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书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214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经济管理
  • 6篇文化科学
  • 3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京津
  • 4篇京津冀
  • 4篇城市
  • 3篇同创
  • 3篇气候
  • 3篇强国
  • 3篇人工智能
  • 3篇协同创新
  • 3篇京津冀城市群
  • 3篇科技强国
  • 3篇
  • 3篇城市群
  • 2篇制造业
  • 2篇数据显示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区域规划
  • 2篇自立
  • 2篇自立自强
  • 2篇自强
  • 2篇经济发展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北京邮电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北京市科学技...
  • 1篇国务院发展研...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桂林航天工业...
  • 1篇北京科学学研...

作者

  • 30篇王书华
  • 4篇丁明磊
  • 2篇胡志坚
  • 2篇刘冬梅
  • 2篇杨学成
  • 2篇龙开元
  • 2篇陈诗波
  • 1篇程郁
  • 1篇曾春水
  • 1篇毕亮亮
  • 1篇唐文豪
  • 1篇胡向东
  • 1篇冷杨
  • 1篇隋越
  • 1篇王元
  • 1篇申玉铭
  • 1篇郑风田
  • 1篇杨洋
  • 1篇刘冬梅
  • 1篇曹静

传媒

  • 7篇中国科技论坛
  • 6篇科技中国
  • 3篇高科技与产业...
  • 3篇中国科技财富
  • 2篇中国科技资源...
  • 1篇改革与战略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科学学与科学...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科技智囊
  • 1篇太平洋学报
  • 1篇地方财政研究
  • 1篇中外能源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技创新能力的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被引量:21
2017年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顾伟男申玉铭王书华曾春水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趋势与协同创新格局被引量:11
2015年
理清京津冀城市群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是下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也将决定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空间格局与布局形态。本文在借鉴世界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凝练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当前呈现的三大基本格局、三大基本趋势,并据此提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四大着力点。
王书华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突出问题被引量:1
2015年
京津冀经济区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以京津两大国际化城市为核心包括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等中等城市在内的城市群地区,区域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亿,2013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亿元,是我国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更是中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整个沿海经济布局中与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同等重要位置,承担着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的核心动力作用。
王书华
产业智能化的发展机理、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基于行业专家访谈的质性研究被引量:7
2021年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阶段,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赋能的作用机理,探析影响产业智能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梳理和比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4位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内容编码。研究发现:国外产业智能化相关研究偏重于算法和解决方案;国内相关研究聚焦于政策和事实性分析;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生产资料、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实现产业价值创造,通过优化产业链、丰富创新链、拓展价值链等实现实体经济赋能;技术成熟度不高、行业数据获取困难、数字化水平滞后、智能化转型成本制约、智能基础设施不完善、人才严重缺乏等是产业智能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韩秋明王书华杨学成李京望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经济
走向系统性预测:中国的技术预测历程及实践被引量:15
2021年
全球正处于快速变迁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而日趋复杂化,使得未来的社会、经济及科技的不确定性大为提高,需要用系统性的思维与方法对于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与评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已经开展了6次规模化国家技术预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国情境下的技术预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回顾中国6次大规模国家技术预测的基础上,从国家创新体系、技术预测工作机制、技术预测体系和方法等不同视角研究分析了中国逐步形成的国家、部门、区域和企业多层次的技术预测体系,以及"愿景、评价、预测、选择、路线图"并贯穿始终的监测预警在内的技术预测流程机制。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技术预测体系,优化技术预测方法,形成常态化的国家技术预测研究机制,提升技术预测可靠性和科学性。
袁立科王书华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区域配置的思考与建议被引量:1
2012年
对我国创新资源区域配置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指出,从全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经费筹集总额、专利申请授权数、国外检索论文数等指标都是由东部向西部依次减少,明显形成东中西3个梯度的分布格局;目前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位、功能等缺乏全国范围的、总体的统筹协调和国家顶层设计。最后,提出加强国家科技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等促进创新资源区域优化配置的若干政策建议。
刘冬梅王书华龙开元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源
中国高技术疾呼真正的集群
2011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增长,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增长点。数据显示,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为0.4万亿元,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已突破6万亿元;1995年~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了15倍。其中,1995~2000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增长了2.5倍;2000~2009年。
王书华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集群总产值经济发展数据显示
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战略被引量:33
2018年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一直聚焦三农问题,反映出其重要性和难度。根据新时期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期笔谈即围绕此内容展开。
王书华郑风田胡向东冷杨程郁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农技推广
格拉斯哥峰会及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思考
2022年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多,全球平均气温持续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减排承诺,温室气体控排范围不断扩大。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增加投入,聚焦绿色低碳技术发展。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格拉斯哥峰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下达成广泛共识: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气候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去化石能源路线,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动全球适应工作,促进国际气候行动公平正义;完善全球碳市场细则,推动全球碳交易。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并积极行动,展现出负责任大国担当。但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对中国不断施压,试图重新建立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原则和治理框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对外和对内都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决维护现有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坚持能源安全基本原则,推动煤炭清洁高效转型;坚持科技创新支撑甲烷管控,科学建立减排机制;科学推动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制定;加快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刘仁厚丁明磊王书华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室气体碳交易
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被引量:41
2015年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陈诗波王书华冶小梅唐文豪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创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