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洋
- 作品数:43 被引量:169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 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类风湿因子(R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分为二组,RA组和对照组,同时测定上述指标。结果1.PA患者血清抗CCP,RF,TNF-,α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RA患者血清抗CCP,RF,TNF-,αCRP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上述血清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RA患者的诊断和动态观察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疗效观察。
- 井洪白春洋雷素萍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反应蛋白
- 四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尿液N-乙酰-B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半乳糖苷酶(GAL)联合检测,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C,RBP。速率法测定尿NAG,GAL。酶法测定血肌酐,NAG、GAL用肌酐比值法报告。结果100例糖尿病患者4项指标均值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单项血清CysC、RBP异常为诊断标准,早期肾损伤检出率分别为60%、56%,而联合检测血清CysC、RBP和尿NAG、GAL,早期。肾损伤的检出率可达到85%,联合检查诊断率高于单项诊断率(X2=15.62~25.23,P〈0.01)。结论四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大大提高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率。
- 白春洋
- 香草乙酮改善葡聚糖硫酸钠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炎症反应与NOXs-ROS-p38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被引量:17
- 2015年
- 本文旨在探讨香草乙酮(apocynin)治疗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的分子机制。以饮用水配制5%DSS诱发UC动物模型,2%香草乙酮治疗UC小鼠,采样并应用HE染色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估。采用鲁米诺化学发光方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及DPI抑制后的NADPH消耗率分析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s,NOXs)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38MAPK磷酸化水平,Griess方法分析NO,酶联免疫法检测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 NOS、COX2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IL-1β的水平。体外实验采用分离的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检测其ROS生成、NOXs活性、NO、PGE2的变化,并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其NOX1、p-p38MAPK的表达。结果显示,香草乙酮治疗后UC小鼠结肠组织NOXs活性及ROS生成被抑制(P<0.01),p38MAPK磷酸化水平降低,NO、PGE2及相关细胞因子生成减少(P<0.01),UC炎症反应得到缓解。在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中,香草乙酮抑制ROS生成及NOX活性(P<0.01),并降低NOX1的表达、p38MAPK的磷酸化及NO、PGE2的生成(P<0.01)。因此,香草乙酮可能通过NOXs-ROS-p38MAPK信号通路缓解DSS诱发UC小鼠的炎症反应,中性粒细胞是参与其保护机制的主要炎症细胞。
- 魏丹丹林旭红王慧超王斌白春洋王亚强李国恩任学群
- 关键词:NADPH氧化酶氧自由基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对树突状细胞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
- 2015年
- 目的:本研究探讨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对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来源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PBMNC取自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经贴壁处理后培养于含100 ng/ml rh GM-CSF、500 U/ml rh IL-4的RPMI 1640完全培养液中,用脂多糖(LPS)刺激经SAHA处理和未经处理的DC为实验组,并将不经LPS和SAHA处理的细胞设为对照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DC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MLC)观察各组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应用凝胶电泳迁移变动测定法(EMSA)检测各组DC NF-κB通路的活化情况。结果:SAHA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DC成熟,主要表现在经SAHA+LPS处理的DC具有未成熟DC的形态学特征;经SAHA+LPS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C表面抗原CD80、CD83、HLA-DR的表达量均低于单用LPS组(P<0.01);SAHA+LPS处理组和对照组的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低于单用LPS刺激组(P<0.01);电泳迁移变动检测(EM SA)实验结果提示,SAHA+LPS处理的DC NF-κB活性显著下降。结论:SAHA能够有效抑制DC的成熟和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该作用与SAHA抑制DC NF-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 符明明白春洋陈昱函林进宗陆婧媛王昭张永利
- 关键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树突状细胞NF-ΚB
- 4项生化指标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06年
- 目的:本文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酸、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探讨4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28例冠心病患者及80例正常人血清中胆红素、尿酸、血脂及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结果:冠心病组尿酸、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显著升高,而总胆红素显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与血尿酸、血脂及纤维蛋白原存在显著负相关r=-0.648,-0.546,-0.526,(P<0.05)。血尿酸、血脂及纤维蛋白原未发现显著相关(P>0.05)。结论:胆红素、尿酸、血脂、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能互相影响,参与冠心病的发病与发展。胆红素的异常可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了有益思路。
- 白春洋宋艳敏刘森雷素萍张宇
- 关键词:冠心病胆红素尿酸血脂纤维蛋白质
-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病态表现对MDS的诊断意义被引量:2
- 1999年
- 本文对3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病态表现作了观察,并设对照组进行分型,结果发现对无颗粒中性粒细胞及Pelger样中性粒细胞作定量分析,有助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若对二者进行综合分析,特异性更强,
- 张可杰白春洋
- 关键词:MDS
-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反复出现心电图伪性改善一例
- 1994年
- 患者,男性,64岁。住院号344335。困突感心前区闷痛.大汗,呼吸困难,在当地卫生所查ECG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仍持续性心前区闷痛.于93年11月2日入院。查体:Bp14.0/8.0kpa(105/60mmHg).双肺未见异常.心界无扩大.心率64次/分,律齐.
- 于景波白春洋
- 关键词: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心电图病例报告ST段T波倒置
- 电子表格EXCEL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04年
- 白春洋雷素平
- 关键词:室内质控电子表格
- 妊娠早期孕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判断自然流产风险中的价值研究
- 2023年
- 目的研究妊娠早期孕妇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判断自然流产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接受产检的19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自然流产分为流产组(22例)和非流产组(172例),比较两组产妇妊娠早期血清Hcy水平。分析影响自然流产的相关因素,探讨血清Hcy单项与联合检测在判断自然流产风险中的价值。结果22例产妇发生自然流产,发生率为11.34%。流产组产妇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非流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高龄(β=0.765,P=0.006,95%CI=1.510~3.056)、血清Hcy(β=0.952,P=0.005,95%CI=1.334~5.032)、胎心率(FHR)(β=1.023,P=0.007,95%CI=1.316~5.881)及血清睾酮(T)(β=1.136,P=0.003,95%CI=1.489~6.512)值异常升高是自然流产的高危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FHR及血清T值联合检测对判断自然流产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达0.872(SE=0.075,P=0.002,95%CI=0.690~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13和0.730。结论妊娠早期孕妇血清Hcy有助于判断自然流产风险,血清Hcy、FHR及血清T值联合检测判断自然流产准确性更高。
- 何学良白春洋
- 关键词:妊娠早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自然流产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的变化及其机制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抗凝血酶Ⅲ(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5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并与神经系统损伤程度、一般生化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酶免疫法(EIA)测定患者血浆中免疫复合物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及表型,并与正常组55例体检者进行对照。采用ELISA法分析免疫复合物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后TNF-α和IL-6分泌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TNF-α和IL-6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AT-Ⅲ表达的影响。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5),且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同时,患者血浆中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伴随免疫复合物含量增多(P<0.01);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患者外周血CD14+CD16+和CD14+CD32+单核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而CD14+CD64+单核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经免疫复合物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TNF-α和IL-6分泌明显升高(P<0.01),而TNF-α或IL-6与人脑血管内皮细胞共孵育后,均可下调其AT-Ⅲ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AT-Ⅲ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明显降低,是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且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其可能的机制是免疫复合物通过CD14+CD64+单核细胞介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升高AT-Ⅲ活性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 林旭红魏丹丹王慧超徐静王见涛白春洋王亚强赵耀亭李倩一任学群
-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类单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