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榕
- 作品数:94 被引量:6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卫生厅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内毒素诱导休克犬循环功能的影响
- 2006年
- 目的研究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内毒素诱导休克犬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杂种雄性犬16条,经中心静脉30 min注入内毒素(LPS)650μg/kg,诱导犬内毒素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n=8)行假治疗,治疗组(n=8)行HVHF治疗。监测HVHF治疗0、1、2、3、4 h时HR、mAP、PAP、CVP、PAWP、CO值并计算PVR、SVR值。结果①静脉注入LPS后mAP、CO、HR逐步下降,而PAP、PAWP、CVP、PVR、SVR逐步上升,当mAP比基础值下降20%以上时认为模型成立。成模时各指标与基础值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同时点比较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②HVHF治疗3 h后,治疗组mAP、CO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2 h后治疗组PAP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HR、PAWP保持稳定(P>0.05);对照组4h HR下降(P<0.05),PAWP上升(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3 h后HR高于对照(P<0.01);PAWP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VR下降(P<0.01),对照组上升(P<0.05)。两组比较,治疗2 h后治疗组PVR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HVHF能有效地改善内毒素诱导休克犬的循环功能,HVHF是感染性休克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 钱克俭江榕朱峰曾振国吕农华
- 关键词:高容量血液滤过内毒素休克动物
- 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肺泡巨噬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iMSC-Exo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旋转超滤法提取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iMSC)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体外培养大鼠AM细胞株NR838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在AM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脂多糖/三磷酸腺苷(LPS/ATP)组AM经500μg/L的LPS刺激23 h后再加入5 mmol/L的ATP刺激1 h诱导细胞焦亡;iMSC-Exos组将100 mg/L iMSC-Exos与NR8383细胞共孵育3 h后再给予LPS和ATP刺激。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细胞毒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凋亡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提取的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圆形囊泡,Western blotting显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CD9呈阳性表达,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检测显示粒子平均直径130 nm,提示外泌体提取成功,能被AM吞噬。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刺激后,细胞活性下降〔(0.56±0.05)%比(1.06±0.07)%,P<0.01〕,坏死物质LDH释放增加(U/L:1218.86±22.73比188.30±1.61,P<0.01),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β(ng/L):958.91±32.78比194.63±5.14,IL-18(ng/L):870.89±21.86比288.85±24.48,均P<0.01〕,细胞凋亡率〔(55.35±6.19)%比(12.01±1.32)%,P<0.01〕及caspase-1表达均升高(荧光强度:41.06±3.65比2.80±0.54,P<0.01),提示LPS联合ATP可成功诱导细胞焦亡。与LPS/ATP组相比,给予iMSC-Exos预处理后,AM活性增加〔(0.81±0.05)%比(0.56±0.05)%,P<0.01〕,LDH释放减少(U/L:535.05±42.55比1218.86±22.73,P<0.01),炎性因子分泌减少〔IL-1β(ng/
- 彭巍江榕李勇陈家泉邵强钱克俭刘芬
- 关键词:外泌体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 枸橼酸局部抗凝在血液滤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目的通过比较枸橼酸局部抗凝(RCA)与无肝素抗凝(NH)在血液滤过治疗中抗凝作用,来证实枸橼酸局部抗凝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例有高危出血风险行血液滤过治疗(CVVH)病例,治疗46例次,随机分为2组,一组采用枸橼酸...
- 聂成江榕王联群曾振国刘芬朱峰夏亮詹以安钱克俭
- 关键词:枸橼酸局部抗凝血液滤过
- 文献传递
-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管理的研究被引量:13
- 2016年
- m肠内营养(EN)支持是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首选方式,无禁忌证患者应尽早开展EN。EN经济、安全,更符合机体代谢的生理特性,且能够降低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其呼吸机带机天数等,但临床上只有不足50%的患者达到了预定的营养目标,且由于对EN的不耐受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腹泻,腹胀,胃潴留,堵管等,导致EN治疗被迫中断,不能满足患者营养需求。
- 查丽玲江榕叶李莎
- 关键词: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护理管理
- 2种体内钙离子监测方法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为减少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体内钙离子监测所带来的频繁采血痛苦,制定一种准确、简单、无创的体内钙离子监测方法。方法将67例局部枸橼酸抗凝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其中A组更换液袋状态3 min,B组更换液袋状态4 min。比较经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所测体内钙离子浓度与更换液袋状态下滤器后采集血标本所测体内钙离子浓度的差异,比较A、B组患者体外循环通路使用寿命的差异。结果A、B组患者采用2种方法测得的体内钙离子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71、-0.769,P=0.174、0.444);A、B组经外周静脉与更换液袋状态下所测体内钙离子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828(P均<0.001),呈正相关;A组、B组患者体外循环通路使用寿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2,P=0.660)。结论更换液袋状态下体内钙离子监测方法检测数值准确,不同时长的更换液袋状态下血标本采集方法的体外循环通路使用寿命无差别,且操作无创,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采集步骤简单清晰,易于操作,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在临床具有推广价值。
- 查丽玲江榕周丽熊琴
- 关键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枸橼酸抗凝
- 新型血管活性药续泵标准化流程方式在ICU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更换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新型血管活性药续泵标准化流程方式在ICU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更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08~2022-08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症脓毒血症休克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方法进行血管活性药物更换,观察组采用新型血管活性药续泵标准化流程方式。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士执行意愿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等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换药1、3、5、1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均低于对照组,波动性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4/50),低于对照组患者为24.00%(12/50)(P<0.05)。观察组护士执行意愿率94.00%(47/50),高于对照组为78.00%(39/50)(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为92.00%(46/50),高于对照组为74.00%(37/50)(P<0.05)。结论:新型血管活性药续泵标准化流程方式在ICU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更换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降低换药期间的血压、心率的波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士操作执行率和家属满意度。
- 龚志芳江榕刘洪所刘萍萍李祺万哲恺邹娇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血管活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 MicroRNA-132增强乙酰胆碱对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 观察调控microRNA-132 (miR-132)联合乙酰胆碱(ACh)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FAM荧光标记的mimic/inhibitor阴性对照(NC)、miR-132 mimic/inhibitor、mimic/inhibitor NC转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32的表达.转染后细胞给予LPS(1μg/mL)刺激或LPS+ ACh(10 μmoL/L)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在NR8383细胞中转染mimic FAM NC确定50 nmol/L为转染mimic的最佳浓度.与mimic NC组相比,miR-132 mimic组细胞中miR-132的表达上调了(21.54±2.14)倍(P=0.001).LPS组中结果发现miR-132 mimic上清液中TNF-α(P=0.683)、IL-1β(P=0.770)、IL-6(P=0.872)水平较mimic N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PS+ ACh+ mimic NC组TNF-α(P=0.008)、IL-1β(P =0.004)、IL-6 (P =0.003)水平与LPS+mimic NC组相比均下降;LPS+ ACh+ miR-132 mimic组TNF-α(P=0.001)、IL-1β (P =0.001)、IL-6 (P =0.001)水平与LPS+ ACh+ mimic NC组相比均下降.通过转染inhibitor FAM NC确定100nmol/L为转染inhibitor的最佳浓度.LPS组miR-132 inhibitor上清液中TNF-α(P=0.800)、IL-1β(P =0.449)、IL-6 (P =0.418)水平较inhibitor N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PS+ ACh组结果显示miR-132 inhibitor可逆转ACh介导的TNF-α (P =0.018)、IL-1β (P =0.022)、IL-6 (P=0.032)水平的下降.结论 在体外培养环境,单独给予LPS时过表达miR-132或抑制miR-132活性不影响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但miR-132可增强ACh对LPS诱导的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 刘芬李勇赵宁李东海江榕曾振国邵强彭菲菲王燕钱克俭
- 关键词:乙酰胆碱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
- 早期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0
- 2012年
- 目的研究早期持续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SAP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液滤过(血滤)组和对照组,血滤组在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使用HVHF进行早期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腹部症状、生命体征、氧合指数、肝肾功能、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血滤组早期HVHF治疗后患者发热、心动过速、呼吸窘迫、腹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APACHEⅡ评分[(13.3±1.0)分比(14.1±1.2)分]、血TBil[(20.4±11.3)μmoL/L比(28.1±10.9)μmoL/L]、血肌酐[(178.7±71.8)μmoL/L比(215.6±51.3)μmoL/L]、血尿素氮[(10.1±5.6)mmol/L比(13.2±3.8)mmol/L]、血ALT[(51.3±13.2)U/L比(62.5±14.3)U/L]均显著下降(P值均〈0.05),氧合指数(PaO2/FiO2)(197.3±32.4比178.3±31.7)有显著提高(P〈0.05),且在血滤治疗过程中患者平均动脉压逐渐上升,心率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持续性HVHF治疗SAP能早期缓解症状,改善病情,阻止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并能改善脏器功能,减少并发症,在SAP早期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 夏亮钱克俭曾振国刘丕刘芬江榕吕农华
- 关键词:血液滤过重症急性胰腺炎
- QCC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中的作用及效果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RI)中的作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5月在本科室置有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us catheter,CVC)的病人为对照组(活动前),2013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科室置有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为观察组(活动后),按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PDCA的方法管理置有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并考察活动前后CRI率的变化。由我科血流动力学专业小组6名成员成立QCC小组,开展以"规范CVC维护,降低CRI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结果]CRI发生率从活动前的1.403%降低至活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圈员对QCC认识和运用能力、制度执行力、工作积极性有明显提升,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也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将QCC活动应用于CVC维护中,提高了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措施的落实率,使CRI发生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并且提高了圈员的综合能力。
- 王丹周丽熊丽琼彭静张磊汪瑶江榕
- 关键词:品管圈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
- 选择适宜导管/静脉比对预防ICU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被引量:2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导管留置时间&gt;1周的69例PICC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置管情况.依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CC-UEDVT组与非PICC-UEDVT组;绘制导管/静脉比对PICC-UEDV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结果 69例患者中,PICC-UEDVT组7例,非PICC-UEDVT组62例,PICC-UEDVT发生率为10.14%.置入4 Fr导管者43例,5 Fr者23例,6 Fr者3例,导管/静脉比20%~67%.PICC-UEDVT组既往DVT发生率 〔42.9%(3/7)比6.5%(4/62)〕、升压药物应用率〔57.14%(4/7)比17.74%(11/62)〕、D-二聚体水平〔mg/L:9.0(3.0,12.3)比1.8(1.0,3.6)〕、5Fr导管使用率〔71.4%(5/7)比29.0%(18/62)〕及45%~67%导管/静脉比患者比例〔57.14%(4/7)比17.74%(11/62)〕均明显高于非PICC-UE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4%的导管/静脉比是最佳临界点,该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5,95%可信区间(95%CI)=0.554~0.955,敏感度=71.4%,特异度=79.0%.使用45%~67%导管/静脉比的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为20%~44%者的6.182倍〔优势比(OR)=6.182,95%CI=1.208~31.634,P=0.036〕;而0%~32%的PICC-UEDVT发生率与33%~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44%的导管/静脉比是减少PICC-UEDVT的最佳临界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导管/静脉比〈44%可以降低ICU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
- 张加乐江婷马迎春邵强陈霞汤睿钱克俭刘芬江榕
- 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