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辉军

作品数:41 被引量:1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造影
  • 8篇成像
  • 8篇磁共振
  • 6篇血管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多层螺旋CT
  • 5篇血管造影
  • 5篇护理
  • 4篇胆管
  • 4篇三维重建
  • 4篇静脉
  • 4篇X线
  • 3篇对比剂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平板
  • 3篇急诊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3篇CT增强

机构

  • 29篇中山大学孙逸...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肿瘤医...
  • 1篇广州市胸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胡辉军
  • 12篇沈君
  • 10篇陈娇霞
  • 6篇苏赟
  • 5篇曾伟科
  • 4篇王东烨
  • 4篇陈玥瑶
  • 4篇邓虹
  • 4篇黄文生
  • 4篇李国照
  • 3篇段小慧
  • 3篇陈娇霞
  • 2篇梁碧玲
  • 2篇毛家骥
  • 2篇成丽娜
  • 2篇梁佩仲
  • 2篇张芳
  • 2篇袁小平
  • 2篇张翔
  • 2篇邝启雄

传媒

  • 10篇岭南现代临床...
  • 5篇岭南急诊医学...
  • 5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诊多层螺旋CT检查在结肠癌合并肠穿孔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结肠癌合并肠壁穿孔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证实的结肠癌合并穿孔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本组21例中,X线腹平片发现腹部游离气体15例,CT见腹部游离气体18例;21例均发现结肠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伴有肠梗阻8例。CT术前正确诊断肠穿孔18例(85.7%);术前正确诊断肠癌合并穿孔16例(76.1%)。结论 :MSCT对结肠癌合并肠穿孔具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
黄创基胡辉军许晓矛
关键词:结肠癌穿孔气腹体层摄影术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及病理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C合并胆管癌栓的临床、CT及病理表现。结果9例均在术前CT检查中发现HCC及胆管癌栓病灶。在CT像上肝内肿瘤呈现典型HCC表现。胆管癌栓在CT像上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填充有软组织块影,呈"条索"状或"柱"状,胆管远段扩张,胆管壁无增厚及肿瘤侵犯,在动脉期胆管癌栓呈现早期强化,无延迟强化改变。9例中有2例合并有门静脉癌栓。9例中低分化HCC8例,分化较好1例。胆管癌栓在显微镜下其细胞形态与肝内肿瘤原发灶相似。结论HCC合并胆管癌栓的CT表现有一定特点,CT对病灶的检出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刘庆余张卫东胡辉军李海刚陈健宇
关键词:肝细胞癌胆管X线计算机
双对比钡餐造影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的双对比钡餐造影的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放射科在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38例经手术或胃镜取病理证实早期胃癌在术前接受双对比钡餐造影X线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在检查时采用多体位、多轴位观察黏膜像及充盈像,并摄片,必要时使用压迫器。结果38例早期胃癌,位于胃窦部21例,胃角8例,胃体部5例,胃底部4例,Ⅰ型11例,Ⅱc型7例,Ⅱa+c型6例,Ⅲ型14例。高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6例,粘液腺癌7例,印戒细胞癌5例,中分化管状腺癌10例。11例结节状隆起型,13例表浅型,14例凹陷型。结论优良的双对比钡餐造影法是将粘膜法、充盈法和压迫法充分结合,并利用体位进行检查,它有助于检出早期胃癌。
胡辉军沈君陈娇霞段小慧成丽娜
关键词:早期胃癌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的护理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治疗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从术前、术中、术后实施严密的护理。结果4例术后造血及免疫功能重建良好。结论做好移植术前的准备,术中做好预处理的日常自理及预止感染、出血,移植后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皮肤保护、知识宣教,并在恢复期帮助患者尽快溶入社会是移植顺利成功的关键。
陈娇霞周天蓉胡辉军余超兰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复发性多软骨炎护理
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及急救处理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及急救处理的方法。方法我科在2004年1月至2009年10月对4500例静脉肾盂造影及CT增强检查患者碘造影剂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使用离子型造影剂280例,非离子型造影剂4220例。结果共出现86例不良反应,其中轻度不良反应65例,中度不良反应18例,重度不良反应3例。经对症治疗,静脉注射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皮下注射,病情得到有效缓解、好转。结论充分做好造影剂使用前的准备,提倡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加强造影前、中、后的护理是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李雪娟袁小平胡辉军邝启雄梁洁萍
关键词:造影剂护理
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颌面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颌面骨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颌面骨病变患者行三维CT检查,重建间隔1.0mm,螺距比1.5,数据传入工作站,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urfaceshadeddisplay,SSD)及容积成像(volumetricredering,VR)进行处理;并将三维CT成像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颌面骨病变三维CT均能立体显示,显示骨折的类型、位置、走行等空间信息三维CT优于二维CT;对骨质破坏显示较直观,但不能显示软组织改变。结论三维CT成像能清楚显示病变的空间解剖关系,而三维CT及二维CT在颌面骨病变中的显示和诊断中各有其特点,两者相结合能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性。
胡辉军袁小平沈君李雪娟梁洁萍邝启雄
关键词:螺旋CT三维成像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血管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血管压迫所致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PJO)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手术证实的16例血管压迫所致UPJO患者的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有无肾脏血管变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周围有无骑跨血管、血管的起源、大小及其与UPJO间的关系。结果 16例UPJO中,肾动脉解剖变异12例,肾静脉解剖变异3例。CTA16例见19支血管压迫,其中动脉血管15支,静脉血管4支。单支血管压迫13例,双支血管压迫3例,包括副肾动脉12例,迷走动脉3例,性腺静脉2例,副肾静脉2例。均与手术病理相吻合。结论多层螺旋CTA不但能够了解肾脏血管解剖及变异,并且在血管压迫所致UPJO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胡辉军李国照陈娇霞段小慧沈君
关键词: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
骶尾部藏毛窦的MRI影像表现
2020年
目的总结骶尾部藏毛窦的临床特点及MRI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MRI表现。结果5例病灶均为骶尾部皮下窦道;窦口位于骶5至尾3椎体水平臀间裂皮肤处;窦道行走于骶尾部皮下,向上走形,走形迂曲或形态不规则;窦道管壁较厚,T2加权成像脂肪抑制(T2WI-FS)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管腔无积脓积液时,T2WI-FS及T1WI均呈低信号,管腔内积脓或积液时,T2WI-FS呈高信号,T1WI上呈低信号-稍高信号;窦道周围常出现软组织水肿;病灶易合并感染,窦道管壁及周围软组织增强呈明显强化;病变均未累及骶尾骨及肛管。结论MRI可准确显示藏毛窦的窦道位置、范围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在骶尾部藏毛窦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王智慧赖炳佳毛家骥胡辉军杨绮华
关键词:骶尾部藏毛窦磁共振成像
CT和MRI对胰岛素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胰岛素瘤的多层螺旋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的MSCT及MRI表现。结果 18例胰岛素瘤除1例为多发外其余均为单发,最大径0.3~2.0cm。MSCT平扫多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结节,MRI平扫病灶呈T1WI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高或稍高信号。MSCT及MRI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实质期和门脉期强化降为等密度。结论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反映了胰岛素瘤的病理特点。MSCT动态增强应作为胰岛素瘤首选筛查手段,合理使用MSCT动态增强与MRI检查能显著提高诊断胰岛素瘤的检出率。
陈玥瑶林笑丰谢明伟胡辉军余太慧易志龙
关键词:胰岛素瘤多层螺旋CT检查磁共振成像
双能CT在术前诊断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在术前诊断直肠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0例直肠癌患者,每例患者术前进进行三期增强DECT检查,每例选取区域最大淋巴结,测量林巴结短径及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DECT定量参数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nZeff)和能谱衰减曲线斜率(λHu)。90例患者共选取90枚最大淋巴结,其中36枚为转移性,54枚为非转移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转移性与非转移性淋巴结短径及nIC、nZeff和λHu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分析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DECT定量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淋巴结短径及DECT定量参数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非转移性淋巴结肝动脉期、门静脉期nIC、nZeff和λHu及平衡期nIC、nZeff高于转移性淋巴结,两者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衡期λHu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显示门静脉期nZeff-P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定量参数,ROC分析其鉴别诊断转移性和非转移性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准确率为83.3%;高于淋巴结短径的AUC(0.714)及准确率(74.4%)。结论 DECT的定量参数nZeff-P有助于提高术前评价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能力。
刘远芳曾伟科邓虹胡辉军杨泽宏沈君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淋巴结转移双能CT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