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臻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肾积水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9
- 2007年
- 先天性肾积水主要表现为肾脏集合系统的分离,有多数患儿在出生后可仅表现为单纯的肾积水而无明显原因可寻,但也可因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输尿管囊肿、后尿道瓣膜等先天性尿路畸形而引起。近年来随着胎儿超声检查的广泛应用,新生儿无症状的先天性肾积水发现率也逐年增高,
- 王臻徐虹陆毅群
- 关键词:先天性肾积水膀胱输尿管返流输尿管囊肿后尿道瓣膜尿路梗阻
- 139例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分析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发病情况、肾损害评价、预后等临床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974例尿路感染患儿中的139例小儿原发性VUR患儿的反流发生情况、肾瘢痕形成、尿路B超、尿微量蛋白、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尿路感染患儿中VUR发生率为14.3%(139/974)。婴幼儿期(〈2岁)发生率最高为17.2%(79/458),139例患儿中79例(56.8%)患儿年龄〈2岁,且男性所占比例高于女性(P=0.001)。轻度(Ⅰ-Ⅱ级)、中度(Ⅲ级)、重度(Ⅳ-Ⅴ级)反流所占比例分别为19.7%(41/208)、35.6%(74/208)、44.7%(93/208)。VUR患儿中肾瘢痕发生率为37.0%(50/135),在不同年龄段中婴儿期(〈1岁)发生率最高(42.4%)。50例肾瘢痕患儿中30例(60.0%)年龄在2岁之内,随着反流级别加重,发生肾瘢痕危险性亦提高(P〈0.05)。尿路B超诊断VUR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24.8%、94.3%。疾病急性感染期尿微量蛋白的升高与肾瘢痕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31例随访患儿中有90%尿路感染控制,44.4%患儿反流消失,57.1%患儿。肾瘢痕好转,无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病例。结论小儿原发性VUR需要及早诊断与治疗,并同时对肾损害作出正确评估,只有坚持长期的正规治疗与长期随访,才能有效保护肾脏,防止肾瘢痕的形成。
- 王臻徐虹刘海梅饶佳沈茜曹琪
- 关键词:膀胱输尿管反流瘢痕蛋白尿超声检查
- UPⅢ蛋白表达与膀胱输尿管反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研究UPⅢ蛋白表达与膀胱输尿管反流(VUR)之间的关系,探讨VUR的发生机制。方法2000—2006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原发性VUR并行外科输尿管移植术的患儿25例(病例组),取材为术中切下的异常输尿管;对照组为16例诊断为肾母细胞瘤行肾切除术的患儿,取材为术中切下的正常输尿管。结果对照组的输尿管上皮UPⅢ蛋白阳性表达连续,病例组UPⅢ蛋白阳性表达不连续,在上皮细胞完整处亦有表达阴性;图像经处理统计分析后发现病例组与对照组在阳性面积百分比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UPⅢ蛋白在VUR患儿中的表达可能较正常人有所降低,对于尿路上皮蛋白与VUR相关性的研究仍须进一步深入。
- 王臻徐虹
- 关键词:膀胱输尿管返流
- Uroplakins的研究及其与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关系
- 2007年
- 人类的尿路上皮覆盖着整个泌尿道,在尿路上皮的腔表面细胞膜上发现了许多脂样斑块,表现为不对称单位膜。研究发现不对称单位膜主要由膜板块蛋白(uroplakins,UP)所组成,目前发现的UP有5种,包括UPIa、UPIb、UPII、UPIII、UPIIIb。现对于UP的结构及基因位点研究较为透彻,但对于尿路上皮斑块及UP的具体功能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尿路上皮斑块的形成可能与尿路渗透屏障功能及稳定膀胱作用相关,而UPIa/UPII和UPIb/UPIIIa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二维晶体结构是构成尿路上皮斑块所需的。通过对uroplakins基因敲除小鼠的研究提示了与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一定关联,目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UP与膀胱输尿管反流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与研究。
- 王臻徐虹
- 关键词:膜蛋白质类尿道上皮膀胱输尿管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