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瑞凤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血
  • 2篇脑血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小板
  • 1篇血性
  • 1篇血液
  • 1篇血液流变
  • 1篇中风
  • 1篇缺血
  • 1篇缺血性中风
  • 1篇中西医
  • 1篇中西医结合
  • 1篇中西医结合防...
  • 1篇中医
  • 1篇中医辨证
  • 1篇中医辨证分型
  • 1篇微循环
  • 1篇西医
  • 1篇脑血管

机构

  • 3篇黑龙江省中医...
  • 1篇江西财经学院

作者

  • 3篇梁瑞凤
  • 2篇任杰
  • 2篇胡晓辉
  • 1篇张葳
  • 1篇刘松
  • 1篇刘万山
  • 1篇张文芳
  • 1篇程义文
  • 1篇张葳
  • 1篇刘松
  • 1篇张文芳

传媒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江西医药

年份

  • 1篇1993
  • 1篇1991
  • 1篇198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分子调节机制的探讨被引量:1
1993年
缺血性中风主要是指脑动脉血栓形成,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占50~60%,故其防治研究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防治研究的理论基础、抗血小板中、西药物以及缺血性中风防治研究的设想作一探讨。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脑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以下简称AS),探讨其防治研究的分子调节机制首先要认识AS的发病机制。一百多年以来,人们对AS发病机理的研究,大体是围绕下列三个方面。 1.“血栓学说”:1855年Canl Von Rokintansky首先提出:“动脉粥样灶的形成,是由于血液成份在内膜过多沉积的结果;
余用家梁瑞凤
关键词:中风中西医结合分子调节
脑血栓中医辨证分型及客观指标初探被引量:2
1991年
为探索病的临床辨证规律,采用中医辨证理论和方法,结合血液流变学、甲皱微循环,血小板功能指标,总结了脑血栓病病期和证型的关系.发现这种分型方法与定量化指标有某种平行关系,为中医认识脑血栓的病、期、型提供了初步的定量化指标和现代科学依据.
刘万山胡晓辉张文芳任杰张葳刘松梁瑞凤
关键词:脑血栓辨证分型
脑血栓病例血液流变、甲皱微循环、血小板集聚率观测结果的分析
1989年
脑血管疾病对于人们健康的威胁,已经日益引起广泛的重视。为探讨血液物化性质、血小板功能对发病学上的意义,我们对54例脑血栓病人进行了血液流变、甲皱微循环、血小板聚集率的观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胡晓辉程义文张葳张文芳任杰刘松张晓云梁瑞凤
关键词:甲皱微循环血液流变脑血栓脑血管疾病血小板发病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