皮细胞游离亚铁原卟啉(FH)检测联合液基细胞学(TCT)或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期病变的筛查效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妇产科行宫颈癌筛查128例,均行妇科检查、FH、TCT及HPV检测,最终经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诊断为宫颈癌前病变13例(HSIL 5例、LSIL患者8例),宫颈癌3例,余112例未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采用ROC曲线分析3种检测方法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效能。结果:FH、TCT、HPV检测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0.895、0.937,FH检测与TCT检测无差异(P>0.05),HPV检测最优。FH+TCT、FH+HPV、TCT+HPV检测诊断的AUC分别为0.793、0.903、0.95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FH+TCT(87.19%、71.68%)和FH+HPV(95.01%、85.48%)。结论:子宫上皮细胞稳定性FH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价格低廉等优点,筛查效果与TCT检查类似,但略差于高危型HPV检测,联合检测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苏玥辉 张梦真 张春燕 胡瑞 张琼英 王瑶 李盼盼 张慧平 张效东 沈岩 秦漓洪 汤余洁 张莹翠关键词:宫颈癌 癌前期病变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附件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年轻患者妇科附件良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2月36例妇科附件良性病变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组),于脐轮上缘做一2 cm弧形切口,置入单孔腹腔镜穿刺套管,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探头及器械进行手术,手术操作步骤同传统腹腔镜手术,并与同期38例传统腹腔镜妇科手术(传统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单孔腹腔镜手术时间长[单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剥除术:(50.3±9.1)min vs.(35.6±8.5)min,t=4.340,P=0.000;输卵管整形术:(32.3±7.6)min vs.(15.7±5.3)min,t=5.383,P=0.001;输卵管切除术:(34.1±5.2)min vs.(14.4±3.5)min,t=6.864,P=0.000;输卵管开窗取胚术:(29.6±7.2)min vs.(16.5±5.7)min,t=4.003,P=0.001]。2组术中出血量[(29.9±11.1)ml vs.(30.6±12.0)ml,t=-0.260,P=0.796]、排气时间[(36.5±4.1)h vs.(35.2±5.4)h,t=1.162,P=0.249]、住院时间[(3.4±0.7)d vs.(3.2±0.9)d,t=1.063,P=0.291]和术后病率[8例vs.7例,χ2=0.165,P=0.684]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切口疝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年轻患者妇科附件良性病变达到了微创与美观的结合,安全可行。 纪妹 苏玥辉 赵曌 张孝艳 王琳关键词:单孔腹腔镜 经脐入路 附件病变 沉默二肽基肽酶Ⅳ/CD26对上皮性卵巢癌SKOV3细胞侵袭及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沉默二肽基肽酶Ⅳ(DPPⅣ/CD26)对卵巢癌SKOV3细胞侵袭、增殖及克隆能力的影响,为卵巢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shCD26、shGAPDH及shNC(空质粒)分别转染SKOV3细胞,通过细胞质内绿色荧光信号计算3组细胞的转染效率。RT-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中DPPⅣmRNA及蛋白的表达,基底膜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变化,CCK-8及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及克隆能力。结果:shCD26、shGAPDH及shNC组细胞的转染效率分别为59%、64%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hNC、shCD26、shGAPDH及未转染组(non-tranfected)组中DPPⅣ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0±0.11、0.80±0.01、2.15±0.15和1.32±0.04;shCD26组中DPPⅣ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shCD26组、shNC组和non-transfected组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7±4.08、65±4.74和66.8±3.82,克隆数分别为8.3±0.57、13.33±1.52和14.0±1.0sh。shCD26组的穿膜细胞数、克隆数及细胞活力均显著低于shNC组、non-transfected组(P<0.05)。shCD26组细胞的G0/G1期比率增加,而S及G2/M期比率降低,与shNC组、nontransfected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PPⅣ可能具有促进SKOV3细胞侵袭、增殖及克隆形成等作用。 马艳美 陈志华 谢娅 苏玥辉 张毅 张梦真关键词:SKOV3 CD26 PROSIMA修复系统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2年 目的通过PROSIMA盆底重建手术治疗症状性Ⅱ~Ⅲ期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旨在寻找一种治疗POP的理想手术方式。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2例症状性POP-QⅡ~Ⅲ期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施行PROSIMA修复系统盆底重建手术,采用盆底功能障碍影响问卷简要版(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价其效果,并分析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32例患者症状均缓解,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0.4±13.7)ml,平均手术时间为(65.1±33.5)min,无血管、神经、膀胱及肠道损伤。平均随访时间为(10.1±9.2)个月(3~18个月),无不适、感染及排异情况。2例补片暴露,对症治疗。无新发急迫性及压力性尿失禁。术后3个月PFIQ-7评分(21.4±21.2)分较术前[(69.1±21.6)分]明显降低(P<0.05)。20例患者术后有性生活,术后3个月PISQ-12评分[(26.7±11.7)分]较术前[(81.3±12.6)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PROSIMA修复系统盆底重建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安全可行,近期疗效好,但其远期疗效及患者性生活质量有待进一步随访。 纪妹 史惠蓉 苏玥辉 赵曌 王琳 张孝艳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 盆底重建手术 疗效 生活质量 p16/Ki67细胞双染和配对盒家族基因1甲基化检测对细胞学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患者分流的作用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 探讨p16/Ki67细胞双染和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甲基化检测在细胞学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患者中的分流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宫颈癌筛查的患者25 532例,其中TCT结果为ASC-US,并接受p16/Ki67细胞双染、PAX1甲基化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且结果有效的患者共431例,以组织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采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比较p16/Ki67细胞双染、PAX1甲基化及p16/Ki67细胞双染+PAX1甲基化联合检测(以下简称联合检测)诊断CIN2+、CIN3+的效能,并计算不同方法的阴道镜转诊率。结果 p16/Ki67细胞双染、PAX1甲基化和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随着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PAX1甲基化诊断CIN2+和CIN3+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约登指数分别为60.28%、92.07%、81.67%、0.524和78.48%、86.93%、85.38%、0.654,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p16/Ki67细胞双染及联合检测(P<0.05),且约登指数最大。使用PAX1甲基化进行分流时,阴道镜转诊率降低73.13%。联合检测诊断CIN2+和CIN3+的灵敏度高于p16/Ki67细胞双染、PAX1甲基化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联合检测分流时,阴道镜转诊率降低44.78%,且诊断宫颈癌的准确率为100%。结论 对于分流细胞学ASC-US的患者,PAX1甲基化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阴道镜转诊率。联合检测可提高灵敏度,对宫颈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秦漓洪 苏玥辉 张梦真miR-21靶向抑制RECK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侵袭和放射敏感性作用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究miR-21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凋亡、侵袭以及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利用RT-qPCR方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和相邻非肿瘤组织、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8)以及宫颈癌细胞系(HeLa、SiHa、ME180)中miR-21表达水平。通过CCK-8检测、Caspase3/7活细胞凋亡检测、伤口愈合试验、Transwell侵袭、克隆形成试验、蛋白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分别检测miR-21降低或RECK低表达对HeLa细胞活力、凋亡、迁移、侵袭、放射敏感性以及相关蛋白影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21是否直接靶向RECK发挥调控作用。结果miR-21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相邻非肿瘤组织(P<0.05)。与H8细胞相比,HeLa、SiHa、ME180细胞中miR-2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下调miR-21表达可显著性抑制HeLa细胞活力、促进细胞凋亡、降低其放射耐受性,并且抑制Cyclin D1、Bcl-2、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促进p21和Bax蛋白表达(均P<0.05)。miR-21可直接靶向结合RECK mRNA的3’-UTR,从而负向调控RECK表达;沉默RECK逆转了miR-21降低对HeLa细胞凋亡、迁移、侵袭、放射敏感性的影响。结论抑制miR-21表达能明显抑制HeLa细胞活力、诱导细胞凋亡、降低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细胞放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与靶向促进RECK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苏玥辉 张梦真关键词:RECK基因 HELA细胞系 绝经后盆底组织TGF-β_1和CollagenⅠ、Ⅲ表达与SUI的关系 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探讨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支持结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蛋白Ⅰ、Ⅲ(CollagenⅠ、Ⅲ)与SUI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UI组)、28例盆底器官膨出(POP)患者(POP组)阴道前壁组织中TGF-β1及Collagen阳性率,并选择同期30例非卵巢功能性肿瘤和宫颈病变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SUI组、POP组及对照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TGF-β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0.00%、14.30%、93.33%,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UI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胶原Ⅰ含量的表达以辉度值为标准,在SUI组、POP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8.62、98.15和100.03。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O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UI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组患者阴道前壁组织中胶原Ⅲ含量的表达以辉度值为标准,在SUI组、POP组及对照组分别为98.46、98.23和100.12。SUI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O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SUI组与POP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绝经后SUI患者盆底支持结构的退行性病变与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减少及胶原蛋白含量水平低下有关。 任琛琛 苏玥辉 王鲁文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 骨盆底 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无阴道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在先天性无阴道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11月对29例患者应用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手术,且采用始基子宫及阴道板使阴道顶端加固。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80~12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30~100mL,平均60mL;术后住院时间5~8d,平均6.2d;无任何手术并发症发生;患者均术后随访:外阴恢复正常形态,阴道壁光滑,黏膜粉红,湿润,弹性良好,无异味产生及性交不适。结论改良腹腔镜下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微创、术后恢复时间短、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纪妹 史惠蓉 赵曌 符庆瑞 刘会敏 苏玥辉关键词:腹腔镜 腹膜 阴道成形术 先天性无阴道 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原因探究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切口导致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众多行妇产科手术且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由参与本次研究的临床工作者就150例女性患者术后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多方位因素进行全面性探究,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一般组与观察组)进行区别性治疗,予以一般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一次性病灶清除术,而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全面性研究发现,妇产科手术史以及子宫内膜碎片和体腔上皮是导致女性患者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致病因素。同时,经针对性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相关数据中均存在显著性的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均优于一般组,P<0.05)。其中,一般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5.33%,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67%。结论妇产科手术史以及子宫内膜碎片和体腔上皮是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因素,且同时采用常规药物与一次性病灶切除术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并还可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最小化,临床应大力推广。 黄燕 苏玥辉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切口 子宫内膜异位症 致病原因 配对盒家族基因1甲基化与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在子宫颈病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分析配对盒家族基因1(PAX1)甲基化检测与人乳头瘤病毒(HPV)E6/E7mRNA检测在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子宫颈病变406例患者。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4组:子宫颈炎组(145例)、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76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119例)和子宫颈癌组(66例)。所有患者均行PAX1甲基化检测,其中同时行HPV E6/E7mRNA检测的患者有159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在诊断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高级别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子宫颈炎组、LSIL组、HSIL组、子宫颈癌组的PAX1甲基化率分别为10.3%、13.2%、39.5%、83.3%,HPV E6/E7mRNA阳性率分别为50.0%、68.6%、84.0%、8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单独用于诊断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时,HPV E6/E7mRNA的敏感度为86.36%,特异度为43.01%;PAX1甲基化的敏感度为55.14%,特异度为88.69%;两者联合检测时敏感度为80.30%,特异度为88.18%。结论:PAX1甲基化在诊断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且在联合HPV E6/E7mRNA检测时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效东 苏玥辉 李盼盼 张慧平 张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