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敏

作品数:32 被引量:159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6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8篇茶树
  • 4篇六堡茶
  • 4篇茶叶
  • 3篇单株
  • 3篇饮料
  • 3篇土壤
  • 3篇扦插
  • 3篇毛尖
  • 3篇光谱
  • 3篇红外
  • 3篇红外光
  • 3篇红外光谱
  • 3篇傅里叶变换红...
  • 3篇傅里叶变换红...
  • 3篇茶园
  • 2篇药食
  • 2篇药食两用
  • 2篇饮料植物
  • 2篇优良单株
  • 2篇植物

机构

  • 31篇广西桂林茶叶...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桂林漓江茶厂...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东省农业机...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32篇苏敏
  • 9篇罗小梅
  • 8篇韦柳花
  • 6篇韦静峰
  • 6篇邓慧群
  • 5篇刘初生
  • 4篇覃秀菊
  • 4篇龙启发
  • 4篇张凌云
  • 3篇诸葛天秋
  • 3篇林朝赐
  • 3篇王磊
  • 3篇吴永华
  • 2篇陈佳
  • 2篇李远志
  • 2篇谭少波
  • 2篇邱勇娟
  • 2篇唐海芹
  • 2篇张文文
  • 2篇杨春

传媒

  • 7篇广西农学报
  • 4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南方农业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大众科技
  • 1篇中国农村小康...
  • 1篇食品科学
  • 1篇福建茶叶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广东茶业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2008茶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0
  • 1篇1999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贮存时间六堡茶品质变化研究被引量:31
2015年
为比较不同贮存时间六堡茶品质的变化,以2010、2007和2004年生产的六堡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生化成分以及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经过一定时间的贮存,六堡茶的品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通过理化成分分析可知,六堡茶随存放时间的延长,咖啡碱和茶褐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而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茶红素含量呈减少趋势;茶黄素含量则变化不明显。通过对样品香气成分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六堡茶香气成分以醇类、碳氢类和杂氧化合物为主;2007和2004年六堡茶则以醇类、酯类和碳氢类物质为主。随着贮存年份的延长,六堡茶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增加较明显的有α-法尼烯、水杨酸甲酯、乙酸苯甲酯等,其中上升最显著的是α-法尼烯;而α-萜品醇、1,2,3-三甲氧基苯、茴香脑等挥发性成分下降显著。因此,可以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条途径对六堡茶贮存时间进行判别。
韦柳花苏敏陈三弟吴永华
关键词:六堡茶
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及其对桂林毛尖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为进一步优化桂林毛尖茶园的耕作农艺配套技术,通过对试验地的相关改造,以不中耕为对照,研究不同中耕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的差异及其对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中耕、手扶微耕机中耕、履带拖拉机中耕均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具体表现在耕作后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较对照略低但保水效果较好,土壤容重、硬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土壤孔隙度均显著高于对照,但随着耕作后时间的推移,耕作后土壤容重、硬度值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上升,土壤孔隙度则会不同程度地逐渐下降;而不同耕作方式的效果、效率、成本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履带拖拉机耕作效果最好且最稳定,同时作业效率是人工耕作的10倍而成本只是人工耕作的0.39倍。表明采用手扶微耕机或履带式拖拉机对桂林毛尖茶园进行机械耕作作业均是可行的,同时为机械耕作在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上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利于桂林毛尖茶园机械耕作的普及和茶园机械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拟开展机械化耕作的茶园,除了机械及技术人员配置到位外,茶园的立地条件、种植方式、机械道的预留等方面要相应做好规划,建议选择平地或缓坡进行开垦,优先选择无性系茶树优良品种,采用180 cm以上大行距种植,同时主干道建设为3.0 m以上,支道2.0 m以上且茶园与四周山林、农田应设置隔离沟及排水沟为宜。
张凌云李姝毅覃思思蒋长剑龙启发苏敏刘初生吴潜华
关键词:茶园耕作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茶树苗圃连作与快速出圃新技术研究
覃秀菊林朝赐韦静峰陆依森陈新强苏敏罗跃新黄菊秀王荣清
用药物灭菌及覆盖黑膜,用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来提高成活率:用短穗长侧枝代替短穗插插,繁殖系数不变,但可快速出圃和提高出圃率。实际性能指标(以最优技术为例)成活率比对照提高37.6%;出圃率提高48.3%;每亩增收987...
关键词:
关键词:茶园快繁技术连作扦插
杭菊花的引种试验研究
林朝赐覃秀菊张文文苏敏
该项目依据桂林气候条件基本适应菊花的生活习性在广西首次引种杭白菊已获得成功,亩产量、产品品质与原产地相当,并对其适应性、栽培管理、扦插育苗、病虫防治和加工工艺等技术进行研究,加工采用了新的工艺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改善了...
关键词:
关键词:菊花引种试验
桂林毛尖茶关键加工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为研发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桂林毛尖茶产品,促进桂林毛尖茶标准化生产及品牌建设。【方法】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研制桂林毛尖茶,通过专业审评分析该加工工艺的特点及品质。【结果】不同摊青时间茶叶品质不同,得分最高为摊青4h,其次是摊青6h,摊青少于4h、高于6h时。滚筒杀青温度为220℃时,外形、香气、滋味最好;温度为200℃时,香气以清香为主;温度为240℃时,香气已带火工味。蒸气杀青温度为180℃~200℃时,茶叶品质最好,当蒸汽温度低于160℃时,茶叶易出现青气甚至杀不熟而造成红边红梗。烘干工艺若采用先低后高的温度设置,则初烘90±5℃、足干110±5℃处理品质最优;若采用先高后低的温度设置,则初烘110±5℃、足干80±5℃处理品质最优,采用先低后高的处理桂林毛尖茶叶干茶色泽更绿润,香气中嫩栗香发展更为显著。【结论】桂林毛尖茶生产的较佳技术路线为:鲜叶→摊青(4h^6h)→杀青(滚筒温度为:200~220℃;蒸汽杀青温度为:180~200℃)→揉捻(传统)→毛火(90±5℃)→足火(110±5℃)。
张凌云苏敏刘初生谭少波吴潜华
关键词:感官审评
桂林三青茶加工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根据广西茶叶产业的发展现状与生产实际,结合蒸青绿茶的加工工艺及品质特点,分析桂林三青茶的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鲜叶原料以及产品质量特征要求等,提出三青茶从鲜叶采摘、摊放、杀青、揉捻、毛火、提毫、复火等工序,运用过热蒸汽复合杀青新技术工艺及相关成套设备,能有效提高绿茶质量和改善夏茶品质,使成品茶品质达到"三绿"。
韦静峰苏敏
梧州六堡茶快速陈化技术研究初探被引量:3
2014年
为缩短六堡茶陈化时间,同时获得理想的品质,进行不同的渥堆发酵程度对梧州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及干湿交替适度加温的仓贮方法对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试验获得"陈化"工艺的改进和技术方案,达到较短时间内即获得"陈香"的品味,并总结出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为推进梧州六堡茶标准化、高效益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蓝燕李朝昌苏敏
关键词:六堡茶
茶树优良品种扦插繁育产业化开发研究
覃秀菊陈新强陈佳唐宗军苏敏赖兆荣罗小梅甘春萍等
1、技术特点:(1)首创良种母穗培育新技术,在母树上培育1个月,腋芽可长成10-20cm的嫩梢,相当于在苗圃园育苗半年的时间。(2)在国内首创发明采用“短穗嫩侧枝扦插”及“龟背形”苗床扦插,育苗期比国内现有短穗扦插育苗技...
关键词:
关键词:茶树扦插繁育栽培技术
早生优质绿茶单株的鉴定与评价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鉴定、评价优良茶树资源,为广西茶树优良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田间调查法、感官审评法和理化分析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分析10份优良茶树资源的农艺性状、营养芽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结果]10个绿茶单株均生长旺盛。桂8号1芽2叶期比对照(CK,福鼎大白茶)早3 d,桂4号、桂10号与对照相当,均属于早生型绿茶;桂3号、桂7号和桂9号植株的新梢发芽密度小于对照,其余单株新梢发芽密度均大于对照;各单株制成的烘青绿茶品质较佳,其中桂4号香气(花香型)浓郁且持久;各单株内含物丰富,其中氨基酸含量2.07%~3.66%,均低于对照,以桂9号最高,桂8号次之(2.95%);茶多酚含量为26.11%~36.14%,以桂10号最高,桂3号(29.90%)、桂7号(29.05%)和桂4号(28.38%)次之;各单株抗逆性强,与对照相当。[结论]桂4号和桂8号综合表现较好,属于早生、优质、抗逆性强的茶树优良单株,进行品比试验和区域试验后有望培育出新品种。
韦柳花韦静峰苏敏罗小梅诸葛天秋邓慧群
关键词:茶树优良单株
桂花茶即时窨制新工艺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桂花茶是我国传统名花茶之一,多以桂花绿茶、桂花红茶、桂花乌龙茶等产品形式出现,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然而桂花开花期短,全年只有9~14d,极大地制约了桂花茶的生产。该研究通过应用真空低温干燥技术处理鲜桂花,获得保全色、香、味的桂花干,置于特定的冷藏条件下贮存,再利用此桂花干加工成多类型桂花茶,并探索出配套的加工工艺,形成即时可加工桂花茶的技术方案,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桂花茶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黄荣雄黄世杰苏敏
关键词:桂花茶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