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海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语言文字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主题

  • 2篇上帝
  • 2篇TRANSL...
  • 1篇德里达
  • 1篇狄更斯
  • 1篇絮语
  • 1篇驯服
  • 1篇意向性
  • 1篇英国小说
  • 1篇永恒
  • 1篇越语
  • 1篇召唤
  • 1篇哲学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学
  • 1篇上帝存在
  • 1篇上帝之死
  • 1篇神学
  • 1篇诗学
  • 1篇时间性
  • 1篇实践到理论

机构

  • 13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格拉斯哥大学
  • 2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弗吉尼亚大学

作者

  • 15篇汪海
  • 2篇柳博赟

传媒

  • 9篇基督教文化学...
  • 1篇吉林大学社会...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山东外语教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召唤与等待——阅读的“城堡”
2009年
对卡夫卡《城堡》的种种诠释正在系统地遗忘它作为小说艺术的本来面目。读者反应理论把阅读看作是对文本召唤结构的响应和参与,而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文本与读者之间互动的事件本身。在对《城堡》的阅读中,读者的阅读行为将与K的寻求乃至人生中的等待构成一种相互阐释的呼应关系。
汪海
关键词:召唤
东方与西方——解决当代问题的古代智慧
2014年
在研究古代经典文本时,向这些文本的智慧和雄辩致以敬意是通常的做法。尽管这些文本年代久远,有时候它们还是能为解决当代的问题提供中肯的参考意见。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存在的巨大收入差距。古代哲人在各自的时代里都充分意识到贫富悬殊是对社会稳定的严重威胁。我想要提出的是,这些古人的建议对统治者具有实在的价值。
汪海
关键词:DISPARITYCONFUCIANETHICSETHICSADAMMILESDAWSON
不可见物的显现--狄更斯的雾霾现象学
将要初步呈现狄更斯文学作品中蕴含的雾霾现象学,跟随狄更斯进入科学止步的不可见处,探讨雾霆对现代城市空间、主体与雾霾的意向性关系、雾霾的时间性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深远影响,揭示雾霆背后的不可见物。
汪海
关键词:英国小说狄更斯空间性意向性时间性
站在“行动”的立场上--读阿伦特《人的条件》
2010年
一方面与哲学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政治学,阿伦特思想的难于定位,恰恰源于其独特的思想出发点,那就是站在"行动"(action)的立场上!沉思对于行动的压制,哲学对于政治学的入侵,西方思想史上的这种不平衡正是阿伦特力图纠正的。
汪海
关键词:阿伦特西方思想史政治学不平衡哲学沉思
重返神学性的思考
2014年
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一位非凡的女性旅行家,从未宣称拥有任何宗教信仰,在20世纪早期行走于古代近东地区。我想以她的一段话来开篇。朱迪亚~①的荒蛮一直在滋养着人类火一般的精神。从这里走出了坚强不屈的先知,他们既不属于这个世界,也不理解它,他们威胁说这个世界终有末日;这些山谷满是供他们容身的岩洞,甚至直到今天。
大卫·贾思柏汪海
关键词:REASONINGWEAKTHOUGHT
瓦罐与金表——现代个人主义的两个“试验”
2009年
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与现代个人主义思想的兴起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小说先驱笛福在他的作品中——以《鲁宾逊漂流记》和《摩尔.弗兰德斯》为代表,开启了现代小说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孤立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本文将这两部小说看作是新生的现代个人主义在艺术世界中所进行的两个“试验”:它们通过考察孤立个体在生存极境中的遭遇,检视了现代个人主义所能创造的辉煌和可以企及的极限;而运用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可以发现,现代小说自源头起就潜藏着对个人主义的困惑和质疑。
汪海
关键词:个人主义瓦罐
列维纳斯、德里达与布朗肖:历史沉默深处,或历史之外的见证
2022年
书写的人无法撇开艰难的职责。确切地说,今天,书写者应该服务的不是历史的制造者,而是历史的承受者。——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晚宴致辞①书写,当然,就意味着放弃,放弃联系,放弃姓名,同时又不是放弃,而是宣告,欢迎那不在场的,却又意识不到那不在场者——或者,通过文字,在文字内含的缺席中,书写成为与无法记忆之物的联系。
汪海柳博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列维纳斯德里达
“经文辩读”:从实践到理论被引量:7
2012年
"经文辩读"出现于20世纪末的美国大学,缘起于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经文研究者之间的对话。经文辩读以小组活动为形式,以实践为核心,进行跨宗教的经文阅读与讨论,其理论将从实践中产生。经文辩读活动认为,经文的直白义展示了绝对者的意志,但却是通过不确定的方式加以展示的。因此,没有谁可以一劳永逸地辨认出经文的语句实质意指什么真理和价值,经文只能通过某个存在于历史中的具体读者群内部的诠释和行为来展示它的确定含义。辩读的目的不是要提供答案,而只是辩读本身。
彼得·奥克斯汪海
“永恒空无”中的危险与希望——上帝之死后的日常生活被引量:1
2020年
1962年,法国思想家、作家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1907-2003)在一篇题为《街上的人》(L’Homme de la rue)的文章中,将日常生活称为"属于我们的永恒"。只是他话锋一转,似乎是为与神的永恒相区别,进一步解释说,这种永恒其实是现代主义诗歌先驱拉弗格(Jules Laforgue,1860-1887)所说的"永恒空无"(éternullité)。(1)诗人拉弗格将永恒(éternité)和空无(nullité)这两个词语拼合,生造出这一词汇用来描述他所想象的天国.
汪海
关键词:列斐伏尔上帝之死
对不可能之物的(极限)体验——论解构思想的宗教向度
2023年
信仰的体验是以某种方式超越语言的东西,它超越伦理、政治和社会。解构面对它是完完全全无用且无力的(disarmed)。或许这并非解构的弱点。或许因为解构恰好开始于——如果不能说是恩典,那也肯定是一个秘密,一种绝对秘密体验的可能,我会将这种体验比作你所说的恩典。它或许就是一切解构的起点。这就是为什么当解构抵达这一点时,会变得彻底无力和无用。
汪海柳博赟
关键词:恩典超越语言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