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松
-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慢性HBV感染状态的临床特点分析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的临床特点及其与病情进展相关的因素。方法将1 73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4组,对比不同组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HBV感染时间、血清HBV DNA和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以及合并脂肪肝的比例。结果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肝硬化4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依次分别为(33.4±12.5)、(25.3±8.5)、(32.9±10.7)和(43.2±11.4)岁;男性患者所占比率依次为56.7%、67.7%、71.1%和73.9%。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比较,两组间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年龄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的可能HBV感染年限[(8.8±6.0)年]明显大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5.8±4.3)年]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5.8±4.5)年]。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DNA水平[(7.92±7.74)lg拷贝/ml]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3.00±0.00)lg拷贝/ml]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血清HBV DNA水平[(5.51±5.00)lg拷贝/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08.8±79.0)U/L]、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87.4±66.7)U/L]和乙型肝炎肝硬化[(109.9±82.7)U/L]3组的血清ALT水平也明显高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组[(25.2±10.7)U/L]。4组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大于4lg拷贝/ml的比例、血清ALT水平大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比例及合并脂肪肝的比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87例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者的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结论不同类型的慢性HBV感染状态临床表现各异,相互间差异较大。较高年龄、男性、HBV感染持续时间长、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高均与慢性HBV感染的病情进展相关。
- 李勇年吴炜强翟佩任燕青松谢晓莉魏丽军高建兴连建奇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肝硬化
-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老年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 H)对老年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蛋白质代谢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方法:108例老年肿瘤营养不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给予标准的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rhG H)54例,在对照组标准营养治疗基础上,加用rhG H。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和治疗后第14天,测量肱三头肌皮褶(TSF)厚度、测定微量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 lc)水平、测定外周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清蛋白(PAB)、肌酐(Cre)、尿素(BUN)、TNF-α、IL-1、IL-6、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例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营养状况指标TSF厚度、ALB、TRF、PAB均明显增加(P<0.05),Cre、BUN均明显减少(P<0.05),炎症反应指标TNF-α、IL-1、IL-6均明显减少(P<0.05),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IgA、IgM、IgG)、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例均明显增加(P<0.05)。结论:rhG H在老年肿瘤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水平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 刘军甄平李旭升李慎松田琦燕青松何晓乐
- 关键词:重组人生长激素营养支持老年肿瘤
- 深静脉血栓诊治进展及预防措施被引量:4
- 2015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常发生于机体下肢,可由多种原因例如肿瘤、分娩、手术、长期卧床等引起。近年来,DVT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美国DVT年发病人数超过2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的〉40万,〉80岁的DVT发病率为13.5%[1]。
- 何晓乐王晓明刘媛媛燕青松张航向
- 关键词:深静脉系统预防措施溶栓效果静脉丛选择素深静脉瓣膜
- 2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分析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81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不同肝脏组织学病变程度与血液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腹部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中,各组间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G1与G3、G2与G3组的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有显著差异;G1与G2、G3组的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有显著差异;G1、G2、G3组的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肝脏不同纤维化程度组中,S1、S2与S3、S4组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S1、S2与S4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有显著差异;S1、S2与S3和S4的血小板计数和腹部超声检查有显著差异。未观察到肝脏不同炎症活动度组和肝脏不同纤维化组在HBeAg状态、HBV DNA水平和A/G比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与血常规、肝脏功能及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一致,而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状态和病毒血症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与未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时期和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株出现之前相比,现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特点未发生明显变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具有临床价值,应予以重视。
- 李勇年吴炜强翟佩任李梅玲王彩云高建兴王常利燕青松周正源那军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DNA肝活检肝脏组织病理学
-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者中远期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观察并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拉米夫定(LAM)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中远期疗效与药物安全性。方法将7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肝及抗纤维化对症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ADV(10 mg/d)、LAM(100 mg/d)治疗,B组在常规基础上予LAM(100 mg/d)治疗,48周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肝、肾功能、血清HBV-DNA阴转率、HBeAg转阴率、凝血酶原时间、肝脏Child-pugh评分、肝纤维化程度及临床体征改变与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1)治疗48、96周时点各项指标改善程度A组优于B组,且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B两组治疗过程中死亡例数分别为1例、2例,其余病例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ADV与LAM均是抗乙肝病毒的理想药物,两者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增加抗病毒效果,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杨建新燕青松
- 关键词:肝硬化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
- 老年人慢性HBV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谱及临床特点。方法比较53例老年慢性HBV感染者与相同例数的低年龄组慢性HBV感染者的性别、疾病谱、血清HBVDNA和ALT水平。结果老年组慢性HBV感染的疾病谱与低年龄组有显著不同,前者以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为主(66.0%),后者中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多(47.2%)。老年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和ALT均明显低于低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总体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是老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疾病谱,但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率仍较高,且存在HBV复制和肝脏病变。
- 李勇年刘淮阳吴炜强翟佩任燕青松魏丽军高建兴连建奇
- 关键词:肝硬化老年人
- 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例被引量:1
- 2011年
- 尽管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能够有效抑制HBV的药物可供选择,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长期使用可能出现病毒基因发生耐药突变等[1]。
- 李勇年翟佩任燕青松杨燕吴炜强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抑制HBV耐药突变病毒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