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阳

作品数:52 被引量:168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动脉瘤
  • 20篇血管
  • 16篇动脉
  • 16篇颅内
  • 10篇外科
  • 10篇颅内动脉
  • 10篇颅内动脉瘤
  • 8篇血管内治疗
  • 7篇手术
  • 7篇出血
  • 6篇脑血
  • 6篇脑血管
  • 5篇血管痉挛
  • 5篇血流
  • 4篇血流动力学
  • 4篇神经外科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机构

  • 47篇南昌大学第一...
  • 4篇南昌大学第二...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南昌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郑州大学第一...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2篇北京市神经外...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苏州大学
  • 1篇烟台毓璜顶医...
  • 1篇武警江西总队...

作者

  • 52篇汪阳
  • 21篇洪涛
  • 18篇周小兵
  • 11篇赵业禹
  • 6篇陈岩
  • 6篇杨新健
  • 5篇李东海
  • 5篇王淳良
  • 5篇江志群
  • 5篇李文强
  • 4篇段剑
  • 3篇李天晓
  • 3篇管生
  • 3篇冯九庚
  • 3篇张莹
  • 2篇于红玉
  • 2篇冯文峰
  • 2篇蒋丽萍
  • 2篇刘健
  • 2篇卢明巍

传媒

  • 14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江西医药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外医学(脑...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8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明确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等14家临床中心进行的PLUS研究中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其中接受PED治疗的颅内大型(最大直径为15~<25 mm)和巨大型(最大直径为≥25 mm)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的数据,总结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进行评价,治疗结局通过临床随访获得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及影像学随访结果评估.结果研究纳入36例患者(36个动脉瘤),共置入44枚PED.仅使用PED治疗18例(50.0%),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50.0%);使用多枚PED治疗7例(19.4%).支架贴壁良好率为100.0%(44/44),支架调整后的释放成功率为88.9%(32/36).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OKM分级A级20例(55.6%),B级12例(33.3%),C级3例(8.3%),D级1例(2.8%).围手术期1例(2.8%)患者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例(2.8%)死亡.35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28例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11.7±5.3)个月(3~24个月).末次随访时,86.1%(31/36)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mRS为0~1分).OKM分级为D级的比率为92.9%(26/28),1例动脉瘤复发.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4/36),总病死率为5.6%(2/36).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可以观察到良好的临床结局.
朱勇男张莹罗斌张义森张鸿祺李天晓宋冬雷王云彦冯文峰汪阳买买提力·艾沙毛国华史怀璋万杰清刘建民管生赵元立王超周洋洋杨新健
关键词:多中心研究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正>目的:颅内感染性动脉瘤(intracranial infection aneurysm,IIA)是一种罕见疾病,与囊性动脉瘤的发生和发展不同,具有很高的破裂风险和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IIA病例,并结合文...
欧阳茫汪阳周小兵陈岩
文献传递
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形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植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报道支架植入后载瘤动脉的血管形态发生改变,并推测这种改变会通过相关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颅内动脉瘤治疗的转归。本文对颅内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形态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预后进行综述回顾。
丁聪周小兵黄鑫根张林峰赖凌峰汪阳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形态学血流动力学
Solitaire支架血管内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5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18年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5例应用Solitaire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出院时和术后30d的m 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5例患者均取栓成功,术后即刻的DSA提示血管再通(TIMI2-3)率达100%;1例术后的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1例增高5分;1例术后30d m RS评分0分,2例4分,死亡2例;1例发生出血转化。结论 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BAO可以快速有效的使血管再通,但患者预后较差。综合评估侧枝循环状态和梗塞形成的部位及范围是判断BAO预后的关键。
黄小飞周小兵陈岩赵业禹汪阳
关键词:基底动脉闭塞卒中机械取栓
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09年
肿瘤经由正常的腔隙、孔道或破坏颅底骨质侵犯颅内外相关结构,称之为颅底沟通性肿瘤。由于该类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涉及多个学科,肿瘤难全切,术后可能造成严重畸形和功能障碍。随着影像技术发展和多学科的协作,本病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们治疗颅底沟通性肿瘤18例,现报告如下。
汪阳洪涛李东海
关键词:颅底沟通性肿瘤外科治疗颅底骨质肿瘤位置影像技术
海绵窦表皮样囊肿一例被引量:4
2008年
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是较少见的颅内肿瘤,一般认为表皮样囊肿的发病率为全脑肿瘤的0.5%~1.8%,小脑脑桥角区和鞍区是其好发部位。海绵窦表皮样囊肿罕见,目前国内外仅见病例报告不足20例。本文报告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海绵窦表皮样囊肿,并结合文献,分析其诊断和治疗。
汪阳洪涛
关键词:表皮样囊肿海绵窦小脑脑桥角好发部位病理证实胆脂瘤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诊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8年
颅内感染性动脉瘤(intracranial infective aneurysm,IIA)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0.7%~5.4%,早期诊断困难,常常在发生破裂后才被识别,破裂出血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1]。本文就IIA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1流行病学目前,IIA没有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研究,大部分为病例报道。IIA在年轻人多见,发病年龄平均约35.1岁[2]。IIA常继发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流行病学随着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改变。抗生素使用前,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随着抗生素的使用,风湿性心脏病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减少,但瓣膜退行性病变、侵入性医疗操作以及吸毒人群的增加,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控制不如预期一样明显减少,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增加[3]。
欧阳茫汪阳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单侧入路夹闭颅内双侧多发性动脉瘤
洪涛汪阳
LVIS支架辅助栓塞挑战性前循环颅内动脉瘤
目的 挑战性前循环动脉瘤是指位于前循环的水泡样动脉瘤或是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由于缺乏完整的动脉壁结构,单纯外科手术夹闭风险巨大.目前介入治疗主张采用多支架(≥2)辅助栓塞技术,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LVIS支架是新型颅...
汪阳周小兵赵业禹桂勇平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12年
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opathy)是以硬脑膜慢性、进行性增厚和纤维化炎性反应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头痛和脑神经损害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罕见疾病,多在神经内科就诊,神经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1-3].病变长期反复发作,会使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脑膜明显增厚[4],有时CT检查类似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误诊.我院在1997年和2010年收治2例慢性肥厚性硬脑膜病变患者,入院时均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文通过介绍典型病例,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以期引起神经外科医师的重视.
汪阳王淳良杨玄勇洪涛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慢性肥厚性脑膜病变文献复习误诊脑神经损害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