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菊英
- 作品数:141 被引量:943H指数:16
-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 海洋监测技术规程 第1部分:海水
- 本部分规定了海水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远海及近岸海域海水的监测,也适用于河口、入海排污口及其邻近海域水体的监测。
- 韩庚辰姚子伟张志锋王菊英马永安姜文博赵仕兰马新东王立军胡莹莹付云娜那广水刘广远陈淑梅林忠胜王艳洁徐学仁徐恒振刘亮赵化德黄楚光陈畅曙周佩瑜卢楚谦卢大鹏李冬梅郭娟余汉生李小敏朱艾嘉倪志鑫程祥圣秦榜辉刘富平孔定江杨晴秦玉涛刘材材任敏徐国锋张勇邱进坤张树刚崔文林赵玉慧夏有林王鑫平吴盛青曹丽歆谢利杨晓飞孙晓东李光梅李福娟王友亮王梅张琦张清波
- 关键词:海洋监测监测技术天文学海洋学
- PET微纤维在双齿围沙蚕体内的摄入排出动力学研究
- 2024年
- 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纤维是我国近海微塑料的主要存在形态。然而,微纤维对近海底栖生物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底栖生物对微纤维的摄入和排出过程仍不明晰。本文采用近海沉积物中的代表性物种——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作为受试生物,以长度(1.09±0.21)mm、直径10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海水暴露途径下沙蚕对接近环境相关浓度(50个/L、100个/L、200个/L)PET微纤维的72 h摄入过程,以及暴露结束后转移至干净海水中恢复72 h的排出动力学过程。摄入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整个72 h暴露过程而言,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暴露结束时沙蚕的摄入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个/g、4.89个/g和8.55个/g),各浓度组对PET微纤维的摄入速率常数Ku分别在6 h、1 h、3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70×10^(-4)L/kg/d、1.60×10^(-4)L/kg/d和1.40×10^(-4)L/kg/d)。排出实验结果表明,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沙蚕体内PET微纤维残留量分别在恢复的72 h、24 h和48 h达到最小值(分别为1.17个/g、2.05个/g和2.98个/g);低浓度组沙蚕对PET微纤维的排出速率常数Kd在恢复3 h达到最大值,为(4.81±1.95)/d,对应残留半衰期t1/2为(0.28±0.18)d;中、高浓度组沙蚕的Kd在恢复1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7.19±4.20)/d和(9.12±3.30)/d,对应t1/2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18±0.08)d和(0.11±0.05)d。恢复阶段结束后,PET微纤维主要残留在沙蚕体内,其次是海水溶液中,粪便中最少。本研究表明,PET微纤维浓度影响沙蚕摄食和排泄微纤维的数量和速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在底栖生物中的毒性效应和生态风险提供依据。
- 姜亦松丛艺张明兴李昭川娄亚迪靳非何洁王莹王菊英
- 关键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纤维底栖生物生物累积速率常数
- 顶空平衡-双通道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甲烷和氧化亚氮被引量:15
- 2014年
- 将顶空平衡法和双通道气相色谱仪相结合,通过优化设计和实验调试,自组装集成建立了可同时测定海水中溶解态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新型气相色谱系统及分析方法.实验表明,该系统对CH4和N2O的测定精密度分别优于0.8%和1.0%,准确度分别优于1.5%和1.2%,满足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浓度监测需求.实际应用表明,本系统运行稳定,数据获取效率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基于本方法,对2013年11月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开展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H4和N2O均呈中部海域浓度较低且较均匀,近岸海域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剧烈的分布特征.
- 臧昆鹏王菊英赵化德徐雪梅郑楠霍城
- 关键词:气相色谱甲烷氧化亚氮
- 一种海水吸收大气CO<Sub>2</Sub>能力调控因子的评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海水吸收大气CO<Sub>2</Sub>能力调控因子的评估方法,包括:获取实测数据资料、并分析获取数据之间的相互匹配性;梳理海水吸收大气CO<Sub>2</Sub>能力主要调控因子的类型并构建初步评估模型...
- 徐雪梅王菊英臧昆鹏赵化德郑楠韩建波陈虹
- 海水浴场水质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4年
- 海水浴场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加强滨海旅游区环境管理,保障公众安全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多年来海水浴场监测工作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但也存在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文章在介绍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海水浴场监测与评价体系发展现状与不足,对未来研究方向和管理目标予以展望。
- 张微微王菊英王燕张志锋曲玲
- 关键词:海水浴场水质监测
- 一湾一策推进美丽海湾建设
- 2022年
- 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着力推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三个转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考虑.
- 王菊英
-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幸福感海湾
- 大连湾表层海水CO_2、CH_4和N_2O的分布及海-气交换通量被引量:3
- 2011年
- 根据2009和2010年两个航次对大连湾进行的大面调查,测定了不同季节表层海水中CO2分压、CH4和N2O的水平分布。结果表明,大连湾表层海水pCO2的季节变化不大,秋冬两季表层海水pCO2范围分别为44.00-51.55 Pa和35.45-56.21 Pa,统计平均值分别为47.77 Pa和40.05 Pa;大连湾表层海水中溶解CH4浓度的季节变化不大,但其饱和度差异明显,秋季远高于冬季;海水中溶解N2O饱和度的季节变化不大,浓度变化较显著,冬季远高于秋季。利用Liss和Merlivat公式和Wanninkhof公式分别估算了大连湾秋冬2个季节三者的海-气交换通量,结果表明秋季大连湾为大气CO2、CH4和N2O的源区,而冬季大连湾主要为大气CO2的汇区,是大气CH4和N2O的源区。
- 王芹关道明李明浩李德鹏王菊英姚子伟赵化德
- 关键词:PCO2CH4N2O
- 进化毒理学: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2
- 2022年
- 环境污染是驱动生物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和进化生物学理论的逐步更新,进化毒理学(evolutionary toxicology)这一交叉学科快速发展。进化毒理学研究是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种群遗传学的方法,以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试图描述生物体适应环境的机制、原则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体适应过程的影响与作用。本文回顾了进化毒理学的理论发展,归纳总结了进化毒理学的研究范畴和主要研究内容,并对进化毒理学在未来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化毒理学的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理论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对进化毒理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进行梳理和简介,为丰富生态毒理学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为解决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途径。
- 张智王菊英王新红穆景利
- 关键词:表型可塑性环境污染种群遗传
- 利用COMMPS和DYNAMEC方法开展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研究
- 2023年
- 为提升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管控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本研究结合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充分借鉴欧盟基于监测和模型的联合优先排序方法(COMMPS)及动态选择和优先排序机制(DYNAMEC),推荐了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以我国优先控制化学品名录和国际海洋保护组织优先关注的污染物为候选物质,从人类健康效应赋分角度对DYNAMEC和COMMPS方法进行改进,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环境暴露指数、环境效应指数和优先级指数的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筛选方法,通过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初筛和优先级排序二次筛选等过程合计推荐68种我国海水环境优先关注污染物,具体包括11种金属和类金属化合物、11种多环芳烃化合物、8种有机卤化物、24种农药、14种其他有机化合物,涵盖了双酚A、壬基酚和有机磷酸酯等新污染物。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海洋环境中有毒有害化学品污染问题识别、基准和标准制修订、风险评估、污染治理等提供重要的方法学支撑,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 靳非王莹丛艺张明兴李昭川娄亚迪姚子伟王菊英
-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养殖海水中氟苯尼考残留被引量:10
- 2008年
-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养殖海水中的氟苯尼考残留。通过Shiseido C18色谱柱以甲醇及含0.1%乙酸和10mmol·L-1乙酸铵的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在多反应性监测模式下采集信号,定性离子对为356/185,356/219,356/336,定量离子对为356/336。本方法的线性范围是0.1~100μg·L-1,其相关系数为0.997,方法检出限为0.01μg·L-1。该方法快速、灵敏,检测结果准确可靠,适于环境监测。
- 叶赛户江涛宗虎民那广水姚子伟王菊英马德毅
- 关键词:氟苯尼考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养殖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